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上海交响乐团马勒第六交响曲归来
标签:
音乐马勒民乐上海交响乐团内斯·韦尔德纳杂谈 |
首先,要感谢Soomal数码多网站以及上海交响乐团,能够给我这样一个与交响乐团零距离接触(真的坐第一排唷!)欣赏由约翰内斯·韦尔德纳先生指挥,上海交响乐团演奏的古斯塔夫.马勒的《A小调第六交响曲‘悲剧’》。这是我在最近一周内听到的第二场现场演出,同时也是我第一次在现场聆听马勒的作品。
尽管自己对于民乐比较熟悉,但对于西洋交响乐,我的认知还停留在从贝多芬向德沃夏克过渡的水平上,欣赏口味最多也就是老柴《1812》、斯美塔那《我的祖国》这样的水准,对于马勒只听过一次第八,而对于他的第六交响曲则全无认识。好在在得知自己有幸成为Soomal现场聆听团一员时我先是认真的拜读了数码多上的几篇相关文章,然后又对照着在网上看了第六的演出视频,总算是做了预习功课才去的现场。
http://img.blog.pchome.net/album/00/00/12/69/55def3fd88a6b35620307285ab3d60f6.jpg
http://img.blog.pchome.net/album/00/00/12/69/55def3fd88a6b35620307285ab3d60f6.jpg
我之前但凡去剧院音乐厅参加演出,多是以摄影记者的身份出席,而今天确实真正以一名普通观众的角色坐在台下,感觉真是不同。今晚的座位是在东方艺术中心第一排靠右的位置,用刘恩惠的话来说,是“正好体验低音”的皇帝位。从7点20分乐团演奏家们入场,到7点35分指挥上台并开始演出,整部作品4个乐章没有中场休息一气呵成。
http://img.blog.pchome.net/album/00/00/12/69/b4aff8174a6b1661fd0875fe0506c0b4.jpg
从我的角度看去,正前方是第二小提琴位,朝右扭头能够看到按照低音部的大提琴手们,而朝左面扭头则能够望见约翰内斯·韦尔德纳先生在指挥塔上卖力的指挥。由于很靠近舞台,所以无法直接观察到管乐部和打击声乐部。好在,我可以抬头依靠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顶部的声音反射亚克力板的倒影来观察第四乐章里乐手是如何动用标志性的大锤,砸出那惊世骇俗的两次重击的。
http://img.blog.pchome.net/album/00/00/12/69/82c7c73ab797e49ce4fff10d83d0af19.jpg
http://img.blog.pchome.net/album/00/00/12/69/b4aff8174a6b1661fd0875fe0506c0b4.jpg
从我的角度看去,正前方是第二小提琴位,朝右扭头能够看到按照低音部的大提琴手们,而朝左面扭头则能够望见约翰内斯·韦尔德纳先生在指挥塔上卖力的指挥。由于很靠近舞台,所以无法直接观察到管乐部和打击声乐部。好在,我可以抬头依靠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顶部的声音反射亚克力板的倒影来观察第四乐章里乐手是如何动用标志性的大锤,砸出那惊世骇俗的两次重击的。
http://img.blog.pchome.net/album/00/00/12/69/82c7c73ab797e49ce4fff10d83d0af19.jpg
尽管对比其他知名作曲家,马勒的时代离开我们并不遥远(今年是他老人家诞辰100周年),但令人遗憾的是以我的音乐鉴赏能力尚不能理解他的作品。有人评论第六是一部交响乐史上的神秘主义作品,又是一部碎片化的作品,而我只能依靠演出节目表上的介绍文字来尽力理解这部长达80分钟的音乐巨著的含义。作为悲剧主题,第一、四乐章中的主导旋律一次次被打压一次次又挣扎出现的印象比较容易理解,但对于整部作品,我仅仅2次半(现场一次,网络上又看了一次完整的加一次2个乐章)的聆听经历还太过浅薄。你很容易能够感受到这部作品的宏大和复杂,我也很能理解人们会感叹究竟是什么样的头脑才能构思和创作出这样复杂精密的作品,但是如何在这部作品中听出生与死的战斗,如何感受到马勒作品中的反讽与悲愁,这真的让我感到艰难。
我曾经在现场聆听过上海交响乐团演奏的德沃夏克的《新大陆》,相对今晚马勒的作品,那部脍炙人口的作品的确容易理解和欣赏太多。而马勒的作品给我的感觉的确是更接近那些现代主义作品,尽管还不至于真用“神出鬼没”来形容,但在没有经过更系统的学习和体会之前,我想我可能还是难以欣赏马勒的这部第六交响曲。当然,从纯粹欣赏演出的角度出发,今晚上海交响乐团与约翰内斯·韦尔德纳先生的表现实在令人感佩,而演出结束后长达15分钟的热烈掌声也证明了上交的成功。
http://img.blog.pchome.net/album/00/00/12/69/0c8e213f94c80befd975c1b5c050d59b.jpg
http://img.blog.pchome.net/album/00/00/12/69/0c8e213f94c80befd975c1b5c050d59b.jpg
最后当然也要小小的吐槽一下:我微博上的网友大约已经知道今晚我的“悲剧”。演出开场前3分钟,我身后的座位上做了一家三口——一对年轻夫妇带着大概他们4、5岁的男孩。我当时就感觉有些不妙,结果在勉强熬过第一乐章后,那位小朋友在后面说话动弹四处张望。到第三乐章好容易盼来一个相对舒缓的行板,我打算闭上眼睛欣赏弦乐的美妙,结果那位小朋友开始踢我的座位背板并大吵大闹。最后,在全场观众和台上演员的目光注视下,这对夫妇终于带着孩子离场,让我终于有机会不受干扰的欣赏最高潮的第四乐章,也算是不幸中的大幸吧。我当然赞同父母带着孩子来音乐厅感受一下气氛(特别是学音乐的孩子),不过也要考虑一下选择的曲目是否适合孩子欣赏。类似马勒这样的作品连成年人也未必能听懂(比如我),又怎能不惹得孩子觉得无聊气闷呢?而那对夫妇在发现这种情况后,最好还是能早先离场(比如第二乐章结束时),也不必再弄到最后那样尴尬。至于演出方,对于这样严肃的作品,则应该在票上印上年龄提示并在场外设立诸如1米2以下儿童谢绝入场之类的限制。毕竟音乐会演出是无法重来的,一个吵闹的孩子就可能轻易毁掉乐团演奏家精心准备的作品和现场成百上千名观众的良好心情。
http://img.blog.pchome.net/album/00/00/12/69/f6001a1dca92b321db28729cafe251a1.jpg
http://img.blog.pchome.net/album/00/00/12/69/f6001a1dca92b321db28729cafe251a1.jpg
另注:现场图片全部为演出开始前和谢幕时拍摄,规矩我懂的^_^。最后一张是今天到现场的Soomal现场团的网友们,可惜我自己不在画面里,汗。使用器材是奥林巴斯E-PM1和徕卡50mm
F1.4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