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转界的一代名伶
(2025-07-09 10:45:15)二人转界的一代名伶
------略述郑桂云的艺术人生
2025年5月20日,著名二人转表演艺术家郑桂云女士辞世,享年78岁。她把毕生精力献给了由衷挚爱的二人转事业,在六十余年的演艺生涯中,不倦追求,不懈探索,竭诚服务广大观众,在继承、传播、创新、打造自家演唱风格方面付出了辛勤努力,取得了骄人的艺术成果,成为一名独树一帜的好演员。她在二人转艺术领域享誉甚高,为二人转艺术做出了突出贡献,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精品,造就了属于自己的艺术人生,写下宝贵的一页。
我很早知道她的名字,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听过她的戏,恰逢传统戏复演,很是入耳,对比一些名家耆宿的演唱风格特点,对她独特的声腔韵味留有深刻印象。郑桂云女士去世后,小友李阳发来许多有关郑桂云的唱段录音和文字资料,我悉心听看,对郑桂云女士的艺术人生加深了进一步了解,欣赏她的声腔艺术,认定她是一位传统功力较强的二人转演员,知晓她的人品艺德,生活点滴,遂萌生动笔写一写的念头,表达一下对这位艺术家的敬仰之情,姑且算作一个陌生戏迷对她的纪念吧!
郑桂云1947年出生于吉林省四平市的一个底层市民家庭,家境寒微。她自幼喜爱文艺,对东北二人转情有独钟。在文艺匮乏的年代,看唱蹦子仿佛是很热门的娱乐项目,甚为流行。二人转是东北地域曲艺剧种,落子打底,秧歌舞镶边,有近三百年的衍变历史,属于底层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走唱滚地包盛行,是关东广袤乐土上绽放的一束奇葩。虽说土的掉渣,却也饱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融合了戏曲和曲艺等杂艺元素,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市井生活面面观,悲剧、喜剧,无所不包,既有娱乐作用,亦有教化之功。
环境对人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偏爱往往是与生俱来的。郑桂云生长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濡染往往是自觉不自觉的事情,土壤厚植了她的特长,种子扎在心田,必然生根发芽,成长收获。二人转的泥土芳香浸润着她的稚嫩心灵,车轱辘菜的朴素韧性,亦如她的执着,久而久之,渐次入门儿,染指犹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的先导,笃而恒之,必不远矣。郑桂云正是沿着这条路风尘仆仆的走来,摸爬滚打数十年,最终功成名就。俗话说:“祖师爷赏饭”这话很对,她选择了二人转,二人转也眷顾着她。伴随着二人转的音符旋律追梦前行,一路风尘一路歌,历艰辛而无悔,经百折而不怠,寒鸦涉水,冷暖自知,收获更兼荣享,追求并快乐着。
作为一个文化程度并不高的她,学戏往往靠口传心授,投石问路要克服很困难。学戏是苦差事,不费十年之功,干一行爱一行,乃是她奉行的践诺。打好底色,才能为后续的发展奠定基石。她把困难当作家常便饭,砥砺前行的动力,勤奋吃苦就是了,以百倍的功夫挤海绵里的水,人能一之己十之,人能十之己百之,实践着有心人天不负的坚定信念,达到了功到自然成的境界。14岁那年即拜师老艺人董希春门下学戏,以程门立雪的谦恭态度,恪守师道尊严古训,迈出了坚实的初始一步。该着吃这碗饭,初次面师,一搭腔就像那么回事儿,得到老师的认可。凭借良好的先天禀赋,加持不懈的努力专研,打下了扎实基本功。1962年16岁的郑桂云加入通化地区海龙县(今梅河口市)剧团,成为一名正式演员。在团里,她得到著名前辈艺人阎永富、栗维信的精心培养,在艺术上进步很快,凸显端倪,分包赶角,台前台后,拿得起,放得下,逐渐成为团里的骨干。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磨练,她视域渐阔,名声鹊起,称作台柱子亦不为过,在省内都有了一定影响,深受观众喜爱。
郑桂云的艺术特色表现在唱、念、做、舞四功扎实,字、声、气、板、情、味咸佳,尤以唱功翘楚,韵味十足,吐字清晰,板头疾徐有致,用京剧术语说是位妥妥的大青衣。她常说“吐字不清,若重剑伤人”。二人转讲究“千言万语一唱当先”,不同于其它戏曲的角色定位分明。“千军万马,全靠咱俩”的演唱范式,决定了其演唱难度。郑桂云的唱功的优势着实给她的戏份增色生辉。她刻画人物真切感人,跳进跳出,分包赶角,转换切入,拿捏火候恰到好处,浑然自如,都在唱功上得到体现。
郑桂云在传统戏上用工甚勤,传承老艺人的玩意儿不折不扣,同时对新戏也极为专注。表演上基本功扎实,台风好,说口不温不火,葱花蒜不带,有台缘,常有炸窝好儿。她功力强,会戏多,肚囊宽,成本大套的老戏,她会得多,唱得全,唱的熟,上装下装皆能,动辄几千句,唱上几小时,放得开,拖得住,自始而终毫无懈怠,在业内是不多见的。尤以唱苦戏见长,被誉为二人转界的“苦戏皇后”,每每演出即能达到:台上一人哭,台下千人泪的感染场面效果。可见,唱功和表演功夫非凡。苦戏难演,哭腔难唱,情动于中而发之于外,气运丹田,肝肠寸断,感天动地,没有声情并茂的功力,打动不了观众。感人最是由衷曲,这对她来说真是恰切。郑桂云的大悲调和哭糜子腔非常独到,别具一格烟嗓的自如运用,情感饱满,以气吹声,如泣如诉,哭起来似断犹连,催人泪下。演戏贵在进入角色,演谁像谁,演谁是谁,就拿她演的《冯奎卖妻》中李金莲一角来说,可谓把苦戏唱到家了。儿女情长,夫妻生别,演得入情入理,把“贫贱夫妻百事哀”的场景演唱得无以复加。再如《祝九红吊孝》、《六月雪》、《李三娘打水》、《孟姜女哭长城》等戏,都成了她的看家戏,演出了自家风格,教学样板。这些戏曾在吉林人民广播电台多次播出,深受观众喜欢,特别是农民们那种追星般、发烧友一样的痴迷,仿佛就是“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场面再现。晚年,这些剧目在辽源红旗剧场、东北人音像、莎梦音像等剧场及公司录制,并在微信平台上演播,借助新媒体的有效传播,郑桂云的影响力更大了。
郑桂云的演唱是最接地气的,贴近百姓们的情长爱恨,与观众心有共鸣,如痴如醉,特别是农民尤爱听看她的戏。许多剧目和名段被多家被音像出版社多批录制影碟,传播效果极佳,反响非常,影响极大。主要剧目有:《李三娘打水》、《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密建游宫》、《狸猫换太子》、《丁香孝母》、《西厢听琴》、《马寡妇开店》、《王美容观花》、《杜十娘》、《秦香莲》、《包公赔情》、《张郎休妻》、《黄氏女游阴》、《梁山伯与祝英台》、《老来难.报母恩》,还有二人戏《夜宿花亭》,拉场戏《黄爱玉上坟》、《刘云打母》、《莲花庵》、《换亲记》、《李香莲卖画》、《梁赛金擀面》,以及二人转系列剧《偏爱不得福》、《苦命妈妈难》、《好心的二大妈》等。这些戏的完整录制,无疑是难得复制的一笔遗产,其史料价值、艺术价值、教学价值、传播价值都是不可估量的。这是一个老艺人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
著名二人转作曲家那炳晨先生对郑桂云的演唱艺术给予很高评价。他说:郑桂云是位六功俱佳的好演员,整个东北超过她的人很少。那先生曾深情回忆到:1984年全省二人转唱功大奖赛的情景,作为评委兼秘书长,他的评价无疑是极有份量的,绝对孚众的。在一百多位参赛者中,郑桂云脱颖而出,获得第一名,88.9分。当时参赛的秦志平、郑淑云、李晓霞等人都只打88.8分。可见,毫厘之差,见细微功力。那先生进一步诠释:她唱的怎么好法呢?她唱的情好极了,用六字概括之:情、字、味、板、调、劲俱佳。那先生每年都看她的演出,也给她写过不少节目。他们是老相识了,郑桂云18岁时那先生就认识他,那先生还藏有很多她的录音。那先生又说:二人转是农民们的艺术,郑桂云深谙此理,农民的情、农民的字儿、农民的事儿、农民的味儿,农民的趣儿。夸赞她的艺德艺技时还引用了相声艺术大师侯宝林的话:“什么是又红又专呢?就是马列主义加能耐”。郑桂云唱戏心里有观众,板头好,艺德好,人缘好,有口皆碑,知道农民喜欢什么,演唱得好就是能耐。著名二人转表演艺术家、教育家、理论家高茹对郑桂云的演唱也非常认可,认为她的演唱很别致,特别是哭腔处理得很有特点。
与她搭档演过戏的名角大腕有之,如秦志平、董孝芳、孙文学、陆晓波等。同团演员自不必说,后辈晚生有之,还有许多艺友知音,都对郑桂云的艺术水准给予很高评价,对她的为人艺德大加赞赏。
一路而来,郑桂云在岗位上取得的褒奖是多方面的。1979年,她和梨树县剧团的董孝芳在全省二人转工作者学习会上演唱拉场戏《梁赛金擀面》片段,受到轰动性好评一,时传为佳话,显示出扎实的传统功力。1981年,在全省“歌唱社会主义新人新风广播评比”中演唱单出头《接公公》荣获优秀演唱奖,可称为排演新剧目的杰作。1982年被海龙县地方戏团记大功一次。1983年在吉林省二人转汇演中凭借拉场戏《冯奎卖妻》的精彩表演,荣获表演一等奖及导演一等奖,其录制《冯奎卖妻》唱片,由中国唱片社发行,十分畅销。1984年,在吉林省二人转汇演中表演的拉场戏《六月雪》被评为综合演出二等奖。1987年被吉林省人事厅授予二级演员职称。1998年,被吉林省文化厅、吉林省文联、吉林省二人转艺术家协会授予二人转艺术突出成就奖。2004年,受到中国音乐学院“中华传统音乐文化资源建设”专题组邀请,参加“来自黑土地的民间艺术------东北二人转经典唱段”学术演出。2008年,被吉林省文联等5部门评为吉林省著名二人转表演艺术家,并晋升为国家一级演员。郑桂云生前曾是中国曲艺家协会吉林分会会员,梅河口市人大代表,早年系海龙县政协委员。
退休后,郑桂云在梅河口创办“郑桂云二人转艺术学校”,发挥余热,效法春蚕抽丝茧,瘁力躬身,不余遗力的传承、传播东北二人转艺术,培养后继新生力量,为传播二人转艺术做出了积极努力,为弘扬民族文化,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郑桂云办艺校为社会培养一批批民间二人转艺人,影响波及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
她的办学教程是,学制两年,首年为学习期,次年为深造期。从打基础发蒙开始,主要教授说、学、逗、唱、舞等基功。学校内设舞台,供学生们表演实践,每周都组织汇报演出。她的办学方式吸引了吉视传媒乡村频道的《农村俱乐部》栏目到访,给予认可和宣传。著名二人转作曲家那炳晨老师、二人转表演艺术家郑淑云、韩子平、董玮、闫淑萍等曾来校指导教学,外省艺术家也前来造访。
在办学中,她十分注重发挥自己的特长,使传统的老腔老调得以传承发展。丛某种意义上说,俨有抢救之功,因为这些传统老腔老调会的人很少了,遗失掉了不止是可惜,而且是对民族文化的遗弃,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置若罔顾。
郑桂云一生秉持“德艺双馨,艺无止境”宗旨,不仅育才,更育人。她待人以礼,对待学员就像自己的至亲晚辈。在二人转总动员节目上,一位盲人学员深情讲述老师郑桂云对他的关爱照顾,点滴之中,情感亦师如母,非常感人。
郑桂云走了,她的艺术还在,她人生价值的影响力将是久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