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赠一枝春
标签:
文化新春梅花 |
分类: 散文 |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陆凯)
刚过了元宵节。春天终于来了,万物也复苏了,人人都期待着百花齐放的景象吧!其实,在正月立春的春节,春季才刚刚开头。在北方故国,寒冬虽然已尽,春寒料峭依然,百花哪能全都绽放?在故国,最先开花的,是不畏严寒的“雪中四友”:迎春花、梅花、水仙和山茶花。
四种花中,人们最钟情的当是梅花,拿来装饰春节最多的也是梅花。人们喜爱梅花,应当是欣赏它不畏风霜的品格。梅花象征着不屈不挠,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奋勇当先的精神品质。它也成为中华名族的精神象征。
中国文人都爱梅花,最出名的当是北宋著名的隐逸诗人林逋。这人稱“梅妻鶴子”的诗人,写出了好多詠梅诗,最出名的是“山园小梅”,里头两警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把梅花写得如梦如幻,是描绘梅花形象的绝唱。这两句也影响了南宋的姜夔,他就用“疏影”和“暗香”作为题目,来谱写两首词作。这两首词就不再单纯詠梅,而是借梅抒情,喻人和喻事。
古代詠梅诗词很多,论今人最熟悉的,莫过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在这里,诗人无意描绘梅花的形象,而是以物喻人,托物言志,把“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和“寸心至死如丹”的爱国情操,链接在一起,明志中,也间接歌颂了梅花的高贵品格。
受到这首词的影响,革命领袖毛泽东也写下了著名的“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与陆游词作的忧郁精神不同,此词明媚开朗充满了乐观的革命精神,把陆游梅花的坚韧化成至刚无欲的挑战。这笑傲百花的词作,在詠梅的古诗词丛中,应当也可以笑傲古今吧!
说起梅花,就想起了父亲的家乡梅县。在中国,以梅为地名的,除了湖北东盛产梅子,并成为黄梅戏发源地的黄梅县外,就算梅州名声最大。梅州,在广东与江西交界处的山岭,唐朝张九龄开大庾岭路,路旁广植梅树,宋代又有倡导把梅满山植,于是便产生了“梅岭”一名,而北宋971年,把梅岭中心的敬州改名为梅州。梅州是客家人的主要基地,也是知名的侨乡。梅县和梅江,是构建梅州市的双区。
说到梅县,又想起已故的叔叔。住在昆明的叔叔是画家,笔下的国画,半数是梅花。那年他来印尼探亲带来的好多梅花画卷,都成了我的珍藏。当年曾问他,为什么那么爱画梅花?他说是为了纪念家乡梅县。叔叔年轻时,就因为饥荒被迫离开家乡去参兵,随着战争流离,最终落户在昆明。在那里,他在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曾代表云南省,参与了北京人民大会堂的云南馆美术设计工作。多年离开家乡,他的乡音不改,普通话依旧不顺。看来,梅花成了他思乡的寄托物。
陆凯折梅,给故人寄上春的祝福;叔叔画梅,给故乡注上秋心的怀念。在这里,就让王冕“墨梅”的清香,为疫情后第一个新春,带来新的气象、新的希望: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前一篇:窑洞世界~游欧余记之十九
后一篇:劫后棉花堡~游欧余记之二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