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咔啪》四月号,难道是之前发力过猛?
标签:
人文摄影this咔啪lvit |
转眼间4月号的《咔啪》放到我桌上。几个同事先我一步翻看了这本杂志,笑着跟我说大约是前几期发力过猛,这期的《咔啪》居然很少见的没有再拿全画幅的旗舰DSLR出来说话,而是由“硬”到“软”,用了很大的篇幅来介绍相机的色彩设置与曝光知识。
http://img.album.pchome.net/00/00/12/69/1239585031a2d396cdc7cc6c1420f5744a810d72ed.jpg
这情形原来就在我预料之中。尽管毒性猛烈,但是连着几期都是全画幅的猛料,看多了未免也会有些不消化。更何况,full frame这类器材并不是普通摄影器材爱好者所能轻松拥有,对大部分人来说也只能看着杂志咽下口水。即使有能力上了一款全画幅的机器,但也绝不可能像我们这些做器材编辑的能玩遍各家旗舰。
所以,这期《咔啪》很明智的焦点放到“如何用好手头的相机”上了。
http://img.album.pchome.net/00/00/12/69/12395850319f1e8fff5c953b441c4f8bfc61adec44.jpg
《游色戏光》作为本期的重头,乍看起来似乎变成了摄影技巧的讲解,但细细观察却依然是基于相机硬件本身的延展阅读。我有很多朋友买回相机,包装一拆就迫不及待的装电池装卡按快门,甚至有些因为“我从来不看说明书”而沾沾自喜。
我从来就是看说明书的。即使是面对很简略的卡片机,即使没有更多时间让我从头到尾的通读说明书,但我至少也要跑去官网上细细的把介绍看一遍,发现有什么新东西然后再对照着说明书翻阅一下。
http://img.album.pchome.net/00/00/12/69/1239585030f6672ce94648096f2e76780b3f5307d8.jpg
事实上,相机的说明书不但向用户介绍了产品的机能与特性,同时也是一本很不错的摄影入门教材。说实话,如果能对照着相机实物把尼康佳能的DSLR说明书通读一遍,相机菜鸟起码能够进化到“小鸟”水准——及时只是理论上的。好在,《咔啪》对于那些从来不看说明书的朋友很有耐心的重新介绍相机的色彩(照片)风格是怎么回事,不同的色温会给画面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活用曝光补偿远比死背光圈快门值更有效果等等,我想不少人看了这篇东西后会发出“原来是这样啊!”的感叹。
http://img.album.pchome.net/00/00/12/69/12395850308edc4e2d4919cb0859aefff9400d29d3.jpg
不过四月号《咔啪》里最让我有同感的还是这篇有关在风光摄影中大胆使用LIVE VIEW取景的文字。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是一个DSLR上的LV支持者,我一直倡导和推荐大家选择拥有LIVE VIEW功能的DSLR。而且我也不只一次的对一些所谓老鸟发出的“真正的摄影师从来不用LCD取景”,“LV没有什么用处”的言论进行反驳和质疑。而这篇文字,显然和我站在了同样的立场,所以看起来格外亲切。
http://img.album.pchome.net/00/00/12/69/12395850302c08977e2b49e9be8ebd89ca54a094db.jpg
这篇文字从多个角度来阐述LV带来的好处。除了我们熟知的高低角度取景更加便利外,特别针对风光摄影的取景视野率以及手动对焦精度这两个方面来展现LV的优越性。从这篇文字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LV功能不只是为从DC转向DSLR的菜鸟提供取景上的方便,即使是严肃的,有经验的摄影师也可以从LV上取得更多的好处。
http://img.album.pchome.net/00/00/12/69/1239585030f8fd00541f9167206400744ab3ce98f5.jpg
公司里就有一位坚持“LV无用论”的朋友,在看了这篇文字后居然也坦承过去的想法有些陈旧和片面,一项技术不管它的开发初衷是什么,只要应用得当,无论是菜鸟还是老鸟都能从中获得益处。
我打算去问《咔啪》杂志要一下这篇文字的网络转载权,以后再遇到那些死硬的“LV无用论”分子,直接就把这篇文章砸过去。看看人家是什么级别的摄影师,看看人家拍摄的是什么级别的作品。。。人家都在用LV呢,何况你乎?!
http://img.album.pchome.net/00/00/12/69/12395850314a04a84891ff8761d517650c69fc181d.jpg
最后,小小的再次称赞一下《咔啪》的QA环节。前几天还有朋友在问我有关DSLR取景器好坏判定的问题,不想这期的《咔啪》上就恰好有相关的回答,早知道我也就直接把这张翻拍照片发给那朋友了,还免得我颇耗费了一段口舌。
不知道下一期的《咔啪》杂志会以什么内容为主打,我个人倒是比较关心DSLR视频拍摄的未来动向,不知道日本的同行们都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