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长沙街头谈新上海人

(2012-12-10 00:22:20)
标签:

杂谈

下午在岳阳做一个讲座,结束后再匆匆的赶到长沙,因为明天早上要从这里飞北京。我曾经有好几次在长沙黄花机场转机过,但从来没有到过市区里面,所以对长沙几乎没有任何印象。晚上和同事们在黄兴南路步行街附近冒雨走了一圈,又在火宫殿总部里吃了一点小吃,尽管明天来不及岳麓山橘子洲头,但也算到过了一次长沙。

坦率的说,今晚看到的长沙让我觉得很震撼。黄兴路那边正在开挖长沙地铁一号线,隔着路中间高高的隔离板和盾构机械,望着步行街对面在夜雨中闪烁的霓虹与LED,依稀觉得自己回到了上海。同样的高楼大厦,同样的不夜之城,要不是鼻尖总能隐约闻到炸臭豆腐与糖油粑粑混合的气息,我几乎觉得这里就是魔都的某个街角场景。特别是长沙步行街上行走的女孩子,和上海或者北京街头上的女子同样时尚靓丽,这也是我以前不曾在国内其他二三线城市所见过的风情。在与那位身材高挑、衣着清凉、眉黛如画、香气四溢的美人擦身而过的这一刻,我估计自己这幅裹着棉大衣身背双肩包还拖着一个拉杆箱的尊荣与她有一点不搭吧?

回到酒店刷微博,就看到好友@别特洛夫 刚刚发布的一篇博客,名字叫《关于我爱过的上海》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97865e010193b0.html 内容是他对于最近正在上海闹的很火的“蝗虫女孩”(我很反对这个称呼)占海特MM与她父亲一些言行的看法。由于我对于占MM的事情并不是很清楚,所以不能多说什么。但是,我对于别特在文章中谈到他自己作为一个从其他城市来上海工作、生活的外乡人如何看待上海这座城市、如何看待上海人的内容非常赞赏。特别是猛然回想起之前我站在繁华的长沙街头,由湖南白富美而引发的某种微妙感触,突然觉得心有戚戚焉。于是,破天荒的转发了这条多少看起来与地域话题有关的微博。

我一向很少碰有关上海人外地人的话题,即使和大家聊聊城市之间的差异,也主要是写写帝都和魔都人生活中有关的话题。反正,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上海人和外地人的话题已经成了我们心目中的“敏感话题”,稍有不慎就可能出问题。其实很简单,现在即使真的让某些上海人的所谓心愿达成,从明天开始所有非沪籍人士一律离开上海,那么我们剩下的这一千多万上海人也不可能正常驱动这个庞大的都市了。有些人喋喋不休的指责外地人给城市带来了多少麻烦多少脏乱差,但却不愿意想想现在我们都市生活中享受的种种便利和舒适,其中不也有很大部分是因为有“外地人”在上海所付出的汗水和辛劳而实现的吗?同样的,当一些外地人动不动就说上海人“排外”和“歧视”自己时,为什么不想想你为什么与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格格不入,为什么自己就不能像其他一些新上海人那样自然的融入到这个城市中,被这个城市里原有的居民们所接纳和混为一体呢?

我很喜欢“新上海人”这个名词。它的关键点一个是“新”,代表来到的时间不久,还很新鲜很有活力的意思;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上海人”本身。这三个字,是一种界定,一种划分:这意味着具备这个称呼的人有着和其他“上海人”一样的对于这个城市发自内心的热爱;能够和其他“上海人”一样的对这个城市历史和文化产生共鸣;能够和其他“上海人”一样的尊重和遵守这个城市规范和习俗;能够和其他“上海人”一样认同某一种价值观。反之,如果没有这种热爱、没有这种共鸣、没有这种尊重、没有这种认同,那么不管他来自哪里,来自于何时,现在又居住于何方,他都算不上“上海人”。

让我高兴的是,在我身边已经有不少这样让我这个“老上海人”表示喜爱和欢迎的“新上海人”。他们有的成了我的工作中同事,有的是我生活中的朋友,还有更多是我在博客和微博上的读者。他们年龄不同,经历不同,来自于不同的城市和地区,但他们都符合我前面所说的,有关“上海人”的界定:

尽管他们未必能和我一样的流利的说沪语,但是他们并不会因此讨厌上海话而是在很努力的学习——至少让自己学会大致听懂;尽管他们会觉得上海的冬天很潮冷,但是他们并不会怨天尤人,而是在增添衣物调高空调的同时用皮肤再也不必担心缺水来安慰自己;尽管他们吃不太惯浓油赤酱的本帮菜,但是他们同时喜欢大壶春和小杨生煎,并愿意在周末请我们去他家尝尝道地的家乡手艺;尽管他们觉得上海的租房价格实在很贵,但也坦承家门口的24小时全家超市里的便当既美味又方便。尽管他们可能曾经刚来到这个城市时遇到过一些麻烦和挫折,但是他们能够很快的做出一定的改变,努力的让自己适应和融入到这个城市,所以我与他们相处愉快,和自然的把他们和自己一样看做是构成这个城市的一份子,只不过来到这里的时间略有先后而已。

我不知道占MM一家人的事情将会有怎样的发展,但是我知道一座城市想要发展就必须有开阔的胸怀来迎接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们,因为只有流动才会带来生机,食古不化千年不变的结局只能是僵化和死去。同时我也知道,对于一个从其他地方来到一个新环境的人而言,通常有两种选择:如果你拥有超强悍的实力和压倒性的优势,那么你可以毫无顾忌不计后果的由着性子来改变一切,但如果并不具有这种能力,那么“随乡入俗”这句老话总是有用的,先得让自己能够融入而不被排斥,然后再考虑慢慢改变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