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二章关于.生命(续)

(2008-06-18 18:05:11)
标签:

杂谈

分类: 第二章

 我是谁?

看似无聊,却是困扰了人类至今的问题。

茫茫天空,冥冥湖水,都静默无言。

如果是以前的我,也许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是一个勤奋的人、我就是镜子中的那个人,我是某人的丈夫,我是某人的父亲。”但是今天我并不要这种类同的答案。从我的小时候开始,在学校里、家庭里,老师、家长都会告诉我们:我们必须要努力向上,不要害怕困难,争取成功。这个世界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那些事情能做,那些事情不能做。久而久之,我们就在人们设定的标准下成为这样的一个人,有时候也连我们自己也认为我们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我们只能在地上行走而不能在天上飞,我们用茶杯喝茶而不用浴缸喝茶,我们乐于臣服于这些种种的限制,因为这样,我们就是被社会认同的人。然而这些限制,有可能就如一层层的外壳,把我们包裹其中,可能保护着我们,但同时也许限制了我们。但……这个真的是我吗?

社会的道德标准,社会的文化,都认为人是需要成功的——虽然有些时候,大家并不知道该如何去定义成功。但是,不管怎么讲,要成功,就是要成功,不成功,就是失败,优胜劣败,适者生存,你只有比其他人优胜,才能生存的更好。这是达尔文的理论,也是我们构建这个社会的精神基础,仿佛它造就了我们整个人类的文化故事,而这文化故事延伸下去的是我们造就了我们现在的这个世界。我们现在看到的世界,是我们对它的一个想法,是曾经很多很多人先在脑海里的一个想法,再把想法变成了事实,那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世界。如果我们觉得现在的世界并不是我们所想的那样,那有可能问题就出在这个世界背后的文化故事里。很难评估这是对或错。而且,这个文化故事和世界,是不是适合我们,是不是我们所想要的,一两句话也说不清楚。

现在的我,隐约明白,这不再是一个适合现在我想要的世界的人生观念;或者说,是一种需要反思的文化。如果说“更好”才可以生存,那么,何谓“更好”呢?永远都有比“更好”更好的“更好”,所以“更好”这个标准永远都不能够得到满足,那么,我、你究竟又在做什么,又知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呢?

小插曲:懒汉的故事

有一个懒汉,别人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在地里精耕细作企盼有个好收成,而他多半时间躺在村头的大树下,喝喝茶,晒晒太阳,看着别人家的孩子在泥地里玩耍!地里的种子撒下去了也从不打理,能收多少就收多少!别人就劝他,不要偷懒了,趁现在年纪轻,多种点地,多收点粮食!他问那个人:多收点粮食有什么用?那人回答:粮食多了,可以拿到市场上去换点钱。懒汉问:要钱有什么用。那人回答:钱可以积累起来,可以买更多的地!懒汉不明白:买更多的地干什么。那人就告诉他:更多的地可以种更多的粮食,可以卖更多的钱。有了钱,你可以盖大房子,娶媳妇,生儿子,到你老了,你就可以躺在躺椅上,喝喝茶,晒晒太阳,看着儿孙满堂了!懒汉听了,不解地说:兜了这么大个圈子就是为了能躺在躺椅上喝喝茶晒晒太阳呀!要那么辛苦干嘛,我现在不就可以晒晒太阳喝喝茶吗!?

可能有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清楚自己一直在追求什么,然而,也许很多年后忽然发现,自己耗费了许多的精力和生命所得到的东西,其实原本就一直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不曾觉察。

我们一直努力地去做周围的人所认定的人,做所有的人都告诉你要做的成功的人,努力争取他人希望我们得到的东西。但问题是当我们得到更多的时候,我们却并不一定快乐。为什么呢?因为被教导不等于想要,成功不等于快乐。

可是,自己想要的究竟什么呢?

也许,最终,你想要的不过就是去知道和了解,自己想要什么,如此而已。就好像你早已生存在世上,但你就是不知道自己是谁。所以我是谁?每一个人都会在某一刻遇见这个问题,否则就永远都无法享受到真正的快乐。因为只有知道了自己是谁,想要的什么,然后才能真的去做自己想要成为的那样的人,最终才会满足,才会快乐。

“我是谁?”

答案究竟是什么呢?——将外面的层层外壳剥掉,就像剥洋葱一样将自己打开。正所谓舍得,只有舍,你才能得,你只有将外在的层层外壳舍去,你才能了解那最真实的自己,才能得到那庄严而伟大的实相,虽言有所得,实无所得,每人皆有明珠一颗,无奈久被尘埃封锁。 一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千。这就是你的本然!

我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你听得到。你可以是那一个任何的角色,你可以选择去做任何你想做的一个人物,你可以选择呈现你生命本质里的任何一个面向,那是千千万万的任何一个面向,可以是那高处的,也可以是低处的,可以在左,也可以在右。而在这选择的过程里,你更可以一直选择更高的面向而体验那更伟大的庄严。而我认为最高的选择,那是以爱为最终目的的选择,那是以最大的喜悦为结果的选择。通过了这个选择,我体验了我是谁,也定义了我是谁和我所要的。

 

聆听我是谁?——假装“我不知道”的人生

 

      据说,印第安人在旅行了三天之后一定要停下来休息一天,理由是,要等一等自己的灵魂。

我们也要给自己时间,在这样阳光明媚的一个下午,没有任何要追赶的事情,没有任何紧张的情绪,你只是在慢慢地享受一片宁静的湖水,这一刻是你最悠闲的时光,这是生命中的欢庆。在这一刻,你是自由的,你终于把你还给了你自己。

在这一刻,不去介意外面发生的事情,而是将能量用在往里面去看看自己是谁,你就一定会和我一样,知道了自己需要的究竟是什么。其实,里面的这个人是绝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但当太多的东西加进去以后,“他”就开始混乱,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了。

也许很多年青人会说“我不知道我想怎样,我不知道想要什么,不知道为何要生存……” 真的不知道吗?不断地反问自己,真的不知道吗?其实我们什么都知道,你也一样。

当我们打开外壳的时候,我们早就知道自己是什么人,应该要什么东西。然而当外壳长时间地存在,里面的那个人被长时间包裹住了以后,我们就会想,算了,我不知道就不知道了,生活就继续下去,明天继续上班挣钱、吃饭,又有什么可烦恼的呢?这个时候,生命的目的就变成是生存,而不是生活。我们开始感觉麻木,然后假装自己什么也不知道。这个世界为何会这样的?不知道啊!你为何要成功?你将来的道路是怎样?人生将来的目标是什么?你生存的价值? 都不知道!

Perception becomes reality,长时间的假装不知道,然后就以为自己真的不知道,我们的状态由“生活”进入了“生存”。我们每天疲于奔命,尽管太阳亮丽,月光每天都那样皎洁,然而我们可能视若无睹,既看不到湖水映照着的天空,也看不到天空包容下的湖水。但是也许在某一天,我也相信有这一天,你会觉醒过来。但我如何才知道自己觉醒呢?曾经有一位睿智的老人跟我说过,你将会从不同的阶段中醒悟过来的,这些阶段大部分时间会循序渐进地进行,也会在一刹那间飞跃。

“我想我知道”,那是从迷惘到进行分析而形成生活信念的第一个状态。这是我们曾说过的,现在很多的人都处于一个迷惘的状态,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又要继续生存。因此从小到大,我们不断地接受外在的很多东西,社会教导我们应该怎样怎样去做人,这一切的教诲形成我们的信念,于是我们就靠这个信念生存下去。随着各种资讯不断涌现,我们开始学会有选择地接受,我们会进行分析,这种东西是否符合我的信念,符合就要,不符合就不要,这是最初的状态。

“我想我不知道”,那是开始有些醒悟的第二种状态,我们开始意识到以前的信念好像有些不对,以前的一些信念摆在现在好像不太适用,生活好像不应该是这样的,我们意识到自己有些东西不明白,试着开始去寻找人生的道理,开始思考世界为何这样?我想做些什么呢?我想我知道,但又似乎不知道,我好像知道一些东西,但有些事情我还不太明白,这时候就开始去寻找。

“我知道我不知道”,那是醒悟的的第三种状态,当我们寻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开始知道自己不知道一些东西了,如莎士比亚所说,上天下地,有比我们想像中更多的东西。原来生命比我想像的更大,这个世界还有更多我不知道的事物。如果第二个阶段是寻找的过程,那么第三阶段就是学习的过程。

“我知道我知道”,那是觉醒的最后阶段,原来一切你寻找的都在你的臆测之内,在你的本然之中。比如小孩一出生的时候,你以为他不知道,其实他知道,可是他处于一种很混沌的状态里面,我不知道怎样去描述这样的状态。这个状态没法去形容,文字在这一刻也变得苍白无力。觉醒就是在一种状态之下,佛教叫涅 ,海德格尔则叫它“此在”,这是一种充满了喜悦和温柔的境界。这种境界是对最终生命的来源的体验,你可以说那就是爱,也可以说是能量,是光,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东西。早上起床,看到阳光照下来,没有任何外在的缠累,很喜悦,这一刻,就是最高的体验。像瑜伽里的打坐,终极天人合一的体验一样,进入一种很喜悦的状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