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旧事拾零:
(2024-12-14 18:03:02)点铁成金的教诲
袁世海是京剧五大名净之一,自幼坐科“富连成”,亦称“喜连成”,工架子花脸,是世字辈出科的佼佼者,被誉为活曹操、活张飞、活李逵、活鲁智深,一个活字即可见其逼肖之功。在七十余年舞台生涯中,他塑造众多净角人物形象,集前人之大成,形成了净行“袁派”艺术风格,成为承前启后的京剧艺术家。
袁世海拜师郝寿臣,师傅对他的教诲让他终生铭记,受益良多。最经典的一句话就是:“你要向我学戏,不要把你捏碎变成我,而是要把我捏碎变成你。”这是继承与发展的最佳领悟,可见,郝先生对艺术的领悟之深邃,艺术观之晰透,道出了师者传道之妙奥。只有博采众长,融而化之,方能惟妙惟肖,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境界。学戏单凭模拟是不行的,要有融化创新和超越意识,正如王瑶卿所说:“你学别人再像,人家也是真的,你也是假的。”由此,我想到周总理的一段故事。五十年代时,有位梅派演员,容貌唱腔表演都不错,颇有几分天赋,年轻气盛,于是产生了骄傲自满迹象,认为自己不亚于梅兰芳。针对这种骄傲自满倾向的滋生,周总理知道后,并没有直接批评指责,而是采取入情入理的评论,让对方心服口服。总理说:看了你演的《洛神》,我感觉你演的是梅兰芳,梅兰芳演的是洛神。这位演员听后如醍醐灌顶,知道梅兰芳是原创,他无论如何也是模拟梅兰芳,绝不能和梅兰芳同日而语。这种开导教诲,一下子好像明白了许多,实感惭愧。流派就是在师傅和前人的基础上,形成自我风格。牢记总理的话,从此以后低调做人,老实学戏,仿佛脱胎换骨一样。
郝先生曾深情地袁世海说:“科班学艺不读书是个缺点,演员应该有点书底子,演戏不从书本上的人物心情出发,就做不好戏。从书中求知识,揣情度理,找你所扮演的角色,体会他的性情,能帮助你在舞台上做戏。”这是极有见地的,文化是艺术之树的根系,是涵养艺术的奶娘。郝寿臣先生为塑造人物,看书研究人物,揣摩心理,经常对着镜子研究扮相动作,自己观察自己,连自己都未过关,何谈观众认可。郝先生的言传身教和袁世海先生虚心领悟,使得师徒相得益彰,在梨园界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