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3年秋季家长智慧课堂(第一期)趣味内容早知道——有趣的逻辑(授课人:本班娄云皓爸爸)

(2013-09-12 22:56:53)
标签:

教育

家校结合

逻辑思维

杂谈

分类: 家校联系

     说明:开学两周,和家委会等沟通,拟定班级教育规划的同时,也确定了秋季家长智慧课堂相关事宜。感谢我们班的家长朋友参与班级事务的热情。秋季有四位爸爸已经根据班级目标在确定自己的课程主题。其中,皓皓爸爸是第一讲。他的课程主题是“有趣的逻辑”,教育目标主要是对孩子进行思维方式训练和引导。学习多角度看待问题,对四年级孩子而言需要引导,也是必要的,而且与第二单元语文教学也有一定联系。

  看过皓爸发来的课程设计,激动加感动。这些生动的小故事收集足显心力。而整个课程环节也展示了一个工科爸爸自身的智慧。顺便说一句:皓皓是那种抽象思维特别发达的孩子,简言之:极聪明,接受新事物超级快。曾经发过他设计的电子捕鸟器的文字(附后),而春季家访,从皓皓奶奶口中得知:皓皓爸爸当年也是他们当地理科高考状元啊2013年秋季家长智慧课堂(第一期)趣味内容早知道——有趣的逻辑(授课人:本班娄云皓爸爸)感谢他的智慧设计,期待他的精彩。忍不住先把教案贴出来,下周三正式开课后再附以图文报道。嘿嘿。

 

 

————————————————————————————————————————————————

有趣的逻辑(提纲)

 

(央校四3班:娄云皓爸爸)

 

一、 开场小故事---------------------------------------------约5分钟

二、            三个工具(三件武器)

1、同一律(原理,例子,提问)--------------------------------约3分钟

2、矛盾律(原理,例子,提问)--------------------------------约3分钟

3、排中律(原理,例子,提问)--------------------------------约5分钟

三、            趣味故事--------------------------------——--约10分钟

四、           生活运用---------------------------------------约9分钟

五、            课后故事

 

【注:部分故事以双人表演形式展现;并将另做课堂用的PPT】

 

 

 

一、           开场小故事

1、危险的岛国,两难悖论(或用鳄鱼悖论,或过桥悖论)

一个岛国,国王对到岛国的外人有一个规定:凡是说假话的人都被处死。但真话和假话的判定是这个国王说了算,所以是否会被国王处死,要看的是国王的心情。国王心情不好时,会认为所有的话都是假话,国王高兴时,可能认为所有的话都是真的。但有一个聪明的人说了一句话,使得国王没有办法处死这个人。

   这句话是:“我肯定会被处死的。”

 

2、面条我没有吃(表演)

某公擅长诡辩,又喜欢占小便宜。有一次他去饭馆吃饭,先要的是面条,服务员端来的是辣面,他不想吃,就让服务员换了一盘包子,吃过之后不付款就走。服务员对他说:“您吃的包子还没有交钱呢!”此人说:“我吃的包子是用面条换的。”服务员说:“面条你也没有交钱。”此人又说:“面条我没有吃呀!”气得服务员一时说不出话来。

 

3、理发师

在一个小城里,有一位理发师贴出这样的告示:城里所有不自己理发的男人都由我给他们理发,我也只给这些人理发。

那理发师可以给自己理发么?如果他不给自己理发,他就属于“不给自己理发的人”,他就要给自己理发,而如果他给自己理发呢?他又属于“给自己理发的人”,他就不该给自己理发。

      

二、           三个工具(三件武器)

1、同一律(原理,例子,提问)

原理:A就是A,要有同一含义

       耳聋的人能听见唱歌:人能听见唱歌,耳聋的人是人。

       一个人有三个头:一个人有一个头,没有人有两个头,一个人比没有人多一个头;

       你学英语是学习你知道的东西:字母你知道,你学的都是字母(表演)

       我战胜了日本鬼子:中国人战胜了日本鬼子,我是中国人

 

2、矛盾律(原理,例子,提问)

A、B互相矛盾,不能既是A又是B

       自相矛盾的成语故事

       发明一种万能溶液:用什么东西来装

       你是湖南的,你不是湖南的,不能说都对

       紧张的部队生活使戴维十分思念家乡,他决心用欺骗的手法提前退伍。有一天,他鼓起勇气来到将军办公室,对将军说:“最近我视力减退,请批准我退伍吧!”“我记得你的眼睛一直很好呀!”将军说。戴维环视了一下房子,突然心生一计。他指了指天花板问:“你是否看见天花板上的那颗小钉子?”“当然看见了!”“瞧,”戴维说,“您看得清清楚楚,可我就看不见哪!” (表演)

 

3.1、排中律(原理,例子,提问)

A、B互相矛盾,不能既不是A又不是B

       -有一块空地可以种庄稼,甲、乙两人讨论这块地重什么庄稼好。甲一会儿说应该种小麦,一会儿又说不应该种小麦。针对甲的说法,乙说:"你的两种意见,我都不同意"。试分析甲、乙两人犯了什么逻辑错误。

 

3.2、排中律与复杂问题

                你是否还要继续偷东西?是或否都不合适

                你是否停止打你的爸爸了?是或否都不合适

                故事:马的哪只眼是瞎的?(断案故事,法官捂住马匹的两只眼,问偷马嫌疑人马的哪只眼睛是瞎的,嫌疑人先说左眼又说右眼,结果两只都是好的,从而证明其为偷马人)(表演)

 

三、           趣味故事

1、生死阄

清朝乾隆朝代的宰相刘墉有一次得罪了皇帝乾隆,乾隆盛怒之下,把刘墉打入死牢,以待来日午时问斩。后来由于众大臣求情,乾隆又信心念刘墉往日功劳,决定让老天爷来定夺刘墉的生死。具体做法是:用纸条做成两个阄上写着“生”字,另一个阄上写着“死”字,然后把这两个阄放在坛里,由刘墉当众从坛里抓取,如抓的是“生”,则官复原职,若抓的是“死”,则推出午门斩首。

刘墉的死对头——大贪官和坤得知这一方案后,偷偷买通做阄的官员,把两个阄上都写上“死”字,想致辞刘墉于死地。幸得一位好心的太监把这消息偷偷地告诉了刘墉,刘墉听后,高兴地说:“真是老天有眼,我可以不用死了!”

第二天,刘墉当着乾隆和众大臣的面,坦然地从坛里抓了一个阄,看都没看。就将纸团吞进肚里。这下就没人知道刘墉吞下的阄上写的是“生”字还是“死”字,只好打开另一个阄来确定刘墉的生死。结果不用说了,当然是刘墉有惊无险地官复原职了。

2、老实国

传说唐僧去西天取经,路上遇见三个人,其中有两个人是“说谎国”的人,有一个人是“老实国”的人,唐僧想知道他们当中谁是老实国人,于是问他们三人:“你们是哪个国家的人?”

    第一个人说:“我是老实国人”

    第二个人的声音很小,唐僧没听清楚。

    第三个人说:“第二个人是说自己是老实国人,我也是老实国人。”

结果唐僧根据他们每个人的回答,马上就知道了谁是老实国的人。

 

3、有钱人

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时,校长林文庆经常克扣办学经费。在一次校务会议上,林又提出要克扣一笔经费,教授们纷纷反对。林说:"关于这件事,不能听你们的。学校的经费是有钱人拿出来的;只有有钱人,才有发言权!"鲁迅一下站起来,从口袋里摸出两个银币拍在桌上:"我有钱,我也有发言权"

 

4、破案

有这样一个益智题目:

   珠宝店一块钻石被窃,据侦察,作案的是甲、乙、丙、丁中的一人。在审讯中,四人的口供如下:

   甲:钻石不是我偷的,我那天在外地。

   乙:钻石是丁偷的,那天,他去过珠宝店

   丙:乙偷的,我看见他到黑市去卖过钻石。

   丁:乙与我有私仇,他有意陷害我。

  现在,我们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个人讲真话,那么罪犯是谁?你知道吗?

 

5、  照原样

如《韩非子》中有这样一则故事,说的是郑县有一位姓卜的,他常常在外胡混。有一天,他的裤子破了一个洞,就买了新布,回家让妻子为他作一条新的裤子。妻子问他如何做,他回答说“照原样”。于是他妻子把裤子照原来的样式做好后,照样在裤子原来的地方剪了一个同样的洞。这当然是一个笑话,但从逻辑的角度来说,无论他的妻子是有意还是无意,她都违反了同一律。“原样”在其丈夫的含义是指原来样式的、尺寸的裤子而绝不是带有那个破洞的原样。

 

 

四、           生活应用

1、  路边的李子是酸的

2、  卖一个机器给你,可以把钱变多,是否可信

3、  可以开一门课,学习飞翔,是否可信

4、  伽利略,自由落体定理的发现(表演)

许多人认为,伽利略从比萨斜塔扔下了两个铁球后发现了自由落体定理。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实际上,伽利略是运用矛盾律而发现自由落体定理的。

  古希腊的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曾经断言:物体从高空下落,“快慢与其重量成正比”,即重量越大,下落的速度就越快。这个论断曾禁锢人们头脑1800多年,直到伽利略才把它推翻。

  伽利略是怎样推翻亚里士多德的古老的理论呢?他首先运用了逻辑方法。他认为,亚里士多德理论存在一个不可克服的矛盾。

  伽利略是这样思考的:有A、B两个物体,其中A比B重得多。如果A、B两物体同时从高空下落,根据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那么A比B先落地。

  现在如果我们把A、B两物体捆在一起,也把它们从高空下落,这时会出现什么结果呢?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一方面可以得出:捆在一起的A和B要比A单独下落时慢。因为B比A轻,因而下落的速度比A慢,把B和A捆在一起,就会减慢A的下落速度。所以捆在一起的A和B要比单独下落的A后落地。另一方面,可以得出捆在一起的A和B要比A单独下落时快。因为A和B捆在一起,A加B的重量,肯定比A的重量大。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重量大的物体先落地,所以,捆在一起的 A和B要比单独下落的A先落地

这样一来.对同一个事物作出丁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

  (1)A+B比A后落地;

  (2)A+B比A先落地。

  一个物体不可能同时比另一个物体既后落地,又先落地。伽利略认为,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是自相矛盾的,因而是错误的。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伽利略认为,解决矛盾的唯一办法就是确立这样的理论:物体从高空下落,无论重量大小,都是同时落地的。

  虽然伽利略的论证是无懈可击的,但是当时的人们并不接受伽利略的理论。1589年,伽利略用一个重5千克的铁球和一个重1千克的铁球,在比萨斜塔上做了那个著名的实验,结果两球同时落地,从而以不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自由落体在阻力相同的条件下,下落速度是相同的。这就是今天妇孺皆知的自由落体定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正确地运用矛盾律,对科学的发展、科学规律的发现,有着重要作用。

 

 

五、           课后故事(可再扩充几个)

 

1、住在哪号门

 

2、人和吸血鬼

在一个孤岛上,住着两种居民:人和吸血鬼。有一年,这里发生了一场大瘟疫,有一半的人和吸血鬼都生了狂病而变得精神错乱了。这样一来,这里的居民就分成了四类人:神志清醒的人、精神错乱的人、神志清醒的吸血鬼、精神错乱的吸血鬼。从外表上是无法将他们区分开的。他们的不同在于:凡是神志清醒的人总是说真话的,但是,一旦精神错乱了,他也就只会说假话了。吸血鬼同人恰好相反,凡是神志清醒的吸血鬼都是说假话的,但是,他们一旦精神错乱,倒反说起真话来了。这四类人,讲话都很干脆,他们对任何问题的回答,只用两个词:“是”或“不是”。 
    有一天,有位“逻辑博士”来到这个岛上。他遇见了一个居民P。“逻辑博士”很想知道P是居于四类居民中的哪一类。于是,他就向P提出一个问题。他根据P的回答,立即就推定P是人还是吸血鬼。后来,他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又推定出P是神志清醒的,还是精神错乱的。
    “逻辑博士”先后提的是哪两个问题呢? 

 

2013年9月10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