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秋韵:悲秋与秋思~诗国漫游之一

(2024-01-12 16:58:42)
标签:

文化

中国诗词

秋思

分类: 杂文

秋韵:悲秋与秋思

~诗国漫游之一

 秋韵:悲秋与秋思~诗国漫游之一

中秋刚过,北国之秋渐入深沉。 秋高天爽山色朗,许多知名的古代诗词文,就是在这季节中泉涌而出。 唐朝王勃所作“滕王阁序“的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描写秋色的名句。 宋朝范仲淹,能在“岳阳楼记”咏叹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迈句子,也是因为面临的是洞庭湖的高秋景色!

但最能呈现出秋文学的魅力,还是在诗词领域里。 除了吟咏秋色的山水诗,和见月怀乡的中秋诗,最突出的当是感叹生命的悲秋诗。 在寒风中,羁旅中的诗人,始对秋景的萧瑟而伤感。  自古逢秋悲寂寥---唐诗人刘禹锡的一句话,道尽了古诗人的心情。 面对树叶的飘零,怀才不遇的文人,意识到时间的易逝和生命的脆弱。

悲秋情怀由来已久,战国后期的宋玉在“楚辞~九辩”中,写出了: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栗兮若在远行, 登山临水兮送将归……皇天平分四时兮,窃独悲此廪秋。白露既下百草兮,奄离披此梧楸。

唐代李白之回响:地远虞翻老, 秋深宋玉悲。而杜甫: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宋代的辛弃疾叹道:是谁秋到便凄凉? 当年宋玉悲如许。宋玉的 悲秋文字,深深影响了历代诗人,也推动了诗歌中的秋思传统。

在唐诗中,杜甫的登高常被人提及: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人把个人的衰老和秋天的落叶紧挂钩。

更应该读李贺的秋来: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 谁看青简一编书? 不遣花虫粉空蠹//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 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这首悼念先人鲍照的诗作,实是令人惊心,诗人把前辈诗人的命运,跟自己的命运挂钩,也让读者不禁地反思自身!

而诗仙李白呢?他生性旷达,遇到秋天哀叹的不是自身,而是大众: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子夜吴歌·秋歌)……从秋天传来的妇女捣衣声,联想到她们在外远征的丈夫。

除了唐,宋朝与明朝的诗也值得关注。 且看宋朝,陈与义是怎样在中,倾诉诗人上京求仕途的苦楚和无助:萧萧十日雨,稳送祝融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一凉恩到骨,四壁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西风吹客衣

在明末,抗清烈士诗人陈子龙在秋日杂感中,深刻描绘了沦陷区的灾难,在哀悼死难志士时,表达了图谋复国的志向:行吟坐啸独悲秋,海雾江云引暮愁。不信有天常似醉,最怜无地可埋忧//荒荒葵井多新鬼,寂寂瓜田识故侯。见说五湖供饮马,沧浪何处着渔舟?

而被人们崇成秋思之祖的,居然不是唐诗而是元曲的小令!那就是元诗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诗作突出的是,除了一个字,全然没有运用动词作连贯词,全部都是景观名词的排列。

秋韵:悲秋与秋思~诗国漫游之一

这秋思小令被评为蛮有唐诗韵味, 意境可以媲美唐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一曲一诗,都是用冷酷客观的景色白描,用很简约的笔法,表达出古代文人的羁旅凄苦。

中国旧体诗发展到清朝,算是走完了它的使命。宋荦在邯郸道上,展示了世人在追求名利时的荒谬:邯郸道上起秋声,古木荒祠野潦清。 多少往来名利客? 满身尘土拜卢生。

清末代诗人龚自珍,在己亥杂诗里,在内忧外患的年月中,为逝世的友人赋诗:秋心如海复如潮,惟有秋魂不可招。漠漠郁金香在臂,亭亭古玉佩当腰//气寒西北何人剑,声满东南几处箫。斗大明星烂无数,长天一月坠林梢……这不仅是悼亡诗,也给古诗词的悲秋传统,做了一个挽歌式的闭幕。

其实,最能把秋思这主题发扬光大的,不是唐诗而是宋词! 词这文体,能把悲秋情怀抒发得更深却。 且看南唐亡国帝王李煜: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 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这首词把离国软禁之痛,婉约而深沉地写出来。

 还看北宋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首词把羁离之痛,隐约地注进到景色的描绘中。

 在表达私情方面,词显然比诗更有空间余地,也更能发挥得更细腻。 宋代柳永的雨霖铃可以作代表: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霄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淋漓尽致的铺叙,把离别的情绪表达得如此缠绵,不亏是婉约词风的代表。

秋韵:悲秋与秋思~诗国漫游之一

而北宋苏轼的永遇乐,确是大文豪手笔: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这是诗人夜宿燕子楼,感梦而抒怀的词作。全词将景情理熔于一炉,凭吊了古今,感慨了人生,传达出禅意的空幻感。在思想上,超越了一般秋思词作。

 在倾诉情感方面,女宋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  堪称绝唱: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的特色,是其词语的原创性。 不曾见的重叠词语,精准地把孤独的冷酷渲染出来。

南宋辛弃疾的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引用几句轻描淡写的日常话语,却道出了的人生的无奈,是诗的话语也是生活的金句: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 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再看他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   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登高临景,却激发了报国无门的悲情。

 宋朝蒋捷的虞美人 更是把人生少壮老三个阶段,深刻地吟写出来,刻画出生命的无常: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  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宋词的传统,很好地由后人继承下去,清朝的杰出词人纳兰性德的采桑子,把秋思的情怀,唱成绕梁的末世挽歌:谁翻乐府凄凉曲? 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不知何事萦怀抱? 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还可看纳兰的蝶恋花: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纳兰性德写景悼古,令人读后哀愁已深入怀。

 清朝,涌现了好多优秀词人,陈维崧的醉落魄*咏鹰 明为咏鹰确是鼓励自身: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 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 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昏,此际偏思汝。

项鸿祚的水龙吟*秋声,把秋声和秋色描绘的情景交融,把汉文的美尽情地挥霍! 请看:西风已是难听,如何又着芭蕉雨? 泠泠暗起,澌澌渐紧,萧萧忽住//候馆疏,高城断鼓,和成凄楚。 想亭皋木落,洞庭波远,浑不见,愁来处//此际频惊倦旅,夜初长,归程梦阻。 砌蛩自叹,边鸿自唳,剪灯谁语?  //莫更伤心,可怜秋到,无声更苦 满寒江剩有,黄芦万顷,卷离魂去

古人秋思悲秋的沉郁,到了当代诗词大家毛泽东的手中,竟化成了革命的豪情!请看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通过对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的回忆,诗人叹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在情景交融中,抒写出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壮志。这词作,也算是对辛弃疾登建康赏心亭的回响吧!

秋韵:悲秋与秋思~诗国漫游之一

 中国的新诗,虽用白话开创出一个新世界,并没有完全割断与传统古诗词的脐带。 是发展还是反向地写作,新诗都有与传统保持对话的惯性。 可看当代诗人舒婷,是怎样把秋思这题目,用现代笔法继续写下去:

 秋,在树叶上日夜兼程/钟点过了/立刻陈旧了/黄黄地飘下。

 我们被挟持着向前飞奔/既无从呼救/又不肯放弃挣扎/只听见内心/纷纷  扰扰/全是愤怒的蜂群/围困/一株花期已过的山楂树。

 身后的小路也寒了也弱了/明知拾不回什么/目光仍习惯在那里蜿蜒/开茑萝小花/你所脱落的根/剧痛地往身上爬/手触的每一分钟/ 那只巨掌/未触摸你之前/你想吧/你还是不能回家。

 从这边走/从那边走/最终我们都会相遇/秋天令我们饱满/结局便是自行爆裂/像那些熟豆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