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身为教师,也要“学会学习”

(2009-12-05 12:53:01)
标签:

教育

终身学习

教学研究

主动性

杂谈

分类: 情感性班集体建设

               身为教师,也要“学会学习”

    作为教师,我们天天都在对学生强调要会学习,会听讲,会思考;而作为教育。也要求教师担负起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重担,而不是简单的教他们一些些死的知识。可是,如果我们愿意由此追问下去:作为教师的我们,我们会学习吗?会听讲吗?会思考吗?……追问之后我们不得不承认:学会学习不只是对学生的要求,我们自己也要学会学习。

   当然,成人与孩子的“学会学习”要求重点不一样,我们成人的学习需要更多的主动意识和自觉吸纳的意识,更需要思辨和选择,还有一个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如何利用每一个可供学习的机会。这一点我感受颇深:

     记得几年前,刚到新单位不久,学校组织集体听评课,我也刚上过研讨课。试讲之后,主要领导对我说,这是一节很好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但与学校要求的主题大单元活动还有一定距离。由此我对新环境的课堂要求与评课重点都产生了莫名的“恐惧”,我不知道自己该怎么上课才适应新的课堂要求,也不知道在评课环节中如何发表自己的观点,于是在以后的听课之后常常保持沉默。大概很多同事也和我一样,因此在听课之后评课氛围常常很沉闷,只有主要领导发言,希望主管领导一锤定音。大概领导也发现了这个苗头,一次听课结束,领导突然通知,马上到会议室开会,要求所以听课教师挨个发言。我在去会议室的路上,我追问自己我对这节课到底有什么看法,假如是我自己要怎样来上这节课?天,我竟然没有任何思路也不知道如何给一点自认为有理由的建议和评价。我不由得吓了一跳。我怎么变成这个样子?记得当年,也不就是一年前,自己在原单位,无论听什么学科,一节课听下来,至少是三点肯定的和三点改进的评价(我们当时规定的评课最低要求),条分缕析很清晰,在听课过程中常常设想自己如何处理每一个教学环节,学生出现这样的情形我如何处理,还可能出现什么没有出现的情形……而今竟然这样尴尬,为什么?我终于明白:当年,我每次都是听评课的组织者,直接参与者,对学校各科教学基本要求科研方向了然于胸,因此在走进课堂之前,对这门学科、对课堂教学有个基本定位,结合听课生发新的灵感和建议是很容易的。加之自己往往是主评和终评,角色意识也促使自己听课过程中不断思考,拿出主张。

   而今天,照样花去一节课的时间坐在教室里听课,可是自己却没有经过认真思考,没有任何自认为可以拿得出来的观点。这对我,简直是一种煎熬。于是乎,坐在会议室里,迅速把听课笔记从前之后浏览完毕,赶忙组织语言,匆忙写出几句评价和建议。事后,我常常回忆起那次尴尬的心路历程。我设想,假如那次领导不要求人人发言,我依然不会那么用心的再次对那节课进行一番认真思考,也不会形成自己的观点。

   

   自从有了那次尴尬的心理追问之后,在以后的各种会议和听报告和沙龙过中,我都自己给自己设定一个底线——既然参与就认真听,摘要式听也好,每个报告自己一定要有所收获,哪怕收获一个观点一句话也好;每次听课,一定要换位思考教学环节与学生的互动换成我可能怎么处理,至少有一条建议和思路;每次沙龙,要思考认真听取不同观点的同时一定要形成自己的观点,即使不发言……在工作中,尤其成人的各种研讨活动,很多时候没有谁会这样硬性要求人人发言,我们也常常在参与过程中以一个旁观者被动的听听,而不去认真思考。我也知道,在一些大型的教学研讨活动中,有时还会因感觉到捕捉到执教者或演讲者展示的某一点“瑕疵”而不屑一顾,也可能因为讲述者言说的话题过于深奥与我们直接生活和工作没有直接关系而疏于聆听。因此,这样被动的参与学习,与没参与差不多,所不同的是还耗掉了你们多时间。在这个同样的时间里,你和周边坐在“礼堂”的人花去的时间一样,但由于心态不一样,收获自然不一样。

     我们知道:学习既不是外部强加于己的东西,也不是自己强加于人的东西,而是一种生存方式,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一种内在需求。如果没有学习者本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果没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与自觉学习,学习效果就是一纸空谈

   因此,学会学习对于教师来说,不仅是要竭力探讨尽力引导交给学生的一种基本技能和思维方式,设法通过自己的学科点燃孩子们的学习新知的欲望,还需要通过自身对学习的渴求把学习的热情传递给学生,同时还要放低姿态有向学生学习的心态,有利用一切可以学习机会进行自觉学习的意识,才有利于个人的成长。

 

    身为教师,不仅要学会教,更要学会学,学会教学生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