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PMA2009 之 消费器材篇
标签:
手机wifig3dcdvit |
你长焦,我也长焦,大家都长焦
昨天发了一个博客和大家谈谈我对于今年PMA上一些新品的感想,结果得到了很多网友的热烈支持,所以按照约定今天继续和大家谈谈PMA09上的一些消费级器材。通常,我会比较关注单反或者是比较专业的影像器材而很少把注意力放到消费DC上,不过既然因为今年PMA除了奥林巴斯外几乎就没有单反新品发布,那么就让我来看看消费级别有什么可以看看的东西吧。
三天前,我的一位在宾得公司工作的好友发给我一个相机的资料,然后很high的让我看这个机器有多牛X。恩,X70这台机器从宾得角度来看的确显得很牛X了,这是因为宾得以前出品的多是卡片机,几乎从来没有发布过X70这种超长焦的EVF机种。我可以理解朋友的热切心情,但是我不得不拿出稍早一些发布的尼康P90以及同样打算在PMA上发布的柯达Z980资料给他做对比,结果我们会发现这三款相机在某些性能方面的确非常近似。
http://img.article.pchome.net/00/37/92/65/ceLoun8oOuD7A.jpg之
是的,焦点就在镜头上面。无论这三家企业的新闻稿写得如何天幻乱坠,如何吹嘘自己有突破性或者创纪录,但这三台相机的镜头焦段都是26m-624mm 带有IS或者其他名字的光学防抖的24x镜头。有意思的是,三支镜头虽然名字各不相同(PENTAX LENS/施耐德/尼克尔),但各自的光圈居然都是发F2.8-5.0(P90有资料说是F4.5略有差异),而且居然都是14片11组结构。
事实很明白,某一家镜头厂商开发出了一枚适合在消费级DC上使用的新24x镜头,于是跑去问各家厂商谁想购买,于是宾得柯达和尼康开始为这支镜头买单,于是各自宣布自己有了突破性的新长焦机。一连串的“于是”就把我们对于消费DC的焦距覆盖范围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地步。
http://img.article.pchome.net/00/37/92/65/303046b[1].jpg之
回想一下,我当年用的第一款数码相机是一个35mm的定焦机器,后来用过带有38mm-380mm十倍光变的奥林巴斯C2100UZ很多年,一直为自己使用过这样一个大炮相机而自豪。只是放到今天的标准来看,当年的镜头焦距不但不够望远,而且更不够广角。可以说,新的这枚24x光变镜头在焦段覆盖上实在是太理想了,从此大到自然风光人文建筑,远到街头偷拍林中大鸟,真正是一机走天下况且这镜头还带有光学防震!
http://img.article.pchome.net/00/37/92/65/130210_2[1].jpg之
当然了,作为消费DC,对于这样巨大的变焦范围,不管它是尼康的机器还是柯达的我都不会对其最望远端的画质抱太大期望。只要这枚镜头在长焦端上锐度和细节不要下降的太厉害,紫边和色散能够依靠机身内的处理而尽量减少一点,再加上一个基本可用的ISO 400,我就觉得万事大吉了。但无论如何,这样的机器拿去做旅游之用的确是太太方便了,尤其是当你象我这样背着无敌兔外加三个镜头和一个重型脚架在山路上跋涉的时候,你一定会期望手里能有这样一台24x的小DC。
唯一的疑问是,难道24x便是消费DC的焦段极限?明年PMA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看到一枚30x以上而最大广角成功下探到24mm的超级镜头呢?
防水防尘不再是奥林巴斯的专利
PMA09在消费DC方面的第二个热点就是“三防”。在印象里面,最早打出防水招牌的消费机是当年奥林巴斯的mju-mini,不过那款产品只是生活防水而并不是真正能潜水,过了一两年后奥林巴斯和宾得分别推出了无需防水外壳而能够直接潜水1米(30分钟内)的新机。再后来,好像这个领域就一直被奥林巴斯的相机所垄断,潜水记录也从1米升级到3米到5米最终到达10米。
可能有些消费者并不能理解这类机型的优势,但是一旦你有使用过潜水机的经验,就会明白这类相机是多美妙。我第一次去马尔代夫的时候用了一款加装防水罩的富士F40,由于那个的外壳体积挺大,按键应用起来也不怎么方便,所以没有能够拍出多少像样的水下照片;后来跑去巴厘岛的时候,手上就有一台奥林巴斯的3米机,由于无需透过笨重的防水外壳而直接在机身按键上操作,所以我还是很弄到几张不错的水下比基尼MM照片。^_^
我们手机中心的主编猩猩是一个很狂热的户外驴友,他也喜欢用奥林巴斯的三防机器——倒不光是为了在大雨里拍照,而是因为他们经常在泥地沙漠老林里面摸爬滚打,只有这种三防相机才经得起他们的野蛮使用。
http://img.article.pchome.net/00/37/92/65/302966b[1].jpg之
今年奥林巴斯直接把整个防水系列机器用Tough来命名,不但潜水更深而且在防摔防尘方面也更进一步。为了方便用户在水下操作,这款相机同样无需用户在水里找那小小的按键,而只需要敲击机身便能执行各种操作。
不过令人意外的是,其他几家DC厂商同样看准了这个市场,一窝蜂的推出了好几款近似设计的三防机器。
http://img.article.pchome.net/00/37/92/65/303008b[1].jpg之
http://img.article.pchome.net/00/37/92/65/302979b[1].jpg之
富士、松下和佳能在PMA09上推出的三防机普遍都拥有非常绚丽的外观色彩(色彩丰富同样是今年的主流,我已经在前几天佳能发布会上谈到过这个问题),然后三防性能看起来都差不多,三米水深,1米左右掉落基本不成问题。从外观上来看,我当然会喜欢松下TS-1和奥林巴斯那种比较方正偏男性化的设计,而富士和佳能的新机都有些鼓鼓囊囊——特别是佳能D10,看起来就好像是滑进浴缸的一块香皂似的。我常常充满恶意的想:这下富士“舒肤佳”(F200 EXR)终于有一个难兄难弟了,哇哈哈哈哈!
总的来说,我很希望能够拥有一款能在各种天气情况下拍摄照片的单反备机。它未必需要有强悍的潜水性能或防摔特性,但至少应该能够让我在小雨中不用雨伞也能放心的进行拍摄。不过这个愿望恐怕很难在目前已知的M4/3、DP2、M-APS这类机身上实现了。而目前的防水机由于普遍采用了潜望镜镜头设计,在画质方面估计也会表现平平。有空还是去试用一下镜头突出的佳能D10,似乎唯有它能够在画质方面能让人期待一些了。
数码相机wifi首次具有实用价值
在09年初的时候,索尼的一位朋友突然跑来问我对于相机上集成wifi有什么想法,我立即意识到很可能今年索尼会在这方面有些动作,结果G3就这样发布了。对于这款产品,我必须用一个单独的分页来谈它。
首先从索尼G系列开始说起。我在昨天的博客中说索尼是一个在技术上很有想法,而且由于它比较有钱,所以常常能够把想法付诸现实的企业。不过,并不是所有想法都会取得成功的,索尼在数码影像方面也曾经有过不少产品系列,但很多仅仅开发了一两代产品就因为市场反应冷淡或者行业发生变化而终结。比如之前索尼有过采用APS-C不可换镜头的R1,但那个系列随着索尼收购柯美自行研发DSLR而终结;索尼也有过类似三洋C系列直立把握DC/DV一体机——M1和M2,但是M2后也很长时间没有出过后续产品了。
索尼的G系列是一种以“大容量+大屏幕”形成“随身相册”概念开发的产品。所以07年发布的G1内置的2gb内存、wifi连接以及直到今天都显得惊艳无比的3英寸92万像素LCD屏幕的确引发了一些轰动。只是在当年,这款售价高达4千元的相机在拍摄性能方面并没有太多特长,而较大较厚重的体型也限制了它的便携性,所以这款产品最后显得比较落寞,销售成绩不佳的它很快就落市而后续机也一直未能出现。
http://img.article.pchome.net/00/37/92/65/g31.jpg之
但是,直到今天,我一直很怀念当时拿着G1和朋友们一起在92万像素3.5英寸屏幕上分享照片的那种喜悦。我始终觉得,"SHARE分享"这个概念是构成数码影像乐趣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现在通常把自己喜欢的照片传到手机里面,然后带在身边给人看。而根据新G3内置4GB内存,并且同样是3.5寸高分屏的特性,直接带着这个玩意给人show照片似乎也是很不错的事情。
http://img.article.pchome.net/00/37/92/65/SONY.jpg之
然而,更关键的一点是G3所带的wifi。在相机上带有wifi并不是新鲜事,以前的G1包括尼康和佳能也都有类似的产品出现。不过过往相机上的wifi设计思路是延续专业DSLR所用的wifi配件,也就是为了能及时的把照片通过无线网络上传到电脑上进行快速编辑和处理。只是这种功能给使用DSLR的记者抢速度抢新闻有用,而拿着消费DC的普通用户哪里有这么高的照片现场传输需求?难道在家里开PARTY,都等不及把相机连接上电脑,非要直接用WIFI拍一张看一张才过瘾?
所以,包括G1在内的过往wifi机型都不曾在市场上取得成功——最关键的一点是用户不知道这wifi究竟有什么用处。。。
http://img.article.pchome.net/00/37/92/65/mainvisual_ft01[1].jpg之
G3虽然也带着wifi,但是思路很明确,就是冲着更方便的share去的。G3最重要的特性不是带有wifi,而是能够直接把内存里面的照片上传到互联网上去给其他人观看——而wifi只是一种实现这个功能的途径而已。说得难听一点,如果没有wifi,靠红外蓝牙或者有线网线接口能够实现这种目的(当然实际并不可能)的话,G3也会这么干的。
使用G3,我们在任何有wifi热点的地方都能把照片上传到诸如picasa等在线相册,这样你的朋友可以在第一时间看到你上传的数码照片。不许要电脑,不需要把照片倒出来,直接就能利用机身上传照片,这个思路的确非常棒!
http://img.article.pchome.net/00/37/92/65/ft_easy_upload_img04[1].jpg之
现在的问题就是索尼G3利用wifi上传照片到底方不方便。这个方便包括两方面:1、上传的相册接入点多不多?国内新浪、网易这类著名相册是否支持G3? 2、上传的操作是否足够方便,成功率和速度是否能让人接受?另外,索尼还宣称这款相机能够直接浏览互联网,方便用户在有热点的地方查看网页收取邮件等等。这看起来都是很美的应用,但到底是否真的具有实用价值?
我在这里要卖一个关子,因为我实际已经在今天的索尼新品发布会上试用了G3,也尝试着看看G3能否实现我前面提出的这些需求。我会在稍晚一点时间写一篇对G3的发布会体验报告,敬请各位期待吧。
相机高清视频冲击家用DV销售
我前面说到索尼发布会了。恩,索尼在PMA09开幕当天在上海金茂大厦开了下面这个发布会。在发布会上除了发布了G3以外,还有很多款卡片机、长焦机。我们已经做了一个比较详细的专题来介绍这次发布会,有兴趣的网友请点击下面的图片。
http://img.article.pchome.net/00/37/92/65/kv.jpg之
下面是媒体朋友列出的部分索尼新品的参数,厄,我想你们也同样注意到了,这些机器都带有720p录像功能。实际上,索尼还有直接带着1080p拍摄功能的机型,昨天你们也看到了松下GH1这种支持全高清视频拍摄的M4/3机型了。很显然,现在数码相机的视频拍摄能力越来越强大,在画质方面不但赶上了甚至还超越了不少DV产品。
相对应的,我今天还看到索尼在发布他们的新handycam时很自豪的展示他们的某款新品具有1200万像素的静态照片拍摄能力,同时还大谈六片圆形光圈,照片后期美化功能等等等等。
所以,我得出了一个结论:如今数码相机DV化,数码摄像机DC化。如果还要在缩写一下的话那就变成了“DCDV化,DVDC化”。
http://img.article.pchome.net/00/37/92/65/sony720p.jpg之
http://img.article.pchome.net/00/37/92/65/3101623821[1].jpg之
是不是有点拗口?但是我还真的把这句话在给索尼老总的专访上提了出来,顺带着还象索尼的DV部门提出质疑:你们的cybershot都搞成这个样子,眼看着a系列未来也会搞全高清视频(这绝对是肯定的),你们handycam以后还打算怎么玩?!
这个问题多少有些咄咄逼人了,但是索尼还是尽可能的正面回答我。索尼认为,DCDV在未来的融合是大趋势,是不可避免的。不过就目前来看,由于DC/DV的消费者需求不同,而且两种产品在技术上各自有各自的特长,所以在短时间内暂时还不会相互取代。但私底下,索尼也承认现在handycam的销售会受到DC销售的影响,而我前几天和松下在谈论同一个问题时他们就更直白的说,自从相机有了高清视频拍摄后,DV的确越来越卖不动了。
毕竟,大部分消费者都只需要拍摄一些长度不大的视频片段而已,可能是一个旅游点的360度全景,可能只是吹熄生日蜡烛的那一刹那,而这些需求靠这些具有高清视频能力的DC都基本能够满足了。甚至一些比较复杂的视频拍摄任务(比如一小段演出,比如一次规模不大的聚会),也有很多对拍摄长度不做限制,而且还能在拍摄视频时变焦的数码相机能够在大容量存储卡的帮助下完整的记录下来。
所以,无论索尼老总们怎么说,我都觉得在PMA09的新机全面铺开销售以后,各品牌家用DV的日子会开始变得难过起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