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春天--心探索】居所对我们的心理意义
专家简介:史晋,四叶草心灵成长工作室策划人,心理咨询师。为多家报刊杂志心理版块撰稿。师从我国著名心理学专家朱建军教授学习意象对话心理疗法,专心于精神分析、催眠、释梦、神话童话的心理分析等领域。
都市生活实则不易,忙碌得昏天黑地,而所得收入却大部分要填补给“贫瘠”的生活,以维持机械般运转的人生。所以霍妮说“大都会本身就是一个神经症候群”。就算在这里你没有人生的目标,但仍知道自己的需求。除了上进心之外,我知道你还曾发誓要在这里找到自我——这可能就是你不断在这里坚忍着、委屈着、平衡着的唯一原因。
也有人不愿在喧嚣的大城市中拥挤,退一步海阔天空,为自己在安静小城甚至山林小村购置一个大房子,日复一日,自得其乐。看起来像是找到了世外桃源。
无论你是跻身闹市,蜗居在大城寨中,还是有自己的一片小天地,或是干脆离群索居……在努力适应着融入这个大城市的过程中,你给自己的“家”留有一席之地了吗?
跻身闹市——“大”城寨度日
大多数都市白领都是租客一族,而不管你是独自拥有一整套单元房或是其中的一间,也可能只是其中的一个小格子,这个“家”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替代品。心理学里称之为“过渡性客体”。它类似于孩子在不得不离开母亲时得到的暂时安慰——一个毛绒玩具或是一条毛毯。而无论你投入多少生活的热情,如何布置装潢,它都只是过渡性的。
这是一个暂时性妥协的过程,跻身在“城寨”之中,无异于是将自己的内心暂且安放在一个临时的盒子里,如果你愿意,当然可以把它布置的更贴心一些,但千万别太过享受其中,否则你的心理会慢慢适应这种过渡,最后彻底地妥协,而迷失了目标。总之,要么在这个过渡性的“家”里学会独立,要么就自欺自欺人地把它当自己“真实”的家来对待……
暂离喧嚣——“小”隐居生活
如果你不想在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后,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门口时,无意间却从兜里掏出了单位的钥匙(那心情肯定特别糟糕),你可以选择离群索居或是干脆“隐居”起来,比如,“市外”的郊区独栋或是“市内”的桃源小院。当然,前者交通和购物是个问题,而后者在开销和如何打理上则不得不费心考量。
乍看之下,这可能是一种“逃避”的心理,想要通过“隐居”的方式让自己躲开都市的喧嚣。当然,这充其量只能算得上是“小隐”,暂时性的“逃”开,还是要不免惦记城市里的人际与工作。而究其深层心理原因,“离群”的心理需求其实源于对“渗透”的避免。即担心或是不愿让都市元素渗入自己真正的生活与内心,想要真正给自己留一片净土。
内容来源《心探索vol.33》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