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学生在尊重中学会尊重

(2009-10-07 23:43:04)
标签:

教育

课题研究

公民教育

规训策略

尊重意识

杂谈

分类: 课题思考

                     

                课题反思之二

 

   在认识到单纯使用惩罚和奖励易于导致规训中的专制作风之后,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更有效的“使日常规训内化为学生的个人品德”。反复琢磨,我认为“内化”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而我们都知道:任何人都愿意听从他所信服的人的指导和建议。所有的指导一定都是建立在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之上的。教师(也包括家长所有成人)和孩子之间关系的质量是任何规训方法得以成功的关键。这一点,在我刚接手这个班级的开学第一个月的管理上很有感触(以前的博文中写过),当与学生还没有建立起一定的感情联系的时候,他还不知道你是在真正关心他的时候,你的要求往往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要想与学生建立起情感联系,你就要投入时间来了解作为个体的学生,并努力去理解他们,即接纳他们的现状(而不是贬斥和批评),然后站在一定的高度引导学生向更好的方向去努力。你要真正表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现有基础,但不是放任,是在接纳的基础上进行引导。

    这就对我们在实施规训的策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师不能单方面想当然的以发号施令的办法“颁布”规则,另一方面又不能简单的把尊重学生等同于完全遵从学生的意愿。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认知还不成熟,对于规则的制定教师依然要占在主导地位。中高年级的规则制定虽然需要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制定,但是教师依然要起到指导作用,比如对阶段性规则要求的总体把握以及班级目前问题的发现等,这些教师需要站在一定的高度让提出来,同时要尽可能让学生明白为什么需要这些规则,理解为何什么某种行为时可取的或者不可取。只有这样,即便是教师直接提出来的规则要求,学生也会产生对规训的顺从感,而不是简单的认为那是对他们行为的限制。

    在探讨实施策略时,要时刻围绕课题的目标来设计。我们课题一个很重要内隐性目标就是培养起学生的尊重意识。研究的侧面就是围绕“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外物、尊重规则”四个方面展开。这四个方面的终极目的是形成道德自律。把规训内化为自己的个人品德也就是引导学生逐渐学会自我规训——就小学生而言,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形成自律,知道什么场合下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能够调节自己的行为。而这一切有赖于学生积极的自我感觉,他认为自己能够管理自己,有自尊。而孩子的自尊心、自我概念常常来自周围群体尤其成人与他相处过程中传递给她的信息。在规训中,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常常使用了很多损害学生自尊的规训方法。学生常常得不到尊重。他们常常被成人用成人绝对不能忍受的方式加以责备、忽视、强制和评判。

    因此,我感觉要想培养学生的尊重意识,教师必须时刻注意做到尊重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问题,遇到问题多多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而不是简单的就行为结果进行问责。学生只有在尊重中才能够学会尊重。教师如何做到尊重学生,这需要正确的学生观以外,也应该有一些基本的要求,比如与学生的谈话(学生出现问题后的处理方式)、倾听的态度与体态语、对学生个体现状的接纳……这些将在另外一篇文章里阐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