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百合春天—心探索】同居在“母爱殖民地”

(2014-03-13 18:04:44)

【百合春天—心探索】同居在“母爱殖民地”

 

撰文/沐心方
嘉宾/周楠 盛开

周楠、盛开:持家庭系统排列中级导师资格,师承郑立峰(李明昱)并先后向奥地利心理学博士 Dr. Phil. Guni Leila Baxa(龚贝莎)等专家讨教学习。于2012年开始合作,隔年创办朴素心理学,针对都市人群的轻心理类网络广播。

口述:夏夏,25岁,公司职员,与男友同居于一居室。

儿子是母亲上辈子的情人,单亲母亲与儿子之间的关系尤其微妙。在与这样一对母子的相处过程中,儿子的女朋友夏夏难以抑制地感到,本应甜蜜的二人世界,却成了母爱的殖民地……

夏夏该如何自处,才能捍卫幸福呢?


一年前,我和杨阳异地恋,每晚十点多钟通电话,从无间断。可是有一次,连续好几天,甚至连短信都没有。后来我才知道,原来那几天他妈妈过来了(母子住在同一座城市),在玩他的手机,他不方便打电话。

杨阳的屋子里只有一张床,如果他妈妈大晚上还在玩杨阳的手机,就只有一种可能——他们睡在一张床上。我问杨阳,他并没有非常明确地回答我,但是,以他的性格,基本可以证实我的猜测了。

我站在他的立场想了想,杨阳是单亲家庭,妈妈一手把他拉扯大,感情自然深厚;再者,妈妈特意跑来看他,他也不太好跟妈妈说:以后你别来了,不方便。

这种被人侵占了领地的感觉真的太强烈了。可我心里再怎么翻腾,有些话,永远只能是内心戏。为什么他偏偏有这么一个妈妈?我到底该怎么办?


在关系中看见自己

仅从状况来分析,前文的情况很常见,尤其是单亲妈妈带儿子,母子很容易互为心灵伴侣。这在家庭系统排列中,叫做家庭的整体缺失及次序错位。解决之道也不难——承认孩子父亲角色的存在,孩子回到孩子的位置,妈妈回到妈妈的位置。

但是有趣的是,难受的既不是妈妈,也不是孩子,而是儿子的女朋友——这里好像就更有文章了。我们试着重新讲一个故事,也许并不真实,但希望能引发更多人的思考:

有一个小女孩,她不想长大。但是时间和社会把她推出原生家庭,正当她无可依靠时,一个新的爸爸出现了。她十分高兴地和这个爸爸在一起,精神和肉体都占有着他。直到有一天,爸爸又找来一个妈妈,她无意识地通过出让物质讨好妈妈(把自己的东西给妈妈),试着和妈妈亲近(同睡一床),但还是感到不舒服、被侵占和无力,因为爸爸好像无时不刻地被妈妈占有着……

有人说:看别人容易,看自己难。这话对,也不对——我们眼中的别人未必是真相,仅仅是而已,远没有到。而在纷繁芜杂的世界中,向内关照,看见自己,可能比看见他人更容易,有时,外界的改变只在一念之间。


回到问题上来,身处两性关系中,对方和父母联结很深,导致自己无立足之地时,该怎么办?首先,要觉察自己在两性关系中的位置——我们是不是对方真正的心灵伴侣?这里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测试方式:

我们能够和伴侣正确地表达和沟通感受吗?如果不能,那么,是什么阻碍了表达?到底是自己本不善于沟通,还是站在了错误的位置?如果我们在两性关系中,更多的依附、需求对方,把对方当作无限支持自己的父母,就不敢同对方沟通自己这方面的情绪,因为潜意识中,孩子没有权利去介入父母的两性关系。

如果我们不是对方真正的心灵伴侣,那么,在这段关系中,我们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当我们把对方当作爸爸妈妈时(多数青年人的潜意识不会主动投射对方为儿女),对方的心灵伴侣这个位置空掉了。这时,经常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第三者出现,一种是对方找自己的父母填补这个伴侣位置。很庆幸的是,我们遇到的是第二种状况,如果要继续这段两性关系,比第三者问题解决起来简单一些。

这是一剂猛药,见效快,但喝着也不舒服:首先,解除投射,即不把对方当自己的父母或儿女,仅做对方的男人;其次,自我成长,独立。做完这两步之后,再和对方的父母有技巧地明确界限。

从行为层面来说,给夏夏的建议是:
与男友保持良好的性联结。这是和其他心灵伴侣争抢的大杀器。
经济独立。有独立的经济才有独立的人格,住在对方房子的可以多贴生活费,没有工作的可以包揽家务。
行为独立。每天回到家之后,即使和男友在一个空间内,也要专注地做一个小时属于自己的事儿,不要与对方或者外人互动;如果遇到问题自己解决,不要寻求帮助。
经常觉察自己的身份。这里有一个小的练习:独处时,认真地,走心地说出声:“XX(伴侣的名字)是且仅是我的男友。然后去察觉自己的感受,着重去发现每说一次的变化,当你说完,觉得没错,就是这样时,练习就完成了。

经过系统地练习,我们会发现自己学会了建立界限,也掌握了一套自我觉察的方式。把这套方式带入生活中,面对周遭的关系问题时,不再抱怨、倾诉、控诉,因为我们能看见自己,看见自己的给予,看见自己的需要,看见自己的位置。

内容来源《心探索vol.65

【百合春天—心探索】同居在“母爱殖民地”

更多资讯请关注:“百合春天”公众账号
或关注:“心探索”公众账号
心探索•心灵成长自助手册
一本与你共同探索内心的杂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