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一个汽车外行的沃尔沃V60 T5青岛试驾体验
标签:
杂谈 |
为了买车,我自己当然试驾过一些新车。不过,这种试驾只不过是带着驾照跑去4S店,然后通常是在周边道路上简单开上一圈而已。但是,我今天却能够和一大帮真正的汽车媒体朋友跑去青岛,用了几乎一整天的时间来回200多公里去试驾体验一辆新车,这是我自己之前也未曾想到过的。
http://img.bbs.pchome.net/dcbbs/87_1000/86655.jpg
http://img.bbs.pchome.net/dcbbs/87_1000/86656.jpg
沃尔沃Volvo公司在近期接连推出C30EV电动和V60
T5两辆新车,除了邀请汽车媒体外他们也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广泛的群体。由于这两辆新车都具有极高的技术含量和科技水平,所以他们想要看看能否在汽车媒体外,通过IT科技类媒体为这两辆充满科技感的新车找到“知音”。我很幸运的被他们选作科技类媒体代表与所谓“意见领袖”,因此能够有机会参加这次规模盛大的V60
T5试驾体验活动。
http://img.bbs.pchome.net/dcbbs/87_1000/86657.jpg
http://img.bbs.pchome.net/dcbbs/87_1000/86658.jpg
很显然,让我也去模仿汽车类媒体的朋友写一篇详尽的“沃尔沃V60
T5评测报告”只能得到邯郸学步的结果。对于我这样一个汽车外行而言,与其去研究T6和T5发动机有和不同、V60的百公里加速度与绕桩姿态什么的,还不如直接让我以一个普通用户的角度来谈谈我对新车的感觉——恰好这位用户还正打算换新车!
http://img.bbs.pchome.net/dcbbs/87_1000/86659.jpg
http://img.bbs.pchome.net/dcbbs/87_1000/86660.jpg
我以前并没有觉得自己开的长城哈弗M2有什么不好,但一方面因为越来越多的要跑客户,用领导的话来说应该换一辆“更体面”一点的车子;另一方面又刚刚从新西兰自驾游回来,对那辆可以一口气轻松满载4个成年人外加4个大行李箱两个背包三脚架的斯巴鲁四驱旅行车非常有好感,所以不免动了换车的脑筋。从预算角度来看,最低报价近30万元的沃尔沃V60
T5是有一些过,但这并不妨碍我带着欣赏的眼光去尝试一下这辆无论从外观还是到内在都让人怦然心动的新车。
http://img.bbs.pchome.net/dcbbs/87_1000/86661.jpg
http://img.bbs.pchome.net/dcbbs/87_1000/86662.jpg
我向大家对于沃尔沃V60 T5的外观不会有什么异议吧?或许不够张扬,但北欧车型那种典雅又不失活力的风格在沃尔沃V60
T5上展现的淋漓尽致。我以前曾经觉得旅行版车都显得太长,“好似黄花鱼一样”。但沃尔沃V60
T5的造型看起来就非常均衡,线条流畅优美,无论是从哪个角度都能让人觉得眼前一亮又不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当然了,沃尔沃方面并不承认这辆由林书豪同学代言的车车是“旅行车”。按照官方的说法,这辆创造了一个新的车型“SAV(运动型休闲车?)”的车子是一辆不折不扣的跨界车:既有传统轿车的舒适,又有跑车的动感,同时还兼有一定的SUV越野能力和旅行车的包容性。沃尔沃官方希望这辆车能够成为都市中高阶层年轻人的恩物,而我却只反复盘算到底是不是咬牙上这辆车车;
http://img.bbs.pchome.net/dcbbs/87_1000/86663.jpg
在内饰空间方面,我不太懂应该怎么评定什么样的内饰是好什么是坏,但至少完全无异味的新车、全部软质的中控台、针脚细密的双色座椅(还有纯黑色版本)、造型简洁又带有科技感的仪表盘以及无处不在且实用性很强的储物空间应该能算是“好内饰”了吧?对于沃尔沃V60
T5我印象深刻的是它能够将后排座椅以424的比例分别或者整体完全放平,按照官方的说法放倒以后别说搬家了,就算是里面摆个帐篷放几辆自行车都绰绰有余。不过,我对于车内空间的印象好坏完全是靠自己的体型来衡量的:你肯定找不到比我的哈弗M2头部空间更大的小车了,不过在进入沃尔沃V60
T5后把座椅放到最低,我脑袋上不算天窗还能有一拳空间,这的确已经很让我高兴了(自己最近看中的几辆B级车头部空间通常都只有三指)。但是我也对沃尔沃V60
T5空间有一定抱怨,那就是我坐到它后排后,膝盖前也只剩下一拳空间了,而似乎B级车通常都能达到2拳甚至更多的。想了一下,大概是因为沃尔沃V60
T5把更多空间让给后面那个庞大的行李箱,而整车比例又不像旅行车那样超长的关系吧。好在我自己是不太坐在后面的,家里人也少有我这样的大块头,所以后排一拳就一拳吧;
http://img.bbs.pchome.net/dcbbs/87_1000/86664.jpg
http://img.bbs.pchome.net/dcbbs/87_1000/86665.jpg
关于沃尔沃V60
T5的动力和驾驶表现,我真的不好说。有网友说这车必须得T6才行,T5不给力,但从我行驶的体验来看,实在对这台2.0T的发动机没有任何抱怨。好吧,估计是因为我平时开关1.5排量小车的关系,反正在我们车队行进时往往会出现高速超越慢车的情况,而我总是脚踩下去推背感就出现车子就窜出去,感觉超车很容易很稳定的样子,我想这动力就算比不上更贵的T6,但应该也够用了吧?至于懂车的朋友常常说到的指向性啊,路感啊什么的,我都不太懂,只知道开沃尔沃V60
T5的感觉和在新西兰开斯巴鲁那辆据说挺贵的四驱旅行车差不多——反正今天自己开了一百多公里却并没有觉得太劳累,依然精神抖索的在这里码字。。。
http://img.bbs.pchome.net/dcbbs/87_1000/86666.jpg
http://img.bbs.pchome.net/dcbbs/87_1000/86667.jpg
坦率的说,如果只是上面谈到的外观啊、空间啊、动力啊,我并不会考虑是否咬牙上沃尔沃V60
T5。那么,究竟是什么是让我心动呢?大家都说沃尔沃的车子安全,而我今天才知道他们是如何真正用科技来实现驾驶安全的。首先,我很喜欢车上的几个安全装置,比如车头铭牌旁边的黑匣子——那是距离探测雷达?比如车前挡风玻璃上的探测器和摄像头,比如后视镜下缘的盲区探测器。这几样东西能够产生怎样的效果呢?
http://img.bbs.pchome.net/dcbbs/87_1000/86675.jpg
http://img.bbs.pchome.net/dcbbs/87_1000/86668.jpg
沃尔沃V60
T5全车系带有城市安全系统,依靠前面所说的那些装备可以实现在30km/h城市堵车状态下自动保持与前车的距离,当两车即将发生追尾时车子会自动启动刹车降低车速。好吧,我承认自己平时开车习惯不好,跟车非常的紧(坐过我车的朋友们估计深有感触)。不过我到现在还没有追过被人的尾,但前不久车车却刚刚被别人追尾过,因此留下了心理阴影。沃尔沃V60
T5的这个安全系统不正是我这种人特别需要的吗?再比如后视镜下的盲区探测器可以帮助你在行驶时发现正位于你车辆B柱盲区里的紧贴车辆,这种装备在变道时绝对管用,我再也不用冒险拼命回头去查看后视镜与B柱盲区里是否正有一辆车车如影随形,随时可能被我的变道撞到了。
http://img.bbs.pchome.net/dcbbs/87_1000/86669.jpg
http://img.bbs.pchome.net/dcbbs/87_1000/86670.jpg
如果预算充沛,我还要考虑升级沃尔沃V60
T5的安全包。当你开车犯迷糊渐渐失去行车路线的控制时它会自动查明你已经压线行驶并立即发出警报声把你惊醒;当你心思放在别处前方正好窜出一个行人时,车辆甚至能够紧急完全刹车在千钧一发间拯救行人的生命——在国内似乎这更是保护驾车人的装置!好吧,我承认自己是一个遵纪守法但技术比较蹩脚的驾车人。所以,当我看到沃尔沃V60
T5能够一面帮我自动刹车一面通过HUD投影在挡风玻璃上投映红色警告灯光的时候,我真的觉得这一切都好科幻啊!
http://img.bbs.pchome.net/dcbbs/87_1000/86671.jpg
http://img.bbs.pchome.net/dcbbs/87_1000/86672.jpg
对了,还有一项平时我可能用的不多(长时间跑高速少)但同样很能体现沃尔沃V60
T5科技感的装备,叫做“自适应巡航系统加排队功能”。我以前也用过其他车上的巡航功能,反正就是在方向盘上而非靠踩油门对速度加加减减好像打游戏一般,尽量让开长途高速的时候减轻右脚的负担。不过沃尔沃V60
T5的这个装置在结合了前车距离探测后,变得非常人性化:你只需要设定一个巡航速度(比如120km/h),然后车子会自动根据你车道前车的速度,控制你的车速。前车开的快一些,你的车车就自动加油门跟上去(上限不超过你的设定);前车速度慢且你又不变道的话,它就自动降低车速以确保与前车之间的安全车距。哇塞,这个功能开启以后,即使是在相对繁忙的高速上你也只需要摆动方向盘即可,脚和手指都不需要再动了。如果突然有车子插到你的车道里怎么办?好吧,沃尔沃V60
T5在紧急状态下会急刹车以确保车距——不过你的右脚记得不要放到刹车踏板,否则可能会被卡在刹车踏板下。。。
http://img.bbs.pchome.net/dcbbs/87_1000/86673.jpg
http://img.bbs.pchome.net/dcbbs/87_1000/86674.jpg
好吧,在经过今天一整天对沃尔沃V60
T5的试驾体验后,我真的对这辆外观流畅漂亮,动力充沛够用且应用大量科技保障驾驶安全的车车动心了。。。
——————————
另:今天我主要使用的是奥林巴斯E-M5相机与松下7-14mm、奥林巴斯40-150mm两支镜头拍摄。部分照片做了一些色彩调整,但一些比较重口味的画面(比如红色的题图)是利用E-M5自带的艺术滤镜(题图为负片冲印 2型)所完成的特效而非后期处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