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谈班会——课程化

(2015-06-20 15:47:17)
标签:

教育

班会

分类: 课题思考

    因为机缘,也缘于兴趣,自去年秋季开始重点琢磨主题班会。

 

     这一年,很幸运,听了几场关于主题班会的讲座,冯卫东教授讲座中对当前班会“流弊”批判性分析及建构设想给我诸多启发,为我提供了新视角;杨兵老师对班会的实践与思考,让人耳目一新;8+1工作室每月期刊上各位教师提供的班会案例和班会感悟也常常给我新的触动。

    这一年,很巧合,也有多次上班会公开课的经历。因为是面向大众的观摩课,我开始从过去拙作中寻找有点儿类似“代表作”的班会雏形稿,几经打磨的过程,让我对班会课的目标和课堂流程多了深层反思。

   这一年,重阅读,其中阅读了数本关于班会的著作,迟希新教授的《有效班会八讲》给我醍醐灌顶之感,作者从设计理念和实施策略上都做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和界定,堪称一线教师的班会工具书。其它,班会系列,单课都很精彩,比如丁如许老师领衔编写的《主题班会36课》,显然是经过精心打磨的。不过由于作者来自全国各地,课与课之间似乎还没有必然内在的联系。

 

   在聆听思考、实施反思、阅读追问中,有一些新的念头又开始在脑际涌动。今天,重点谈谈“班会如何真正走向课程化”的几点感受:

   班会课程化提法并不新鲜。但是所见市面上的班会案例,多尚属集锦式。主题班会是班级序列活动的重要形式。课程化的班会架构有利于改变当前拼盘式班级活动现状,促进教育者站在德育功能高度和学生成长需要之上去做顶层设计。

 

   理论构架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首先是围绕普适性价值选定主题,每个年段一以贯之的主题,主题间又有一定关联,基于大课程观。以小学为例:低、中、高三段,虽各有侧重,但总有一些核心教育话题贯穿各段的,比如生命教育(自我认知)、环境教育(认识自然与人的关系)、学习习惯、与人相处系列……

 

     2. 围绕不同主题界定阶段性目标,体现出梯度性和关联性。教育的效果来自于持之以恒。每个主题需要序列梯度性活动去落实。活动的梯度性来自于阶段性目标的科学界定。

 

    3.每节班会需要课题组联动打磨,站在小课程高度去设计每一节班会课。基于主题性、序列性的班会更需要联动性打磨与推敲,这需要成立一个主题课题组,共同商议架构、设计实施,反复打磨,使目标明晰。

 

    4.主题性大课程班会与小单元课程相结合。上述阐述的是初步的大课程体系,但基于各个年段实际,还需要设计对应的小单元课程辅助。比如一年级的入学教育,高年级的青春期教育……等等,力求体现针对性。

 

    此外,基于课程化的班会设计思路,年段目标之下,还需要综合考虑几种常态班会形式,比如读书交流会类、辩论赛类、体验活动类、团体心理辅导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