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海上花园品味缓缓逝去的时光

(2008-06-24 11:46:00)
标签:

杂谈

近日,索尼中国公司的朋友给我寄来了最新一期的SONYSTYLE杂志,这期杂志用了5个整版刊登了我在五月初撰写的一篇游记文章《在海上花园品味缓缓逝去的时光——鼓浪屿摄影之旅》。

http://img.article.pchome.net/00/31/89/19/DSC_0071.JPG

这篇文章是我在4月鼓浪屿采风后应索尼方面要求撰写的。和我其他一些产品评测或摄影类博客不同,这篇文字很少涉及那些技术层面上东西,也没有在摄影方面花费太多笔墨,算是自己比较少见的“软”性文章。

尽管我已经在PCHOME发布了有关那次鼓浪屿采风的不少文字和照片,但今天还是想把这篇文字放出来,和朋友再次回味一下“海上花园”的无限风情。

 

 

————————————————

在“海上花园”品味缓缓逝去的时光
——鼓浪屿摄影之旅

鼓浪屿,对于这个面积不到两平方公里的小岛,我过去只有两个很浅薄的印象。一是知道这个岛上有很多钢琴,被称为“琴岛”或者“音乐之岛”,另一个就是觉得那里肯定会有很多很多西式的小洋房,蓝天红瓦树影婆娑。现在回想起来,这两个印象其实无非是把我对上海音乐学院的宿舍楼的印象与图片上青岛风光掺和起来,得出一个朦胧虚构的海市蜃楼罢了。

http://img.article.pchome.net/00/31/89/19/DSC_0072.JPG

 后来,有一年因为公务去厦门远郊一个工厂出差几天,等到快要返回前才找到机会抽空搭轮渡上岛走了一走。可是由于时间太紧,我的这次鼓浪屿之行也仅仅局限在轮渡码头附近的几条商业街里,对于整个鼓浪屿实际依然不曾有过什么清晰的认识。只是,从此在那个对鼓浪屿似真似幻的想象中又加入了几分喷薄的肉脯香味——这便是那次鼓浪屿之行的唯一收获了。 直到这一次,为了用索尼新发布的ZA T* 24-70mm F2.8 SSM镜头拍摄一些样张,终于有机会和友人们在这个不大的“海上花园”里待上几天。

第一天

我们是在一个下午到达厦门的。从上海登机时正阳光灿烂,飞行中自然更是晴空万里,但等出了高崎机”憔醯锰焐有些不妙。向当地人请教,却被告之厦门最近老是一幅“淫雨霏霏连月不开”的样子。趁着眼前的这场春雨还没有下来,赶紧上渡轮向所住酒店——鼓浪别墅酒店的专用码头驶去。

从厦门到鼓浪屿,看地图好像只隔着一道窄窄的鹭江,或许是酒店码头在岛的另一侧,我们这次登岛的行程变得格外漫长。
极目远眺,前方烟波浩荡,偶尔能见到一两座黛色的海岛在水天交际处浮沉。在我们背后,方才还近在咫尺的厦门轮渡码头已然被浓厚的水汽遮蔽,毫无踪迹。一瞬间,我竟产生了一个荒谬的念头,仿佛我们的渡轮已经偏离航向,没有行驶在鹭江的航道上而是误入了大海,失去方向永远不能靠岸……然而,仅仅在几秒钟之后,一个灰白色的,倚着沙滩向下延展直到水中的码头就突兀地撞进我的视野,打断了我的胡思乱想。还没有等我回过神来,船老大已经吆喝着把缆绳系在码头上。我这才意识到自己又一次踏上了鼓浪屿的土地。

http://img.article.pchome.net/00/31/89/19/01_pics_chunjuan_1206975768.jpg

或许是阴天的关系,不过19点多,鼓浪屿的天空已经完全暗了下来,有朋友提出既然带相机了,那么就应该背上三脚架去拍夜景。我嫌脚架沉重,又想着手里的α350相机带有防抖,镜头又是F2.8的大光圈,所以就偷了懒单单背着相机出来。酒店床头那张酒店附送的《印象鼓浪屿》旅游地图,被我慎重地收到随身背包里以备不时之需(事后证明我的这个举动绝对是很有必要的)。

或许是我们的酒店位于鼓浪屿背对厦门市区那面的缘故,沿着酒店门外的环岛路走了很长一段距离始终不曾遇见什么游人,陪伴我们的唯有带着淡淡海腥味的夜风以及海潮起落的沙沙声。站在环岛路边,借着最后一丝天光向外海方向望去,在水平线上有些灯火闪亮,忽明忽暗。一位熟悉厦门的朋友告诉我说那边就是金门,我却觉得不太靠谱,总觉得那点微弱的灯火正随着海浪飘摇不定,或许那只是海上的一点渔火?

http://img.article.pchome.net/00/31/89/19/10_pics_chunjuan_1206811009.jpg

顺环岛路转过一个弯子,前面是一条长长的隧道。站在隧道这头向那边望去,只有一个很小的不太分明的黑色洞口。有朋友提议,趁着隧道里橘黄色的行道灯,我们几个人不如一起拍个合影。于是,我四下寻找可以架设相机的地方,同行的朋友变魔术似的从背包里翻出一支小三脚架支在路中央,我先是大喜过望,然后不禁为自己前面的偷懒感到惭愧。隧道里的灯光实际还是暗淡的,我们几个人的合影曝光时间竟然要长达三十秒!尽管只是拍摄一个酷酷的剪影,但真要保持半分钟纹丝不动倒也不太容易。我们几个把相机调节到自拍档,然后跑到隧道中央摆好POSE,静静等待曝光完成。此时隧道口突然又出现了几位年轻的当地人。试想这样一个场景:几个当地人正有说有笑地打算穿过隧道,猛然发现隧道中央站着四五个大汉正摆着很酷的造型一动不动,无声无息地瞪着自己,这个场景好像真的有些人。我一边维持着自己的造型,一边分明听到对面那几个年轻人惊疑的议论:“他们是干什么的?”“拍照?不像啊?”“啊!难道是打劫的?!”

http://img.article.pchome.net/00/31/89/19/01_pics_chunjuan_1206809645.jpg

最后,终于等到相机反光板咔嗒一响,曝光终于结束了,我们也终于能够毫无顾忌地放声大笑起来——只看到隧道口上那几位年轻人依然一头雾水地看着我们……

穿过隧道是一片更加开阔的海滩。我们打算继续前行,等我们再次停下来的时候已经走到了鼓浪屿海岸的另一侧。当半夜11点,沿环岛路终于再次看到酒店门口的鼓浪石的时候,大家都明白我们完成了一项小小的创举——上岛第一个晚上就走完了全岛。或许是凉爽的海风和在渡口买的那包猪肉干的共同作用吧,似乎这整整四个小时的“散步”并没有击倒我——更何况手中还有刚刚拍下的几张不错的夜景照片。

第二天

“今天,我们要去岛中央拍人像!”

在一个风景秀丽的海岛上,有漂亮的模特小姐,再加上一套性能不俗的数码单反组合可供使用,请问你还有什么可挑剔的呢?于是,每个人都带着同样灿烂的微笑,背起相机往酒店外跑。

按照计划,我们需要从酒店沿着一条小路走到鼓浪屿上的一座基督教堂,在那里开始一天的人像拍摄。然而,仅仅沿着道路走出几步,我们就停留下来。是的,根本没有什么必要费力地跑到教堂去,即使是酒店门口的这条环岛路就是很不错的外拍场景。

道路两旁是高大的棕榈树,挺拔但微微带有弧线的树干底部是茂密的绿色灌木,其间还夹杂着一些不知名的白色、紫色小花。或许是昨夜又下了一点小雨的关系,植物的枝叶都显得很干净,浅绿、翠绿、嫩绿、深绿直至几乎和墨色一样的墨绿,种种不同的绿色相互掩映,竟然给人一种色彩斑斓的错觉。此刻的上海,街头行道树不过刚刚开始重新吐出新芽,而北京还依然寒风凛冽。但在这南国的海岛上,生命的绿色却是始终不会减弱的主旋律。

http://img.article.pchome.net/00/31/89/19/06_pics_chunjuan_1206880995.jpg

空气里依然带着一点海风带来的海腥味,但也夹杂着一种好闻的,由泥土与开花植物混合着的清晰味道。道路上没有多少行人,偶然会从路的尽头驶来一辆依靠电力行驶的通勤车(这是鼓浪屿上唯一的交通工具,这里既没有汽车也鲜见自行车)轻快地从我们身边掠过,然后消失在环岛路的下一个拐角。

我请模特站在路中间,自己远远退开,打算用中长焦拍摄几张传统的,道路延伸透视构图的全身人像。她穿着的是一套白色的夏衣,原本这种服装色彩与绿色的背景并不能形成较大的反差,画面清新却失之太素。好在有同行的友人灵机一动,跑去路边小摊上买了一个给孩子玩的五彩风车交到她手中,于是转瞬间画面中的色彩就变得灵动活泼起来。身着白色夏装的清丽女孩在棕榈构成的林荫道上漫步,手中是一只随着微风轻快飞舞的艳丽风车。没有什么可多说的,除了猛按快门我还能做什么?

环岛路再好,但棕榈树、沙滩或者并不太明朗天空所组成的画面背景看多了,毕竟还是会审美疲劳。所以,当下午另一位模特来到我们身边时,大家觉得还是应该按照原来的计划,向岛中央走走。

http://img.article.pchome.net/00/31/89/19/05_pics_chunjuan_1206810258.jpg

如果说,由一排排酒店、别墅、私家园林构成的环岛路展现着鼓浪屿时尚现代一面的话,那么你只要沿着那几条向上的山路略略走上几步,就能立即感受到一种别样的风情。鼓浪屿据说曾有“万国殖民地“的称号,先后有14个国家在这里设立领事馆。所以在鼓浪屿的建筑方面,就很有几分西洋味道。当然,这里面并非完全是纯粹的洋人建筑,一些归国的南洋华侨和当地人也模仿西洋建筑在岛上建屋造房。这些建筑既有欧美风格,也有很多中国地方特色,比如在西洋味十足的罗马圆柱下铺就的却是纯粹的中国式花砖;在结构复杂的红瓦坡顶(这个倒真的和青岛差不多)下是雕花的红木或者柚木楼板、牌坊。而当我们穿越在一条条用条石和青石板铺就的,典型的中国式弄堂里时,左右两边却矗立着完全欧洲式样的由大块花岗岩石块砌成的厚墙。

当大家在这些亦中亦洋的建筑群中穿梭时,我却格外注意这些岛上建筑的窗口。除了那些许久无人居住,年久失修的老房子外,几乎鼓浪屿所有人家古色古香的百叶窗口前都满满摆放着各色的盆花。我很少见到在哪个地方的人会有鼓浪屿居民那样狂热的养花热情,即使只是一扇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单页窗口,我也会在窗口下找到大捧大捧的鲜花。月季、玫瑰、满天星、紫藤、大丽花、雏菊,各种我知名的或者不知名的花都在那里很蓬勃地开放着。我实在诧异这么多种类,这么多不同色彩的花朵是如何在同一时刻绽放的,或者是因为鼓浪屿上生长的花卉种类实在太多,所以人们总能恰当的找到几种当季开放的花朵摆在窗台上的缘故?

正当我请模特在其中一个被鲜花簇拥的百叶窗口前停步,身体微微斜靠着窗框,低头微笑时,一缕突如其来的阳光猛然照射到她的身上。我惊异地抬头,只见原本阴云密布的厦门天空不知什么时候转成了多云。尽管天空中依然有厚重的阴云,但在云朵和云朵之间已经能够看到几块更为高远的蓝天,而阳光也从云隙间斜射下来。我回头看模特,她背后浅蓝色的窗框被明亮的阳光照射成和天空一样的颜色,窗下那捧雏菊的白色花瓣与金色花蕊竟是如此明艳。在明朗的阳光里,她也绽开了她的微笑,透过取景器我简直觉得她整个人被着一层淡淡的金色光华笼罩着。我几乎忘记按动快门,还是身边友人的连续不断的快门声“惊醒”了我。

http://img.article.pchome.net/00/31/89/19/07_pics_chunjuan_1206881165.jpg

这一天,我前后大概“谋杀”了7个GB的存储卡,耗尽整整两块锂电池,拍摄了上千张的模特照片。但无论是在环岛路棕榈树荫下,在沙滩礁石旁,在蜿蜒曲折的小巷里还是后来我们偷偷潜入岛上一所学校的小花园里拍摄的照片,我都觉得都不如在那阳光突然洒下来的一瞬间,在那个开满雏菊的浅蓝色百叶窗前我拍摄的那张照片出色。

第三天

前天的环岛行和昨天的爬山涉水的确让疏于运动的我感觉有些吃不消,但同行的友人还是用“爬日光岩”、“逛菽庄花园”或是“参观钢琴博物馆”等等充满诱惑力的旅行项目把我硬生生从酒店里拉了出来。

菽庄花园对我而言不过是个临海的大园子,不如豫园热闹,没有狮子林的清幽,就算是那几栋临海的亭阁在我眼中也不见什么精彩。倒是钢琴博物馆还算是个好去处,随着拾掇得很整洁的花园小径而上,悠游于不同年代不同产地的各式钢琴之间,耳旁是工作人员即兴弹奏的曲子,心头便多了几分清雅。即使是一些喜欢咋呼热闹的游客,置身于这样的环境里,也立即安静下来,屏气凝神,轻移莲步。尽管很可能在下一刻她们又将在那里放开喉咙呼儿唤女,高声谈笑,但至少在这里,每个人都显得很“和谐”。
午饭后当有个漂亮MM提议下午我们抛开原定行程,组织几个同样喜欢摄影的朋友去自行探索鼓浪屿上的“未知区域”时,我举双手双脚赞成。我们一行人于是乖乖地跟着这个从来没有上过鼓浪屿,只靠着一份旅游地图就敢指东指西的漂亮MM在鼓浪屿的大街小巷里来回穿梭。

http://img.article.pchome.net/00/31/89/19/09_pics_chunjuan_1206977365.jpg

沿着一条石阶向上,转过两道弯,我们已经置身在岛上一个小小的天然屋村中。与旅游指南上津津乐道的西式别墅不同,我们眼前的是一片更朴实,更传统的普通民居。屋村中央是一棵不知年月的巨大榕树,树干被层层的藤蔓所缠绕,偶然能在枝叶间隙中看到长满青苔的树皮。或许是年代太过久远,树皮已经辨不清原来的颜色,唯见在一片浓绿的树荫下,无数气根从四向展开的树枝上垂荡下来。偶然有微风吹过,千百根气根随之整齐地微微摆动。那种场面极是壮观却又悄然无声。屋村的房子大多是普通的红砖砌成,或许是岛民们不善装饰,墙面还保持着砖原始的暗红色,恰好与周围无穷无尽的各种绿色形成对比。两只慵懒的胖猫正躺在一间民居的屋顶上,偶尔朝我们张望几眼,但更多的时候还是像它们在这个岛上其他无数同类一样百无聊赖地打着哈欠伸个懒腰,然后继续因我们惊扰而打断的午睡。

我不忍心打搅眼前的这种宁静,拉着大家向更高远处走去。结果这一走便打乱了路线,大家立即失去了方向。我们惊异地发现,鼓浪屿上的道路命名竟然如此古怪,比如我们会站在“泉州路”和“泉州路”的交叉口上——到底东西走向的是泉州路呢,还是这条南北走向的马路是泉州路?漫步在这样丰富多彩、充满当地特色的建筑群里,走在落满火红木棉花的小巷里,即使迷路饿肚子又算得了什么?每个人都近乎疯狂地按动快门,因为我们发现即使仅仅把镜头转动一个角度,取景器里就出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画面。开满鲜花的阳台、落满木棉的屋檐、长满青苔的石板路、向上无线延伸的螺旋立柱,还有映在石墙上的斑驳光影,这一切都应该是被摄入我镜头的美妙场景。

http://img.article.pchome.net/00/31/89/19/06_pics_chunjuan_1206976600.jpg

穿过一条条看似雷同细细品味又各有差异的小巷,我们发现自己已经离开了原来的屋村群落。身边的建筑仿佛有些海边别墅的影子,但整体感觉分明更加厚实和稳固。透过雕刻着繁复花纹但已经锈迹斑斑的铁门,隐隐约约望见一栋完全用花岗石料建成的豪宅。我们惊异于在这个几乎与日光岩等高的坡地上能够建筑起如此规模的大房子。不,已经不能用大房子来形容眼前的建筑,似乎应该把它称为一座宫殿。我分明望见了在雕花石窗里熠熠生辉的巨大水晶吊灯,然而同行的友人却一口咬定那只是我的幻觉,这里早已没有人居住。直到后来我们赶到码头,坐在鹭江宾馆的顶楼品尝着著名的厦门小吃,大家还在争论那栋古旧但又极尽奢华的建筑究竟是谁家的产业。在这样的时刻,即使是鲜嫩爽滑,充满弹性的鲨鱼丸也不能再引起我更多兴趣,我脑海里满是那斑驳的铁门和那闪耀着金色光辉的水晶吊灯。

http://img.article.pchome.net/00/31/89/19/08_pics_chunjuan_1206977000.jpg

但时间真的变得紧迫了,幸好我还记得背包里还有一份上岛当天我从床头柜上收藏起来的《印象鼓浪屿》地图。尽管这是一份并不严格按照地理实际绘制的半写实半绘画的“艺术品”,但我们真得靠它找到了正确的出路。

行走在鼓浪屿深处的那些小巷里,无论是向上还是向下,你都不用担心找不到美景,但也正因为如此,我总觉得怕错过了哪些比眼前更漂亮更精致的景色,所以在行走中一次又一次地不断回顾。

一位朋友在今天结束时突然幽幽地对我说,他突然明白了,在鼓浪屿的时间就应该是被浪费的。晚饭的小吃虽然可口,但好像还比不上我们在寻找码头的路途中看到的景色诱人。我们其实没有必要急着找路找码头的,应该再多看一会,再多拍一点。
我深以为然。

归程

很奇怪,当我们在鼓浪屿上四处游荡按动快门的时候,天空尽管阴沉但始终没有下雨(或者仅仅是夜间下雨),甚至还短短地出了一次太阳。但是,当我们今天开始打点行李,打算再次从高崎机场起飞回到上海或者北京的家中时,厦门终于开始下雨。

http://img.article.pchome.net/00/31/89/19/14_pics_chunjuan_1206978218.jpg

在渡轮上,没有什么人说话,大家都很安静地坐在座位上,和来时一样望着船舷外的那片苍茫。这几天的鼓浪屿之行,好像该去的地方都去到了:踏过沙滩,爬过日光岩,逛过菽庄花园和钢琴博物馆;好像也尝了许多美食:有当地闻名的鲨鱼丸、鹭江宾馆的点心、张三疯的奶茶以及厦门那种不经油炸的“春卷”。但是,什么才是我这次鼓浪屿之行中最难忘,印象最深刻的东西呢?是隧道里那张险些让人以为是打劫的合影?是阳关下百叶窗前女孩的微笑?还是那些让我们深陷其中而又深深陶醉的小巷?好像都是,好像又都不是。

http://img.article.pchome.net/00/31/89/19/12_pics_chunjuan_1206881955.jpg

当我第一次到鼓浪屿时,我认为不过是个有些老式建筑的旅游点;而当我这次在岛上生活了三四天后,终于发现这是一个很有生活情趣,随处都能入镜,能够激发我不断按下快门的摄影胜地。但这绝不是鼓浪屿的全部。

在微带海腥味的夜风里,在深深浅浅的绿色枝叶间,在明艳耀眼的雏菊花瓣上,在弯曲缠绕的阡陌小巷里,鼓浪屿安静地等待我再次踏上它的土地。 

http://img.article.pchome.net/00/31/89/19/DSC_0074.JPG

————————————————————
以上,是这篇标题很长的游记的全部。事实上,我早在四月初已经完成了这次采风的总结专题。

http://img.article.pchome.net/00/31/89/19/zhuanti.jpg

在这个专题里,不但集中了我在鼓浪屿四天撰写的博客,同时也对这次采风所用的器材——索尼A350相机以及24-70毫米镜头做了相对深入的评测。想要了解这次采风的更详细内容,以及观赏更多未做后期处理的A350原始样张,请访问:

http://article.pchome.net/content-596882.html

http://img.article.pchome.net/00/31/89/19/DSC_0077.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