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项浩大的家庭数据工程启动!

请不要被标题吓到,这两项工程仅限于我家而已,而且只不过是我的一些个人数据的整理而已。不过,这两个项目所牵涉的数据所跨越的年代相当“久远”,所以看起来也的确不是那么容易完成的。
第一项是我的历史照片库的整理。从1999年第一次接触数码相机再到2001年初有了自己的第一台数码相机,迄今为止我已经与数码相机结缘差不多有15年之久。数码相机的出现不光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极大的改变了我的个人生涯。如果不是因为有了数码相机并开始习惯在网络论坛上与朋友们分享,说不定到今天我依然还在从事酒店行业的工作,人生轨迹肯定也会与今天完全不同。
http://img.bbs.pchome.net/dcbbs/281_1000/280858.jpg
从我接触数码相机的第一天开始,我就想好要把所有拍摄的照片都储存起来。最初几年,我都是通过刻录光盘的方式来保存数据,先是CD-R,之后是DVD-R,现在因为每次数据量太大则是直接使用独立的硬盘进行保存。前些日子因为要找一张老照片而去翻检照片光盘,痛心的发现有个别几张数据光盘已经出现了读取困难甚至错误的问题。唉,虽然光盘厂商信誓旦旦的表示光盘能够保存50年甚至更久,但在实际生活场景中我们使用的普通数据盘根本不可能拥有如此长的保存寿命。为了抢救数据和方便日后的读取,我决定将前些年保存在光盘上的数据全部读取出来,在硬盘上重新做一个备份。
这实在是一个工作量不小的活计:简单清理了一下,手头的数据光盘差不多有200张。其中数十张为CR-R,其他都是DVD-R。按照每张光盘一切顺利也需要花费10-15分钟读取的时间来计算,把这么多光盘全部读取一遍绝对是一项需要足够的耐心。另外,在2004年以前,我的照片存储不太讲究,只是累积了一定数量照片后就打包刻盘了事。结果现在一看当年那些重复的文件目录名才感觉头痛,只能根据EXIF参数和照片内容重新划分目录结构。好在从04年开始的所有照片都按照“年月日”+“大概内容描述”+“重点照片评分”的方式进行归类了,所以进行整理倒还比较简单。
到目前为止,我已经将2000年到2005年的所有光盘都读取了一下,数据量分布与我使用的器材像素提升有极大的关联。2000-2003这四年间我使用的相机最高像素基本都不到500w。所以,尽管我在那几年照片拍的很多但总数据量不过10多个GB而已;2004年开始则情况有所不同,由于普遍开始使用高像素的消费旗舰相机并开始使用DSLR,这一年的照片容量就有8个GB,而到了2005年这个数据则一下子猛增到30GB!估算一下我现在正在进行备份的2006年数据,可能已经要超过150GB了!当然,相对于我这一两年随便拍摄一次就可能数十GB的数据量增长(数千万像素、RAW格式)而言,这点数据量依然不算什么,但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数码影像产品的高速发展以及与之对应的存储技术的爆发式增长。还记得之前参加Sandisk闪迪单张容量达到512GB的SD卡新品发布会时所说的,这些年存储介质的容量增长不是以几倍几十倍而是以上千倍来计算的!我只求那台特地为这次数据备份而买回来的外置刻录机能够多坚持一段时间——不过就算光头读废了我也不太心疼,因为现在一个这样的设备也只要百十来块钱而已...
第二项的年度跨越更久,因为我要备份的数据是音乐,确切是说是将我那么多年积攒的那些CD“洗白”。是的,我必须承认当年自己还是一个穷学生的时候就开始买盗版CD。从古典到民乐到流行到NewAge,种类丰富数量繁多。我到现在还记得买的第一张盗版碟(其实是老爸买的)是KennyG的某张萨克斯。当时那张正版碟要价超过百元(那年头我爸一个月工资大概也就几百块吧?),而在某个音像小店里有一张与那张百多元的正版碟样子看起来完全一样(印刷、制作、包装都完全一模一样)的KennyG只要40元。于是大喜将它买下,现在回想起来这应该就是最早期的盗版碟吧?后来自己有了零花钱,有了实习补贴,有了工资后,依然差不多每周要去买几张CD。其中固然有因为太喜欢而咬牙买回来的正版,但更多的还是从那些路边小音像店里淘回来的盗版CD。
虽然经过几次搬家和整理,留在身边的CD已经不太多了,这几年更是只保留数字音乐而很少买实体CD。但打扫了一下,发现自己特别喜欢听或者颇有纪念价值的唱片大概还有百来张之多。这些唱片中是正版的我都独立保留下来(先在电脑里翻录一个高品质的数字版本,然后碟封存起来),而那些虽然是盗版但自己又特别喜欢听的呢?方法很简单。使用网易云音乐找到这张专辑的正版MP3然后下载之。
之前在网易云音乐推出MAC版本时,我还特地在微博上给他们宣传了一下,这的确是因为我非常喜欢他们的应用。虽然对比QQ音乐或者其他一些音乐app,网易云音乐的曲库未必是最丰富的或者音质最佳,但它们颇为统一的320k音质、制作精良的歌曲ID3信息以及完全免费开放下载等特性还是给了我“洗白”那些盗版CD特别是流行音乐的巨大便利。到目前为止,虽然自己重新数字化的音乐内容还不算太多且我也并非只追求无损(高品质MP3就行),但整理下来也有差不多数百GB的容量了。
那么,我家的这两项数据整理工程所产生的那么多数据将如何保存呢?家里现有的4、5块容量和大小都不统一的硬盘看起来并不是很靠谱,所以我决定采用比较专业的方式来保存所有这些数据并期望能够在需要的时候随时读取。因此,我特地为数据存储准备了四块6TB容量的西部数据红盘。是的,相信有的网友在看到红盘后就明白我要做什么了——这是西部数据专门为NAS应用开发的硬盘系列。不过有关这方面的内容还是留待我下次和大家交流吧!
前一篇:《鸣梁海战》和《一步之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