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旅途
标签:
杂谈 |
2007年4月,这已经是我第二次来到兰州了,第一次是为了要去夏河县的拉卜楞寺,为着要寻找一个再生活佛的加持冠顶,那是一次很有精神探索意义的旅途.如我所料,四周是一片黄沙万里的地方,人们生活在一个又一个简单的以木头或泥土搭成的房子里,你也会常常受到不知道什么时候刮起的风沙的侵袭,而这些,都没能阻止我走上朝拜的路上. 拉卜楞寺可能没有西藏布达拉宫的雄伟,但它有着它自己的历史与庄严,我对于黄教没有太多的了解,但当步入寺庙的一刻,不其然的有着不可侵犯而神圣的心境.
加持冠顶的意义在于籍别人(当然是有道行的人)的力量祈求更多的祝福,智慧和力量,纵然我不知道究竟会有怎样的效果,但一条白色的哈达还是带来了一刻安详的心灵抚慰.
第二次再去兰州是参与前公司的一个名为”母亲水窖”的慈善工程,我们的目的地是离兰州市不远的一条乡村, 靖远县靖安乡五星村 ,甘肃省内一个偏僻而贫瘠的山村。那是一个一年里,如果幸运的话,只有几十天才有雨水的地方.人们生活在一个极度缺水的生态里,而为了生存,又不得不使用一些难得的积水,而且是储存不多但又不卫生的用水.因为水的不卫生,导致大部分的人有着我们城市人没法想象的疾病,特别是坏牙齿的疾病.而这次我们要做的是一次母亲水窖的启动仪式.我们预先在公司内部已发起捐赠的活动,加上公司的捐赠,及专业人员的指导,我们可以为他们建立很多能收藏雨水而又能净化雨水的水窖. 过去,卫生条件恶劣的老土窖只能使用几年时间,且水质很差,而我们捐赠的新型的球形窖,经过精心设计,由混凝土浇灌,并配套庭院硬化和过滤池等设施优化水质,能使用一百年。
每天,我们享用纯净的饮料,享受洗涤和沐浴,是如此稀松平常的事。如果没有到过那里,我们永远不会意识到:水,是那么重要,是生命,是心愿,是梦想。
第一次去那里时,天气阴冷灰暗,从兰州市中心出发,车开了近四个小时,没见一滴水,山路两旁只有延绵不绝的荒芜山脉。漫天风沙的路边,修路的妇女和黑脸的骡子使我们意识到,我们开始接近他们生活的原态。 村内没有一条象样的路,几乎所有的房屋都是简陋阴暗的土坯房. 因终年干旱缺水,人畜饮水靠稀少的雨雪,不然就要走上几公里到渠边取水。简陋的土窖储存的水有限而浑浊。这里的人均年收入不足1400元。因为贫困,村里大多数男人都外出务工,沉重的家务负担包括取水,就压在了母亲们的肩上。
村民刘利源老两口这辈子没出过这个村子。这位养育了两个孩子的母亲,因恶劣水质,身患严重的关节炎和肝毛虫病,目光混浊,面容憔悴。老两口热情地用一个旧玻璃瓶倒了半杯热开水,告诉我们这是五年一遇的雨水啊,从屋顶上一滴一滴地流下来攒起来的,味道还有点甜呢,我双手捧过这杯珍贵的水,竟有些舍不得喝,只任升腾的水汽弥漫了双眼…
途经村里的小学,孩子们刚放学。他们满身尘土,稚嫩的小脸泛着粗糙的高原红。学校只有两名教师,其中一名担任校长。刘校长在这里从教近四十年,很多孩子的父母都是他的学生。因缺乏资金修缮危房,摇摇欲坠的教室靠砖块撑着,无法继续使用,连每天用来升国旗的旗杆倒下后也没能竖起来,空留着水泥台基。这次,我们除了亲自来看看这项目外,还为村里的孩子们准备了文具,字典,复读机等学习用品,香港和北京的同事也购买了书包,笔记本,玩具,手套,围巾等小礼物千里迢迢带到村里。看到孩子们拿到礼物时兴奋的小脸,我们再次被感动了……小芙蓉是他们学校当中得到最多奖状的一名勤奋学生,她亲笔写了感谢信给我们,表达了她“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朴素情感:她说“小朋友乐了,母亲们乐了,爷爷奶奶们都乐了,项目的实施,减轻了爸爸妈妈的劳动强度,节省了拉水的时间和钱,也让我们更加安心地学习了。……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报答叔叔阿姨们的关心帮助,长大后像你们一样,奉献爱心,助人为乐!”
临别时分,母亲们一双双温暖而粗糙的的手紧紧握着我们不愿放开。车启动的瞬间,一位老奶奶对着我们用颤抖的声音叫了一声:“亲人,你们是亲人啊!” 这质朴的呼唤饱含着欣慰,留恋和感激!这一刻,我们真的感到骄傲,为公司及我们每一个同事所做的社会贡献感到骄傲!回到了自己熟悉的城市和岗位,心中却一直记挂着临走前那个六岁小女孩,她的梦想是一本《新华字典》,因为照顾大孩子,她没有拿到字典,她伤心地哭了。我们答应回去后给她寄去,于是她抽泣着将自己的名字写在了我的手心:
然而,除了一本字典,我们还能为她做些什么?
我很明白,我们所做的其实只是苍海一粟而已,在大自然无情摧毁的环境下,在干涸的黄沙土地上,可能他们所需要的,除了必须的水源外,可能更需要的是更多人的关心. 临走之际,我在我的笔记本上写下了以下的几句文字:
关心,使贫穷者站立起来改变生活时,有更多的勇气,更大的自信。然而最可怕的贫穷不是挨饿受冻,而是无人关心,无人过问。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