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拾光2025:杨裴两家结伴自驾江浙游追记十八

标签:
宁波城隍庙雄伟建筑气势恢宏文化地标旅行见闻 |
宁波城隍庙,民间俗称“老城隍庙”,历史可追溯至后梁以及元代的帝师殿。1371年随明州府更名宁波府而定名为宁波府城隍庙。目前的城隍庙建筑为清光绪十年重建,为宁波文物保护单位。4月12日,俺们杨裴两家人结伴自驾江浙春游来到这里游玩……。
宁波系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是浙江省的经济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宁波的人文积淀丰厚,历史文化悠久,属于典型的江南水乡兼海港城市,是中国大运河南端出海口、“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始发港,20年前笔者曾经因公有幸到此考察。
宁波府城隍庙也称郡庙、老庙,是浙东地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府城隍庙。其前身为“城隍祠”。1369年,明太祖朱元璋将城隍庙分为“都、府、州、县”四个等级。1371年春,城隍庙毁于火灾,知府张琪重建城隍庙(即今天我们所在的位置)。明时公元1381年,明州易名“宁波”,正式定名为“宁波府城隍庙”并延用至今。
宁波府城隍庙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城隍庙之一。明太祖朱元璋下旨,敕造宁波府城隍庙,建成后屡遭火灾,现存的庙殿是清时的1884年重建的。整个建筑很有特色,由门前照壁拱墙、大门明堂、仪门戏台、前殿、后殿五部分组成,布局完整,气势宏伟。
宁波府城隍庙尤为精美的戏台单檐歇山顶,藻井呈鸡笼形,雕龙画凤,朱金装饰,远远看去,熠熠生辉。相较于敬神上香,人们来到城隍庙似乎更多的是为了赶这份热闹,在城隍庙所有的建筑中,最最吸引人的,自然是华丽的戏台了。台上“锣鼓响”人们“脚底痒”,节奏一起,据说,半个宁波城都会“人心浮动,乐在其中”。
2018年,宁波府城隍庙进行建筑修缮和展陈恢复,并于2020年6月27日举行了重修开庙仪式。沿南、北纵轴线,依次分布照壁、门厅、仪门、前戏台、大殿、后戏台、后殿、两侧分设厢房。二楼东厢房设置海曙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郡庙建筑气势恢宏,工艺水平高超,大量采用宁波本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庙内楹联匾额除保存完好的继续延用外,均由宁波本地书法名家书写。“一庙护一城,一城伴一庙”,城隍庙见证了宁波城市的发展变迁,可谓宁波最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地标之一。
门檐花拱是木构斗供建筑的一种形式,“宁波府城隍庙”匾额,出自书坛泰斗沙孟海先生老师--民国大书法家钱罕的手迹。钱罕博采历代书艺,形成信手挥洒、大气磅礴的风格。厅东上悬“神目如电”、“你来了吗”匾额,下塑担负地府白天神职的“日神”像,持伞罗盖,保风调雨顺。衙役手持红、黑二色水火棍,以示不容私情。厅西上悬“善恶分明”、“也有今日”匾额,下塑担负地府黑夜神职的“夜神”像,与日神形成文武鲜明的对比。马夫为牵马待命状神像,衙役手拿水火棍和铁链,蹙眉露门牙情态,隐示着对不法之徒的警示……。
大殿是宁波府城隍庙最雄伟的建筑,由正殿和殿前卷棚形廊连接而成,屋顶呈八字型,宁波俗称“分水”。青黑瓦面做成一道白线,为宁波特有工艺。卷棚和月梁采用宁波传统的“朱金漆木雕”工艺。抬梁与月梁间,有四尊鼓着腮帮子的小伙和瞪着眼的老人,造型滑稽且惟妙惟肖,称为“侏儒柱”。正殿前石柱上的楹联,大意是祈祷城隍神护佑宁波土地肥沃、五谷丰登,四明地区风调雨顺。暖阁是宁波府城隍庙的特色之一,采用了浮雕、圆雕、镂空雕等雕刻手法,用上千个榫卯构件组装而成。
宁波府城隍庙供奉的城隍神为汉将军纪信,此外庙内有文昌殿、慈航殿、月老殿、财神殿、二十四司、六十甲子殿、痘神殿、娘娘殿等,东厢房是“怀棠祠”,里面供奉了宁波历代八位惠政代表人物,分别是:建立宁波子城的韩察、修建第一座灵桥的应彪、筑它山堰的王元暐、造宁波罗城的黄晟、修建城隍祠的沈承业、北宋鄞县知县王安石、明初迁庙于今址的张琪、民族英雄钱肃乐。俺们杨裴两家人随游客逐殿观赏,虽然是走马观花,也对宁波的这座城隍庙有了一定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