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选择、长城哈弗M2和保护沪语 最近的三个讨论
标签:
科技上海沪语吴语长城哈弗it |
由于这两天在忙公司年底的一些活动,所以暂时来不及拍照片了。不过,我通常还是会在午休和临睡前看一下自己博客的留言或者上下宽带山查看下自己相关的话题。今天打算选择最近比较关注的三个话题,把它们整理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
首先是关于相机的。有一个网友问我索尼a33和宾得K-r到底买哪个,他很纠结。
http://club.pchome.net/thread_1_15_5922522.html
询问了下他的需求,买相机的目的主要是用来拍摄家里的小孩子,而且这位兄弟估计还很喜欢运动,他想要在跑马拉松的时候拍摄下照片。对于相机,他需求是对焦“快、准、狠”,而且做工要好,能够防震防水。
有些网友也回复了这位网友的需求,但给出的建议都很不靠谱——有的建议买更贵的器材比如K-5,有的甚至提议在家里搭建影棚灯。。。汗,从a33到K-5的价格差异如此巨大,人家如果买得起K-5那还纠结什么?在家里搭建影棚灯更是不靠谱,最简单的驳斥意见就是——“灯具价格倒是不贵,但上海房价那么贵,影棚灯具所占的土地面积可是值了老钱了!”
我对于他的回答是:单纯从机身角度来看,两款机器差异不大,各有胜场。索尼在像素和连拍速度上略微胜出,宾得在电池和机身强度方面会略微好点。但是这两款相机都不能满足他防水的需求——没有办法,这个级别的预算,三防机做不到。
至于画质,我觉得这两款相机的实际表现应该差异不大,不过索尼a33在视频方面优势明显,而宾得在外观色彩选择性上更大。有网友谈到索尼a33的视频发热问题,但是我觉得即使是只有9分钟一个长镜头也足够日常使用了,而索尼的高速对焦性能才是更重要的。另外,对焦系统我认为在套头情况下两者差异不明显,但说实话索尼的AF性能应该要比宾得更好一点。
所以考虑到楼主的用途,比如孩子的室内抓拍和视频留念,以及运动场景等,我还是建议索尼a33更多一些。索尼最近几个廉价的定焦大光圈头比如50mm f1.8/35mm f1.8什么的配合a33还是蛮不错的。不过,如果在选购DSLR时,想要兼得整体性能和外观,那么看起来目前非宾得K-r莫属了!
————————————————————————
第二个话题是关于我买的车车长城哈弗M2的。正好也有不少网友想让我谈谈开这辆国产新车的感受,我也就一并说了:http://club.pchome.net/thread_1_15_5920137.html
本来打算买的两辆车——福瑞迪没有AT现车,帝豪EC7头部空间太小,结果在上海车市里看到长城4S店门口的M2。上去开了一圈,找朋友问了个价,第二次去就提车走人了。
M2最让我看中的,就是空间大,然后就是便宜,接着样子还很有个性。。。不过我们公司也有女同事说很难看,这一点在购买前还是得征询家里人意见。酷熊?酷熊样子太另类了,M2好点,至少家人能够接受。
这个价格,这个空间还是自动挡,真不能要求更多了。反正我是很满意的,一个月已经开了超过2000公里了,过了磨合期后感觉用起来没有什么大问题,唯一发现的好像就是偶尔副驾驶门锁遥控没有弹起,其他门正常。首保的时候去处理下吧。
M2这种车子呢,你去和十几万二十几万的车比较的确是没有意义的,无论是用料做工技术都差的远。不过作为一款10万元内的家用小车,这辆车子空间大、样子个性、动力够用,从性价比角度来看还是很值得称道的。对于像我这样体积比较大的,对开快车又没有什么兴趣,平时就希望有辆能挡风遮雨代步小车的人而言,M2的出现一来打消了当年对于酷熊外观的顾虑,二是在较为经济的前提下满足了我的主要需求,所以我自己是很满足自己的这个选择的。
老同事花朵买了一辆总价快30w的尼桑奇骏。说实话,车子无论在工艺、性能、技术细节等等方面都远远超过了我的M2。不过他其实也就是平时上下班开开接送老婆什么的,如果不是去野外长途旅行,真的也未必能发挥出奇骏的种种特性。当然了,如果要是跟他一起跑一次西藏青海什么的,我的M2早就趴窝了。。。问题是要去那边我也不会开M2去啊?
所以呢,车车这个东西呢还是看实际需求选购吧。
————————————————————————————
第三个话题比较敏感,是有关于保护沪语的。起源自我们KDS有一位名为“半九十”的热心网友一直在孜孜不倦的为推广标准书面化吴语而努力。http://club.pchome.net/thread_1_15_5922749_1__.html 他希望能够推广标准化的书面化吴语,而且也有一些网友谈到了对于沪语正在消失的遗憾以及是否开发吴语/沪语的电脑输入法问题。
我个人对于沪语在年轻人中的逐渐式微也感到遗憾,但对于“半九十”等网友的努力既敬佩又觉得他们的努力其实前景很渺茫——至少我是不看好的。
为什么呢?粤语的书面化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不过有很多字也是用通用汉字,比如“边度”。有一些字虽然是创造的,但也尽量简单方便记忆和理解,如“乜”、“冇”。但是直到今天,粤语依然遇到书面化的困难而且也正在逐渐式微——虽然要比沪语和吴语情况好许多。半九十网友却使用了一些比较生僻或者少用的汉字(如‘衰瘏’sa du,就是‘撒度’,吃力的意思)来作为标准书面吴语用字,我觉得很难推广。
另外,有网友谈到沪语中表示“我们”这个词的正确说法不是“阿拉”而是“我伲”,对于这种所谓“正确”或者正统说法,我也不敢苟同。
那么我想问,难道“阿拉”不是真正的沪语吗?只有“我伲”才是正统?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是正宗的沪语“我们”的表述方式,可能前者在市区用的比较多(源自宁波话),而后者更加本土一些而已。
很明显,语言本身就是一种在不断发展和变化(当然未必永远是进步)的东西,学会和掌握语言的新说法是大势所趋。而一些语言逐渐消失和没落几乎是难以避免的。
要保护甚至是抢救一些正在消失和没落的语言是应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人人都要重新去学习哪些已经逐渐走入历史的语言,有一些了解即可,能掌握一些更好,但并不要求每个人都要重新掌握和实用。
就好像我一直很反感所谓的“汉服”推广活动,在如今的社会生活中依然长袖飘飘及地,难道就真得靠这种明显不符合现代生活习惯的服装式样来表现中国人的传统和历史?所以,汉服只能是仪式或者典礼上使用,而不会真正普及到日常生活中。
同样的,传统吴语和沪语的确因为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而逐渐式微和变化,我们的确需要有“半九十”这样的人来整理和保留相关资料已防止他们的失传,但如果想要通过怎样的方式重新让这些语言回复到主流地位,我只能说,在目前大环境下,前景是黯淡的。所以,消失中的语种,有楼主这样的有心人整理和保护即可。但是要怎样大规模的重新推广,这种事情既不现实也没有必要。
说句题外话,我倒是很认同大刘在《三体2》中的一个预测。未来的汉语中会夹杂着大量英文词汇或其他外来语,而未来英语中也有比现在更多的中文发音。这是符合目前中国和西方世界交流实际的发展趋势的可信推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