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秋季家长智慧课堂(第一期)趣味内容早知道——有趣的逻辑(授课人:本班娄云皓爸爸)
(2013-09-12 22:56:53)
标签:
教育家校结合逻辑思维杂谈 |
分类: 家校联系 |
感谢他的智慧设计,期待他的精彩。忍不住先把教案贴出来,下周三正式开课后再附以图文报道。嘿嘿。
————————————————————————————————————————————————
有趣的逻辑(提纲)
(央校四3班:娄云皓爸爸)
一、
二、
1、同一律(原理,例子,提问)--------------------------------约3分钟
2、矛盾律(原理,例子,提问)--------------------------------约3分钟
3、排中律(原理,例子,提问)--------------------------------约5分钟
三、
四、
五、
【注:部分故事以双人表演形式展现;并将另做课堂用的PPT】
一、
1、危险的岛国,两难悖论(或用鳄鱼悖论,或过桥悖论)
一个岛国,国王对到岛国的外人有一个规定:凡是说假话的人都被处死。但真话和假话的判定是这个国王说了算,所以是否会被国王处死,要看的是国王的心情。国王心情不好时,会认为所有的话都是假话,国王高兴时,可能认为所有的话都是真的。但有一个聪明的人说了一句话,使得国王没有办法处死这个人。
2、面条我没有吃(表演)
某公擅长诡辩,又喜欢占小便宜。有一次他去饭馆吃饭,先要的是面条,服务员端来的是辣面,他不想吃,就让服务员换了一盘包子,吃过之后不付款就走。服务员对他说:“您吃的包子还没有交钱呢!”此人说:“我吃的包子是用面条换的。”服务员说:“面条你也没有交钱。”此人又说:“面条我没有吃呀!”气得服务员一时说不出话来。
3、理发师
在一个小城里,有一位理发师贴出这样的告示:城里所有不自己理发的男人都由我给他们理发,我也只给这些人理发。
那理发师可以给自己理发么?如果他不给自己理发,他就属于“不给自己理发的人”,他就要给自己理发,而如果他给自己理发呢?他又属于“给自己理发的人”,他就不该给自己理发。
二、
1、同一律(原理,例子,提问)
原理:A就是A,要有同一含义
l
l
l
l
2、矛盾律(原理,例子,提问)
A、B互相矛盾,不能既是A又是B
l
l
l
l
3.1、排中律(原理,例子,提问)
A、B互相矛盾,不能既不是A又不是B
l
3.2、排中律与复杂问题
l
l
l
三、
1、生死阄
清朝乾隆朝代的宰相刘墉有一次得罪了皇帝乾隆,乾隆盛怒之下,把刘墉打入死牢,以待来日午时问斩。后来由于众大臣求情,乾隆又信心念刘墉往日功劳,决定让老天爷来定夺刘墉的生死。具体做法是:用纸条做成两个阄上写着“生”字,另一个阄上写着“死”字,然后把这两个阄放在坛里,由刘墉当众从坛里抓取,如抓的是“生”,则官复原职,若抓的是“死”,则推出午门斩首。
刘墉的死对头——大贪官和坤得知这一方案后,偷偷买通做阄的官员,把两个阄上都写上“死”字,想致辞刘墉于死地。幸得一位好心的太监把这消息偷偷地告诉了刘墉,刘墉听后,高兴地说:“真是老天有眼,我可以不用死了!”
第二天,刘墉当着乾隆和众大臣的面,坦然地从坛里抓了一个阄,看都没看。就将纸团吞进肚里。这下就没人知道刘墉吞下的阄上写的是“生”字还是“死”字,只好打开另一个阄来确定刘墉的生死。结果不用说了,当然是刘墉有惊无险地官复原职了。
2、老实国
传说唐僧去西天取经,路上遇见三个人,其中有两个人是“说谎国”的人,有一个人是“老实国”的人,唐僧想知道他们当中谁是老实国人,于是问他们三人:“你们是哪个国家的人?”
结果唐僧根据他们每个人的回答,马上就知道了谁是老实国的人。
3、有钱人
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时,校长林文庆经常克扣办学经费。在一次校务会议上,林又提出要克扣一笔经费,教授们纷纷反对。林说:"关于这件事,不能听你们的。学校的经费是有钱人拿出来的;只有有钱人,才有发言权!"鲁迅一下站起来,从口袋里摸出两个银币拍在桌上:"我有钱,我也有发言权"
4、破案
有这样一个益智题目:
5、
如《韩非子》中有这样一则故事,说的是郑县有一位姓卜的,他常常在外胡混。有一天,他的裤子破了一个洞,就买了新布,回家让妻子为他作一条新的裤子。妻子问他如何做,他回答说“照原样”。于是他妻子把裤子照原来的样式做好后,照样在裤子原来的地方剪了一个同样的洞。这当然是一个笑话,但从逻辑的角度来说,无论他的妻子是有意还是无意,她都违反了同一律。“原样”在其丈夫的含义是指原来样式的、尺寸的裤子而绝不是带有那个破洞的原样。
四、
1、
2、
3、
4、
许多人认为,伽利略从比萨斜塔扔下了两个铁球后发现了自由落体定理。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实际上,伽利略是运用矛盾律而发现自由落体定理的。
古希腊的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曾经断言:物体从高空下落,“快慢与其重量成正比”,即重量越大,下落的速度就越快。这个论断曾禁锢人们头脑1800多年,直到伽利略才把它推翻。
伽利略是怎样推翻亚里士多德的古老的理论呢?他首先运用了逻辑方法。他认为,亚里士多德理论存在一个不可克服的矛盾。
伽利略是这样思考的:有A、B两个物体,其中A比B重得多。如果A、B两物体同时从高空下落,根据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那么A比B先落地。
现在如果我们把A、B两物体捆在一起,也把它们从高空下落,这时会出现什么结果呢?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一方面可以得出:捆在一起的A和B要比A单独下落时慢。因为B比A轻,因而下落的速度比A慢,把B和A捆在一起,就会减慢A的下落速度。所以捆在一起的A和B要比单独下落的A后落地。另一方面,可以得出捆在一起的A和B要比A单独下落时快。因为A和B捆在一起,A加B的重量,肯定比A的重量大。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重量大的物体先落地,所以,捆在一起的
A和B要比单独下落的A先落地
这样一来.对同一个事物作出丁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
(1)A+B比A后落地;
(2)A+B比A先落地。
一个物体不可能同时比另一个物体既后落地,又先落地。伽利略认为,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是自相矛盾的,因而是错误的。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伽利略认为,解决矛盾的唯一办法就是确立这样的理论:物体从高空下落,无论重量大小,都是同时落地的。
虽然伽利略的论证是无懈可击的,但是当时的人们并不接受伽利略的理论。1589年,伽利略用一个重5千克的铁球和一个重1千克的铁球,在比萨斜塔上做了那个著名的实验,结果两球同时落地,从而以不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自由落体在阻力相同的条件下,下落速度是相同的。这就是今天妇孺皆知的自由落体定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正确地运用矛盾律,对科学的发展、科学规律的发现,有着重要作用。
五、
1、住在哪号门
2、人和吸血鬼
在一个孤岛上,住着两种居民:人和吸血鬼。有一年,这里发生了一场大瘟疫,有一半的人和吸血鬼都生了狂病而变得精神错乱了。这样一来,这里的居民就分成了四类人:神志清醒的人、精神错乱的人、神志清醒的吸血鬼、精神错乱的吸血鬼。从外表上是无法将他们区分开的。他们的不同在于:凡是神志清醒的人总是说真话的,但是,一旦精神错乱了,他也就只会说假话了。吸血鬼同人恰好相反,凡是神志清醒的吸血鬼都是说假话的,但是,他们一旦精神错乱,倒反说起真话来了。这四类人,讲话都很干脆,他们对任何问题的回答,只用两个词:“是”或“不是”。
2013年9月10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