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春天--心探索】你有过度取悦倾向吗?

在中国这样一个自古以来就注重人情和关系的国度里,曾几何时,我们盛赞身边的好好先生和知心大姐,我们学习雷锋好榜样,努力做到与人为善。我们也相信顾及他人的感受、迎合他人的需求,可以营造出更加和谐美好的生活氛围。
然而,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在的处事原则和心理底线。在现实生活中,如果长期地过度取悦他人,一贯地表现出慷慨、热心、乐于助人,永远为他人着想,永不say
九型人格中的第二型“助人型”(Helper),很好地描述了这样一种具有取悦倾向的人格特质:他们温和友善、慷慨大方,喜欢帮助别人。他们对别人的需要非常敏锐,但却常常忽略自己的需要。对他们而言,满足别人的需要比满足自己的需要更重要。他们会对朋友投注很多的时间和心力,通过热心助人,得到朋友的接纳和欣赏,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自我肯定和满足。然而,对自己的事情,他们却很少向别人提出请求,也绝不会直接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意愿……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助人型”的影子,就好像有这样一个古老的原型住在我们心底。差别在于,我们在迎合和帮助他人的同时是否能做到尊重自己的内在感受和原则?在悦纳他人和过度取悦、丧失自我之间,能不能把握好分寸拿捏的平衡?
如果很不幸地,你恰恰是一个有过度取悦倾向的人,是哪些深层原因导致了你不断地忙于助人,却又因此疲累不堪、内心抓狂?本期的诊聊室,让我们来探讨这个微妙的课题。
诊聊:取悦者需要建立合理的人际边界
主持人:小竹,编辑
嘉宾:湖夫,女,27岁,记者
心理咨询师:任月

任月:四年的心理科学专业训练,接受超过500小时心理咨询临床训练,曾从事心理学测评、培训及咨询工作。多次担任国际学术交流项目经理。2009年11月,与合作伙伴共同创建上元人生(北京)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并担任培训总监,专注于身心灵理念的学习及传播。
小竹:今天我们的诊聊内容是“过度取悦”。在我们的生活环境里,人缘好通常是评价一个人非常重要的指标。但我也发现,很多人缘好的朋友其实内在非常苦恼,因为很难拒绝别人的要求,结果往往把自己搞得很狼狈。两位有这方面的经验吗?
湖夫:有时候举手之劳,却可以让别人的生活更加顺利,我觉得这是一件挺美好的事。我身边有很多朋友都挺依赖我的,主要是找我倾诉、聊天的状况比较多。因为在倾听方面,我还是比较有耐心的。
很多时候也会感到困扰,比如不想见人的时候,不想听人反反复复诉说那点事的时候。而且关键是倾诉者总没长进,就让你觉得有点烦了……不过,我还是很难拒绝他们。“人家都开口了,怎么能说不呢?”一般都是这样的想法,才导致后来遇到这种过度依赖的朋友就头大。
小竹:湖夫这种情况挺典型的。一般来说,我们对亲密的家人或伴侣,比较容易直接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但对于朋友熟人反而不太好意思拒绝。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取悦周围的人,通常是出于什么样的心理需求?当事人为什么会感到矛盾和苦恼呢?
任月:难以拒绝别人,原因因人而异。可能与自我价值感缺失有关,不够自信,需要从别人的认同与感激中获得自我肯定。也可能当事人并不觉得自己不自信,但每次遇到状况,就像被催眠了一样,惯性使然,就是说不了“不”字,事后清醒过来,后悔晚矣。
付出与获得是需要实现一种平衡的,如果平衡被打破,就会带来心理冲突。当内心充满矛盾时,往往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个是“目标”,另一个是“关系”。世界上有三种人,第一种是“攻击型”,目标导向,不考虑别人的感受;第二种是“退让型”,关系导向,照顾每一个人的感受,除了他自己;第三种是“果断型”,内在有力量,既能合理表达自己的感受,又不多余地冒犯到别人。掌握好这个度,是我们所有人一生的功课。
湖夫:我觉得这种平衡特别重要。如果有朋友真的遇到问题来讨论、求助,我会很高兴得到他的信任,也会乐于给出自己的耐心与他共同面对。同样,在我遭遇困惑的时候,朋友也会认真倾听并给出建议。这样的交流让人觉得真诚美好。让我苦恼的是,有一种人,总是拿一些不变的议题来找我当垃圾桶,其实是自己内在不愿意面对,所以总拿外界的人或事当挡箭牌……
小竹:虽然你内心很苦恼,但口头上还是很难拒绝啊。你认为无法拒绝的原因是什么?
湖夫:可能是因为我太注重“和谐”吧,总是希望能与他人和谐优美地相处。我从小怕争吵,也怕看到别人争吵。如果周围环境中有人不高兴,我会跟着紧张。
任月:害怕面对冲突,被周围的负面情绪影响,是正常的。因为我们都是“人”,我们有“心”。如果哪一天真的一点都不受影响了,我们就成了“佛”。我们看“佛”这个字,就是“非人”。
另一方面,这种心态确实会对生活造成不良影响。湖夫应该属于关系导向的“退让型”,照顾别人的感受,委屈自己。尽管这样做短期内维护了关系,保持了一种“苹果皮式”的和谐,但日久天长,自己内在会积累很多愤怒,不一定在什么时候爆发,反而会破坏了关系。从长远来看,过度取悦是不利于自我的健康和周边关系的。
小竹:我认识一位朋友,她的取悦倾向比湖夫要严重得多。在她的单位是需要倒日夜班的,而她永远是那个熬夜上班的人!因为同事知道她好说话,都会要求跟她换班。不仅如此,她甚至对别人提出的建议都感到很难拒绝,比如约她一起从事某项活动,给她提供一个工作机会之类的。用她的话说,即使不得不拒绝,心中也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愧疚感。
湖夫:这也太过了吧。如果朋友约我一起做某件事,我实在不想去的话,会找一些理由委婉地谢绝。但如果是别人给我提供一样东西,征询我的意见,我可以直接说“不”。这比拒绝别人的请求要容易多了。
任月:过度取悦者通常都没能建立起合理的人际关系边界。在人际关系中,他们最想得到的是被关注和认可。可惜的是,最不认可自己的人是自己。
小竹:他们是不是在自己的童年或成长经历中有一些心理上的缺失?这和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吗?
任月:古典精神分析认为,六岁之前我们的潜意识一直在拍照片,六岁以后,我们都在不断地洗照片。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是所有未来人际关系的原型。
刚出生的婴儿不能说话,只有呼喊和哭泣的自由,但他们需要活下来。如果遇到粗心或批评指责型的父母,有一些孩子会发展为取悦型,下意识里学习取悦父母,得到生存的权利。但他们日后会对权威有说不出的恐惧,害怕面对真实生活中难以避免的冲突,活得很不实在。而另一批孩子则走向另一个极端,成为叛逆型,与人交往中带着没有理由的攻击性。
小竹:我记得九型人格中的“助人者”有一种基本的迷思,就是认为“我如果不帮助别人,就没有人会爱我”。他们取悦他人是因为害怕自己不被爱,不被需要。
任月:各种人格类型的划分就像是我们的外套,是后天习得和养育的结果,不算是本性。如果细看“性格”两个字,性者,先天本性。《三字经》里说“人之初,性本善”,“善”不是善良,而是上善若水的善,即完满。我们的先天本性都是完满的。而性格中的“格”字,则是格局、划分之意,即后天生养使我们走进了自己的格子。
各种性格人群的发展方向,都是变成平衡圆满的人格,即九型中的零号人。不管是取悦者,还是助人型,都需要学习把握人际边界,既要照顾和表达自己的感受,也要懂得悦纳他人,在真诚的人际联结中共同成长。
内容来源《心探索vol.27》
------------------------------------

更多资讯请关注:“百合春天”公众账号
或关注:“心探索”公众账号
心探索•心灵成长自助手册
一本与你共同探索内心的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