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有种!评索尼无线镜头模块QX10/QX100

标签:
旅游 |
在电影《真实的谎言》里,施瓦辛格扮演的特工成功的从瑞士湖畔别墅酒会上取得需要的情报后,准备接应他的队友问他打算怎么从戒备森严的别墅脱身?施瓦辛格表示他打算直统统的从大门出去,于是队友称赞他“Ballsy,Stupid,but ballsy.”这里的“ballsy”我们一般翻译成“有胆量”,不过我还是喜欢翻译为“有种”!当我今天早上看到索尼将确认发布无线镜头模块QX10和QX100时,我也想赞索尼一句,真是“Ballsy”!
http://img.article.pchome.net/01/64/39/88/QX10_with_XperiaZ_1-1200_zps5b5d60f8WEB550.jpg
当智能手机和卡片机短兵相接的时候,厂商通常会有三种做法:
1、在不改变手机整体设计的前提下,对现有摄像头基础上提升性能,争取获得媲美真正相机的效果。比如之前HTC One依靠降低总像素,提升单位元件受光面积来提升画质。还有马上将要发布的诺基亚1020,则采用相对大底+超高像素的方法来获得高画质;
2、为数码相机增加智能功能,使之变成智能相机。典型的代表有尼康和三星的智能相机产品,都是卡片机的镜头,搭配了一个带有触摸功能的智能机身;
3、为手机加装真正的相机镜头,使之成为带有大变焦拍摄功能的手机。远的机型不去说它,新产品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三星GALAXY S4 ZOOM。看起来和三星自己的智能相机差不太多,但这实际是一台真正的手机。
这三种做法的结果其实都不算太理想。第一种做法首先需要厂商具有极大的勇气和强悍的技术实力,HTC One最终的拍照效果并没有达到人们预期的水平而诺基亚为了这个叫做PureView的高像素技术花费了极大的时间和耐心,最终市场反应还未可知且其实际拍摄性能(比如变焦范围)依然有限;
第二种和第三种做法都会在机身方面出现问题。前者显然会遭遇出门要带智能手机、智能相机两个触摸大屏幕设备的尴尬,性能重复不说,光两个机器带在身边就不太容易;后者虽然成功将两者合二为一,但坦率的说S4 ZOOM的造型实在不够美型,无论你需不需要拍照,你的手机总是长得像年糕一样那么大一坨...
我们其实很早就设想过这种镜头(带有CMOS)模块与机身分离的设计,且当年理光GXR可换镜头模块相机也是这种思路的先行者,但最终还是索尼率先敢为天下先,将能够与智能手机相互配合的独立无线镜头模块真正做出来了!QX10/QX100主要功能部件是镜头和感光元件(也带有变焦控制),而用户的智能手机负责 取景/控制(参数设置、按动快门,应该也可以变焦)/存储。
由于还没有看到实物,甚至还没有确切的官方新闻稿发布,因此我暂时无法对于QX10和QX100做太多评价:
从已经泄露的图片来看,产品体积的确不大(QX100略大一些但也可以轻松握入掌心),带有一个弹性背夹式样的东西把智能手机固定在背上。当然了,由于是无线连接,所以两者也肯定可以分开使用。你甚至可以把镜头模块单独放在某处,而在远方用手机进行遥控拍摄(电动变焦肯定也是支持遥控的)。这种设计有人设想可以用来偷窥,我则想到可以做不太远距离的低空航拍——未必需要航模,甚至一个升力大一点的氢气球也能轻松实现从高处向下取景。镜头模块与机身的链接方式,首先应该是NFC,这已经在RX100II中得到很好的验证,而对于非NFC机型则可以通过搜寻模块自建wifi网的SSID进行连接。从这个角度来看,非索尼的智能手机甚至苹果iPhone应该都可以成为QX10/QX100的取景/控制/存储单元。
由于听说QX10采用1/2.3寸,10X变焦、QX100采用1寸底(变焦未定,估计和RX100也差不多),因此两款产品的画质应该是有保证的,反正和同类型的索尼CyberShot相机应该保持一致。特别是后者,考虑到RX100的江湖地位,该产品的实际画质表现应该也是消费DC中数一数二了。
我真正想要称赞的,还是索尼的这种敢于创新,敢于把新技术商品化的开发理念。
或许其他品牌也会有很赞的创新技术和产品,但他们通常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酝酿以及市场验证,然后才会小心翼翼的迈出这一步。我们之前骂“感动”牌几乎成了“牙膏厂”,一块1800w像素的CMOS用了那么多年还不换,最后他们终于推出一块在技术上有极大突破的新CMOS(全像素双核CMOS AF对焦技术)来给自己正名。OK,是很牛,我们的确很服气,但是心中依然隐隐觉得不爽——为什么要等那么久才出来?
如果说索尼前几年是财大气粗不在乎,所以可以很大手大脚的在各种领域各条产品线上动用各种“黑科技”进行试水,根本不在乎销售成绩的话,那么这几年在经济形势并不是很好的情况下索尼依然坚持保持着如此的创新力度,这真的叫人动容了。
回头看一下最近这几年索尼所创造的:把半透镜重新拾起来开发DSLR和微单之外的“单电”;把LED投影模块和三防技术融入到Handycam里;把高像素小型化OLED 3D显示器做进头戴式显示器和望远镜里;突破iPad造型桎梏开创书卷和贝壳式的平板电脑;首次将磁流体技术融入到电视机扬声器中;甚至是为了减少缠绕而设计的锯齿状耳机线表面...这些创新有些取得了很好的市场销售成绩,有些则光有口碑却叫好不叫座,还有一些则渐渐无疾而终。但不管如何,索尼依然在勇猛的进行创新,当人家还是设想,还在探索,还在市场调研的时候,索尼再一次走在市场的前面,把东西商品化了。
好吧,这种性格的企业尽管不一定每次都能得到丰厚的市场回报,但至少能够赢得许多铁杆粉丝的尊敬和爱戴。当我在早晨的微博上热情的写下“虽然这镜头手机分离设计是否能火还不好说,但我tmd就是喜欢索尼的这种勇猛甚至带一点卤莽的开发劲头啊!”时,大家群情激昂。
不管它是否会成为“先驱”甚至“先烈”,至少在此时连我在内的各位索饭们要先喊一声“我大索尼威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