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钓鱼台国宾馆参加2011中国互联网产业年会

(2012-01-11 19:18:14)
标签:

杂谈

尽管多次来到北京,但是像钓鱼台国宾馆这样的地方却从来没有踏足过。今天下午,趁着参加2011中国互联网产业年会的机会,我终于能够在这个牌匾下用富士X-100咔嚓一张。尽管也没有办法跑到更深入的地方去,但总算是稍稍的领略了一下钓鱼台的氛围。


http://img.bbs.pchome.net/bbs/31_500/30848.jpg 

和其他高峰论坛或年会一样,本次2011中国互联网产业年会开场也是带有政府背景的高层领导致辞,之后是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年度调查报告,接着据说还有一些业界大佬前来捧场做分组讨论。不过,直到我中途退场时,包括360周鸿祎、即刻搜索邓亚萍等各位高层依然没有出现,好在我还是有幸听到谷歌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 刘允先生的一篇关于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的讲演,算是不虚此行。


http://img.bbs.pchome.net/bbs/31_500/30849.jpg 


刘允先生主要谈到在美国,移动互联网搜索量相比2010年已经增长了四倍,而且移动互联网的搜索时间与PC端产生了明显的差异:更多在午休和工作之余时间的搜索构成了移动搜索的主要增长点。他在这次会议上给出了移动互联网在未来的5个主要增长点,我深表赞同:

http://img.bbs.pchome.net/bbs/31_500/30850.jpg 

1、手机娱乐:包括游戏和视频应用。当然,在国外是youtube,而在国内则是各类视频网站的风生水起;

2、手机商机决策:主要表现在日常订餐和旅行的酒店订房。过去这类工作可能会提前很久在PC端上完成预定,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相关在移动过程中通过手机来下订单;


http://img.bbs.pchome.net/bbs/31_500/30851.jpg 

3、广告的线上下有机整合:某些产品从单纯的户外广告变成了移动终端广告+线下实体广告的有机结合;

4、本地搜索与后续实施:这主要是指在手机终端上搜索到的结果将有很大比例会转变为真正的电话咨询详情,并导致最终真正的消费;

5、采购现场参谋:这一点也很常见,比如我们在大卖场中用“我查查”或者“京东”客户端软件来进行价格的现场比价等等。


http://img.bbs.pchome.net/bbs/31_500/30852.jpg 

刘允先生特别谈到,尽管国内外移动互联网的用户数量与流量都已经得到了爆发式的增长,但实际其进一步扩张的潜力依然非常巨大。他形容说,目前移动互联网的现状是1%的用户使用掉了50%的流量,这句话尽管可能有些夸张但也的确反应出目前移动互联网用户人群依然相对狭小,应用面依然比较单一的现状。

在刘允先生之后登场的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络创新工作委员会 副秘书长 曾明发先生发布的《2011中国网民行为研究报告》中的部分内容页相当有趣。比如,根据报告显示:


http://img.bbs.pchome.net/bbs/31_500/30853.jpg 

网民们每天上网时最多的活动绝大多数是打开聊天软件和看门户网站;在工作日收发电子邮件是头等大事而非工作日收取邮件的人还不到一半(厄,我好像也是);有关于目前最火的微博,有超8成的用户首选网页登陆微博,但手机登陆也超过了7成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通常网民们每月在网络上消费200-5000元不等,且花钱数量越来越多(不仅仅是购物,而是包括所有网络支付);在网络上买的最多的东西是箱包服饰,接下去则是手机充值。家居日用品、化妆品、图书音像的消费比例也很高,IT和数码类产品的比例却没有想象中那样靠前等等。。。


http://img.bbs.pchome.net/bbs/31_500/30854.jpg 

最后,我这还记录了一组有关微博的数据:

据说2010年底全国微博用户为6300多万,而到了2011年中达到1.2亿。最新数据是到2011年11月底的3个亿,全中国号称至少有40%的网民用过微博。目前,新浪微博每天9000万条,腾讯5000万条,这是多么巨大的数量啊!另外,光在新浪上,政府官方认证微博已经达到了15000多个。。。好吧,尽管我个人觉得微博的火热程度已经比不上3.27动车事故那会了,但作为一种非常有效的快速信息获取传播手段,我还是建议大家还是在没有其他替代品的前提下多用用微博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