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企业才能混的好?从Soomal文章想到的
标签:
dc索尼奥林巴斯creative柯美杂谈 |
Soomal的文章大抵是和数码音频有关的,我日常除了喜欢摆弄相机外,也算一个不太如流的准“发烧友”,所以对于这类文章也非常有兴趣。前段时间,看到一篇由昆冈亲自主笔的有关分析新加坡创新Creative公司市场历程的文章,非常有感触,特地向各位网友推荐一下。
http://1854.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9/7/1/22/28/122e36cd1f7g213.jpg
这篇文章回顾了创新辉煌的过去,也谈到了它逐渐因为“忽视市场需求,轻视竞争对手”而渐渐没落,不但没有能在MP3领域中战胜苹果iPod,而且也因为轻视板载声卡而失去了声卡的垄断地位,最终成为一家二三流的公司。不过文章最后还是肯定了创新近期的一些市场运作,认为他们正在逐渐找准位置走向重生之路。
《Creative的迷失与重生之路》 http://www.soomal.com/doc/10100000641.htm
看完这篇文章,我不由的联想起自己熟悉的数码影像行业,好像也有不少企业走过或者正在走着创新的老路。比如当年的美能达,即使在没有和柯尼卡合并之前,我们就知道那一家在技术上很有特色的企业。且不说a9这样的胶片神器,就是它们当年推出的一些DC产品,别说在当年即使在今天来看也显得相当出色。比如800万像素的Dimage A2来说,这款具有机身防震、手动变焦环、28-200MM 7倍光学变焦的消费旗舰上第一次出现了高达92w像素的EVF取景器——这个记录直到今天也没有人能打破!这款相机还带有3D af、可翻转的LCD屏幕(自由对焦点,局部数码放大手动对焦)、7FPS连拍、3:2画幅等等后来逐渐成为消费DC主流功能的特性。。。要知道,拥有这些指标的相机可是04年初的产品!
http://1824.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9/7/1/22/27/122e36bbc74g214.jpg
但是,柯尼卡美能达在技术上领先的同时却一直忽视市场运作,颇有一些”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味道。这样好的产品,在市场上看不到多少宣传,产品在性能上虽然领先但定价也相当惊人。此后美能达一门心思的研究这类无论外形和实际性能都看起来相当专业的产品,却几乎完全忽视日益庞大的卡片机尤其是女性卡片机用户市场。他们率先推出的潜望镜式镜头相机由于式样传统在市场上卖的并不太好,但同样的技术却被索尼学去,然后T系列从此开始走红,迅速的赢得女性时尚用户的欢心。再后来,柯美虽然也推出了a7D、a5D这样的DSLR产品,但在性能和市场宣传方面也远远落后于C,N甚至是奥林巴斯的E系统,用户群体和市场份额越来越小,最终被索尼合并掉。
http://1824.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9/7/1/22/27/122e36c376bg215.jpg
索尼在接手柯美后,一方面大力吸收柯美的先进技术一方面发挥自己在市场运作方面的优势。从索尼推出的a100、a200等DSLR产品就可以看出索尼并不太在意是否能尽快推出一款高端旗帜性的产品,而是以打开市场占领低端入门DSLR份额为首要目标。先把低端市场占领了,让大家用惯便宜方便的a单反,然后再慢慢往a700、a900这样后出的旗舰产品上靠。当然,索尼也很懂得扯起蔡司的大旗来推销自己的镜头产品,如果当年的G字招牌仅仅在懂行的摄影圈子里面具有良好口碑的话,那么蔡司这个名字即使是完全不懂相机的人也多少听说过——风头绝对不会比尼康佳能差!索尼在接手柯美后的一系列市场运作的确收到了成效,他们成功的把奥林巴斯从市场老三的位置上赶了下去,而今年他们的目标依然是抢占市场第三的位置。最近索尼连续推出了几款低端的,在功能上非常适合菜鸟使用的DSLR新品而始终没有推出新旗舰就是出于这种考虑。
还有一个例子是柯达。这个早年的DC王牌因为完全无视日益增长的亚洲消费者希望相机再小一点,再精致一点的呼声,而被日系DC厂商钻了空子。当柯达还在推广那些傻大黑粗但操作简单(只要按一两个键)的相机时,亚太的消费者全部转向日系厂商带来的外观精致、功能丰富(虽然你一辈子未必会用上其中几个功能)的卡片DC去了。一代影像巨头在胶片转向数码的大时代里从此一蹶不振,直到今天也没有能够完全缓过劲来。
http://1824.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9/7/1/22/28/122e36ca5beg213.jpg
所以,谁是真正知道”消费者想要什么“的企业才是现在混的好的企业:佳能知道大家需要便宜的单反,所以他们出了300d;尼康了解高光度画质对用户吸引力很大,所以他们有了D3;索尼知道很多用户都是菜鸟,所以他们的liveview做的特别灵光;就连奥林巴斯也知道大家都渴望有个高画质的小机器随身带,所以他们推出了E-P1...厄,不过奥林巴斯光看到了这个市场需求但”选择性“的忽视了大家“价格最好也要低一点”的呼声,所以E-P1这个玩意卖得好不好还在两可之间—,奥林巴斯能否从此重新混出头也还说不准。
同样的例子也出现在其他行业中,比如海外手机大牌之于国内山寨工厂,比如进口SPARK之于国产QQ,反正就算你的确在技术上很强,在产品上很有领先地位,但如果忽视消费者(特别是国内消费者)的真正需求,同时又不能根据竞争对手的实际情况而及时作出反应,那么下场就会很令人担心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