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昨天上午一直淅沥小雨,孩子们课间只好在走廊、教室里相互逗趣打发。我有意转到教室看看班级情形。刚一进门,只见一群男孩儿兴奋地抛着一个小本状的东西,奇怪地是,似乎不是为了得到,而是为了“送”出去,抛到谁的课桌上就会哗然一片。很多同学抱着头同时又用身子捂住课桌……我没有立即奔过去,只在门口站定。他们发现了我后,赶紧扮个鬼脸,表情复杂。想着自己小时侯也有和同学玩小恶作剧的经历,没有追问也没有责怪。只说:“下雨天,大家在教室里走动走动和同学说说话很正常,请注意别疯跑追逐,影响他人,做点轻松地智力游戏最好。”
为了让孩子们轻松自由活动我离开了教室,这时课代表交作业,我追问:“刚才那群男孩儿在玩什么游戏呀?”女孩儿捂住嘴巴止不住地笑。之后说:“他们在传色狼证。”“什么?”我没有听明白。“色狼证。不知哪儿来的一个小本子,扔到谁那里,他们就叫谁是色狼。”这在我真是奇闻。我想知道出处。更想知道孩子们的反映。
接下来是我的课,待到下课时,我提出:“刚才在这里抛的那个小本子花落谁家啦?”那群男孩儿顿时面面相觑,不说话。
“是谁的?请小本子的主人跟我来。”
这时,我看到两名孩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想起身,又都不得不起身。
终于,都离开了座位。
来到办公室。经过了解:原来这本色狼证是其中一名孩子周末在一个小店门口捡到的(我相信他的话)。到校后觉得好玩,就送给另外一名同学。
这个接受“礼物”的同学也足够顽皮,就在本子里填写上了送他礼物的孩子的名字。之后又郑重其事的物归原主。
之后,就玩起了识别色狼的游戏……
这是一个意外。不是孩子们刻意为之的。我心里稍微轻松一些。问他们班里是否还有别的孩子玩类似的卡片。摇头。
回到教室,简单地调侃式地评价了一下:“表面上看大家对这个证件避之不及,似乎谁也不愿意做色狼;可是,又那么热情地加入游戏,这说明不想当是假的啊,加入游戏就有了当的可能了啊。”教室里哄笑。简单总结就放下了这个话题。

回到办公室,认真看这个色狼证,发现做的很精致。就上网查了一下。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这种“恶搞证件”远不止色狼证一种。网上称花上25元钱就成为“处男”、处女”,还可以“名正言顺”地拿到“世界泡妞爱好者协会”颁发的“泡妞许可证”?记者调查在多家食品店均有售。而且摆放在玻璃外橱窗的醒目位置出售,着实令人大跌眼镜。
记者介绍如此另类证书品种齐全,如“泡妞许可证”、“忽悠证”、“良家妇女证”、
“吹牛许可证”等,不下几十种。这些所谓的证书和结婚证一般大小,大部分是红底,证件上的字多是黄色的,“许可证”中间都有一个“五角星”图案。其中,“色狼证”下方落款处写着国际色狼鉴定中心,“吹牛证”写的是国际吹牛协会等字样。
翻开这些“证书”,里面的内容更是恶搞,如打开“处女证”发现里面除了设有姓名、年龄和照片等栏目外,还有证件的编号。最下方还有一行小字:“证件不得转借他人使用,且有效期只有5年”;“处男证”上各设置的栏目和处女证大同小异。
店主称,这些搞笑证书眼下十分流行,证书的名字越搞笑越好卖,如“处女证”、“处男证”、“泡妞许可证”等。每本“证书”售价25元,购买者多是一些追求个性的年轻人,其中也不乏一些学生群体,购买者一般是买来当做礼物送人的。
看过,我着实吃了一惊。如此低俗的文化制品,对青少年成长极为不利。为什么会在市面上如此光明正大出售,难道就没有相关部分管理吗?有记者也专门从从工商部门了解到,目前对这些证件,各地工商部门的处理方式不一,在有些地方诸如“嫖娼许可证”、“杀人许可证”等不良文化内容的证件,发现后就一律责令下柜,进行销毁或拆除标识,并追查厂家。但目前尴尬的是没有具体的法规进行规范,有些地方的工商部门只能劝导商家停售。
大家知道:只要只是叫停,劝导,只要有销路,谁会放下利益不图呢?难道真只能行政性地处理一下吗?这些证件之所以公开销售,并且卖进校园跟大众的猎奇心理有关,对于成人购买或者赠送亲友多是处于一种“开玩笑”的心态,但其实从某种程度上也折射出一种消极、颓废的心理。
看来,有必要组织一次讨论,让同学对这个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更呼吁社会,不要等着问题出现了才行政性的处理。还孩子一片洁净的成长环境,任重而道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