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昨天上午我还在北京,当时正从集团所在的中关村去城市东部的CBD区域。由于首都早晨的交通状况非常不理想,于是我选择乘坐地铁10号线从海淀黄庄站到国贸站下车。相比上海,北京地铁建造的时间更早,但要说真正大发展还是在2008北京奥运前后。比如我搭乘的地铁10号线,从巴沟到劲松站,东西贯穿了北京市区的北部,每天的人流量非常惊人。
从海淀黄庄到国贸的距离非常远,当中需要停靠的站点也很多,而且早高峰时期车上也和上海地铁一样非常拥挤。好在比起地面交通来,轨道交通至少在把握时间方面相对靠谱,而且北京地铁全程只要2元钱,对比上海少则三元,多则七八元的票价而言实在是平易近人,所以我已经搭乘过多次。在上海的时候,我有时也会搭乘地铁出行,通常会带着平板后者智能手机一路刷微博消磨时间。然而北京地铁里,联通的3G信号覆盖很差,近乎完全没有,所以手里的GALAXY TAB平板和诺基亚808(都用联通3G卡号)统统变得毫无用处,只能依靠另外一台使用移动2.5G信号的华为P1打发时间。当然了,由于数据网络信号同样非常微弱(仅仅在站台上有,隧道内几乎完全无信号),所以我也只能放弃发布图片微博,而只能用发发文字信息。
和我一样,北京地铁里的乘客也有很多人掏出手机等移动终端观看操作,但我注意到北京地铁十号线里玩手机用户的几个特点:
首先是使用的终端中,非智能的功能手机比例比我想象中要高很多。在上海地铁里(我乘坐比较多的是8号线和2号线),在车上玩手机的用户里几乎8成是智能手机,而且苹果iPhone4/4S的比例非常高。特别是在二号线上,由于沿线经过的商业区和办公区比较多,所以满眼看过去几乎都是清一色的触摸大屏幕手机。但同样是连接中关村和CBD的北京十号线,我简单的统计了一下周围,十台手机中竟然有7-8台是各类功能手机,特别其中还有一些以前非常流行的翻盖型号。我是在上午8点半到8点45分左右从西土城站到三元桥站这段距离中特别观察了一下,的确功能手机的出现比例大大高于我原先的预期。而在智能手机方面,只看到两三台安卓机以及一台苹果。此外还看到一些年轻人在使用MP4观看影视剧,不过具体的型号并不能分辨。
而当我中午11点从国贸向海淀黄庄反方向乘坐地铁十号线时,发现情况有所改变。至少在国贸到太阳宫这几张里,智能手机的比例开始上升到6-7成,而且苹果iPhone的出现率也达到了智能机的30%样子。我想出现这种情况肯定还是与地铁经过的路线以及时间点有关系,但无论如何,北京早晨地铁乘客中功能手机的应用比例还是大大超出了我原先的预计。不知道在北京的IT媒体朋友们是否有过这方面的统计,但至少对我而言,这个小小的统计行为颠覆了我以前觉得智能手机已经在地铁中占据主流的想法,看起来功能机还是有其存在的土壤——要知道我所见拿出手机消磨时间的用户(无论是否智能机)大部分都是年轻人!
其次是由于3G网络信号覆盖的缺失,在北京地铁中玩微博或者其他需要依靠网络的应用的难度大大增加。所以,除了听歌和看MP4以外,北京地铁乘客的最多应用还是“看电子书”。是的,电子书,无论是多大尺寸的屏幕,无论是智能机还是功能机,无论分辨率是多少,反正我身边的男女老少都在看电子书。很显然,在缺乏网络支持而音视频对于终端硬件多少还算有较高要求的情况下,看电子书显然是北京地铁里老少咸宜男女通吃的第一休闲之选。不过,这并不意味着E-ink这样的电子书产品会在北京地铁乘客圈子里热销,反正我在北京来回搭乘十号线多次,从来没有见过一本电子墨水的产品。平板里iPad也不曾出现过,我的P1000也只见过一回。其实也可以理解:我在芍药居站被挤得人呈70°斜向站立,能保持平衡就不错了,怎么还有可能操作任何比4寸屏幕更大的电子设备?!
另外,由于我很悲催的习惯在线看电子书,所以昨天早上我在北京地铁十号线内只能靠听MP3和搞这种小统计调查打发时间。所以,这再一次证明了未来数字内容消费者实际购买的“只是云端的通行证”而非数字内容本身的理论。你看,尽管依托网络我可以在家里尽情的享受SONOS带来的无限音乐内容,可以在街头任意阅读自己喜欢的电子书,但一旦网络或者云端服务供应商出现了什么问题,我就立即失去了享受这些内容的权利,变成一无所有。这也表明了,无论所谓云端概念多么先进多么诱人,要是没有一个靠谱的服务商和一个稳定高速的网络,一切也都是白搭。
回家后,我把自己的这个结论与家人共享,结果却遭来白眼:切!这算什么新发现,这道理我们早就知道了——要不是上次街道有线台那个师傅及时修好了雷雨天损坏的闭路电视线,你今天晚上还想安安稳稳的坐在这里看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