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国】《梨树县志》译注读感

(2024-06-25 14:32:39)

梨树县县直机关党工委书记周宝文先生,多年来以业余爱好者身份,倾情地方志历史文化传承,独自致力于古志今用项目开发研究项目。他在古志译注研究之路上经历了由陌生到熟稔,有熟稔到精微之过程,专攻有素,浸润颇深。他从译注古志入手,深入考据,精微诠释,精准句读,将卷帙浩繁的文言语体《奉化县志》和【民国】《梨树县志》翻译成白话语体,取得丰硕成果。他积年编蒲,暂时搁浅所钟情的文学创作,不舍晨昏余暇,可谓专心致志,矻矻以求,默默奉献,玉汝于成。这一项目得到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梨树县政协委员会、梨树县方志部门、档案部门的肯定与鼎力支持,并将其译注成果确定为吉林省地方志资源开发立项项目,给予出版存史资用。译注刊行后,在全省方志界产生了良好反响,可谓在古志今用方面开启了先河,走入大众视野,收效甚佳。将之打造成为文献范本,收拓荒之效,填补了此项工作空白。

周宝文先生之所以染濡此道,一方面来自于他对工作的热爱投入,笃实求精有关,亦与其学识功底工作经历及日常对方志工作关注体认分不开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四平师范学院(今吉林师范大学)毕业后,即在梨树师范学校教授中文。他为人谦和儒雅,嗜书成癖。平素娴于笔墨,向以勤奋砥砺自勉,颇为人称道。由于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过硬的文字功夫,被县委宣传部看中调入,从科员、科长到常务副部长兼县文联主席,斯任有年,使得梨树文学艺术活动风生水起,着实影响不凡。曾主编《文化吉林·梨树卷》,业余文学创作亦收获颇丰,高质出书若干本,域内域外名望甚佳,为人之风规懿范堪誉儒贤。

周宝文先生继2019年完成《奉化县志》译注出版后,又畲薪火,承担了【民国】《梨树县志》译注工作,历时数载,笔耕不辍,并于2021年底告竣出版。这是周君宝文先生为梨树乃至方志事业做出的又一历史贡献,功莫大焉,可钦可赞,可风可贺。

周君宝文先生佳注刊世后,贶余存念,知遇之忱,甚为感激。余接捧在手,顿觉墨馨扑鼻,香浸肺腑,心神为之一悦,沉甸甸的,陡然间一种沧桑厚重之感油然而生,仿佛从中掂量出一种历史的分量与价值承载。译注装帧精美典雅,开本标准,绿色硬纸板封面,书脊齐整,棱角分明,古色古香,豁人眼目,尤宜收藏。笑纳之余,余唯悉心拜读之份,岂敢置陈架上,辜负君之雅意。遂置于案头枕边,反复翻阅研读,并产生了浓厚兴趣,耗时月余,获益甚多。遂以文友身份感佩周君宝文先生之良苦付出,及所付劳形案牍之勤,倾心之殷,倾力之巨,分享怀胎分娩之快。君力行于先,余拜读在后,故而不揣谫陋,敲起键盘述诸于文字。虽不敢妄加评论,却也按捺不住想要说点什么的冲动,兹写下此篇读感。

开拓荒之举,深掘古志资源,具有良好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利用价值。知往鉴今,资治致用,是方志的一大功效。在中华民族文明历史长河中,方志俨然已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传承基因,适用典籍,乡土教材。其包罗万象,可谓一方之全史,正所谓“一邑之典章文物,皆系于志”。展现县域自然风貌,民风俚俗,诸行百业状况,教化益世,遗风敦俗,褒扬乡贤,艺文轶事等诸方面,无不凝聚着前人的智慧承载,经验总结,启迪后世。县志记载的是县域舆地民情历史,是一县官修之权威通览百科全书,用之以查,具有工具书之属性,亦可堪珍藏典籍视焉。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修志的良好传统,历代赓承遗风,编修县志成为地方官的分内要职之一。其所囊括的内容具有资料性、客观性、知识性、广泛性、标准性、共享性,横不缺项,纵不断线,记载变迁,经纬全貌,文字精当,原委翔实,考辨有据,图、文、表、标互契并用。

县志具有良好的资治价值,因为它所呈现的内容是一方一域在一定时期内的历史全貌,是人们了解过往的权威性资料,其作用和功能早被史家所肯定的。“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县志是最好的乡土教材,知晓前人成败得失,与古为新,承前启后,从这一点说,开发古志资源,有效加以利用,其历史和现实意义自不待言。

饱尝甘苦,知难而进,事成不以为功。【民国】《梨树县志》是一部大部头的历史文献,该书完稿近百万字,译注成书后达八百余页,可谓煌煌巨制。原书文言语体竖版,精炼简达,且无标点,跨越时间(1885年至1934年时间跨度约半个世纪)近半个世纪,囊其视野者可堪面面而观,涉猎知识点庞杂,考辨难度和数量俱大,这是不言而喻的。然周君宝文先生举一人之力,全面系统译注完玉呈现,其译注质量之高为业内专家所称道,可见先生治学严谨,功力深厚,斯是非饱学之士难以逮也。俗话说:外理不知内理,外行做不了内行事。寒鸦涉水,冷暖自知,其甘苦唯先生自知耳。这一点凡从事方志工作者皆有通感共识。

译注古志是一项苦差事,耗时费力,需要有坚韧的耐性,笃实的精神,良好的古文功底和文字功夫,还要有较为渊博的知识面和一定的志学修为。译注不同于自己著述,自己著述完全是自我表达,不囿于条条框框,用词夺句比较活泛。译注关键是要准确诠释原文的语体言词,尊重原文本意,容不得拓展发挥,用词立意从某种角度说比翻译外文还要准确严格。周宝文先生采取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直译准确简达,意译尤惜笔墨,勿使人质疑,或生歧意。译注方式值得肯定,原文和译文对照并存,让人一目了然。既宗原文主旨表达,又能通俗易懂的加以翻译。对讹误存疑之处,直接括注标明,非常明确。

读译注穷源溯流,丰富阅历,增知获益甚多。余读此译注,颇有走捷径而达欲速之感。余以前对梨树民国前期历史知晓颇为碎片化,支零得很,也未能系统读过志书。今读之,穿越时空,沧桑入目,视域渐阔,由过去的略知梗概而假之以系统廓清,有些知识由模糊疑问进而得到史料佐证,疑难为之有解,豁然开朗,心头为之一快。

简略回溯梨树往昔,向为关东重镇,乃为多民族杂居地,汉、满、蒙等民族文化交织。市井街坊留下了许多记忆的痕迹,其变兴衰,见证着世风世俗的由来和先民的生存生活场景,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文化气息。沿着历史的长河追溯,梨树舆地建制虽只有一百四五年历史。曾为蒙古科尔沁左翼中旗扎萨克和硕达尔罕王藩属地;辽金时代即置韩州所;清代中叶垦荒禁,道光元年设梨城照磨厅,虽谓昌图分防,初倪建雏形,建虽未久远,但域内移民渐增,设辖管实为必要。史籍所载,清代和民国时期仅有两部官修完整县志,即清光绪十一年1825版《奉化县志》和1934年版《梨树县志》。

考建变,因梨树原名为奉化县,故志称《奉化县志》,该志谓开县首志,主要记载建前及建到修志时期县域情况。【民国】《梨树县志》则具有通志性质,对《奉化县志》记载的事项做到有效取舍利用追述,甚至直接择要照录,乃至对讹误进行辨析订正。例如人物·《善举》编有关内容,采取直接节录方式入志,使之衔接更加得当。此志以民国前期为主线,追述建制以来至编纂此志为时限。民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特殊时期,刚刚从封建社会脱胎而来,各种封建烙印多有显现。加之经历了军阀混战和“九一八”事变等重要变革时期,社会状况变得日趋复杂。民国后,时局动荡,梨树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方方面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民国】《梨树县志》记载这段历史期人文地理及社会概貌,对于后世了解县域舆情显得尤为必要。看县志方可知县域经历过的历程。从不同角度感知过往,对比当下,农、工、商、贸,教育、卫生、文化、宗教诸业概貌,过往今昔,可谓收之眼底。梨树旧称买卖街,是辐射四平、榆树台、八面城、三江口,郭家店的货物集散地,向以商业闻名,民间对此是津津乐道的。这是商贸活动发达的反映,梨树人耳熟能详,但要了解清代和民国前期商贸活动情况,民间口碑相传是一方面,县志记载则更为准确可靠。对比当下之巨变,今日的第三产业的发达与旧时不可同日而语。

先民生息于斯土,创造了不同时期的文明。梨树地域为东辽河左岸,东南部是起伏连绵的山地和丘陵地形为主,中部和北部属平原地带,所谓松辽平原腹地之谓也。如今由于行政区划的变迁,梨树地域范围不断缩小,对于民国前期情况只能通过县志知晓。阅志书最大的好处就是能追溯演变过程,从志书里可以丰富许多知识。

余对该志人物编、艺文编尤感兴趣,因为有些人物多为社会贤达楷模,行家里手,拔尖翘楚,往往在民间耳熟能详,时常谈论,随时记起勾。有些离我们并不久远,事迹或有耳闻,仿佛并不陌生,但要真确欲知其操行之确凿,就显得没有准确把握,就要靠志书了。如常氏(常荫廷、常荫槐)家族旧事,齐家翰林(一门四进士)旧事,吴俊生其人,姜化南、姜化齐轶事,乡贤孟松乔轶事等名门望族事迹。这里边有的我曾专门写过文章记述,今阅译注颇感亲切。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译注无疑是值得深入研究借鉴的。民国是距离现在最近的历史时期,有些老人尚健在,有些故事尚未尘封,一些事件上留在人们记忆和传说中,他们谈及旧时舆情,别有感受。【民国】《梨树县志》囊括许多艺文杂著,题记碑文,诗词歌赋,农谚月令,对此我是极感兴趣的。一域之文翰,往往被后人口口相传,影响久远。百姓口碑所述资料固然重要,然可靠性非志莫属,志书乃是最权威的依据。【民国】《梨树县志》是记载这段社会历史的最好典籍,然囿于志书存量极少,加之阅读体例语言句读等方面障碍,一些读者使用起来颇有困难,故终未得到有效利用和宣传。可以说周宝文先生弥补了这个遗憾。

余读此译注,深感当今修志可资借鉴者正多。志书的特点就是对事件不加臧否,舍弃春秋笔法,直陈其事,客观记述,载之有据,惜墨如金,不同于枝叶横生的稗官野史。如将列女、节妇、贞女、贤妇、寿母、孝女假以入志。这些人物具有时代风习的社会特点,妇道局限,亦是反应社会民俗风情文化的客观存在,不能因为它是封建的东西就回避,虽有迂腐的东西存在,然事迹亦多有感人的一面,客观昭示人性的东西居多,记载下来,也是有必要的。不予以记载,就成了遗漏,亦或抹杀,终归是不可取的。

余虽未从事方志专业编修工作,然对部门志及年鉴有过涉猎。读译注颇感借鉴之处甚多,今志今鉴谋篇立目有遗漏之珠,有些部门年鉴条目不规范,记载内容不明细,原委不明晰,语言乏味拉杂。古志语体虽谓文言,然言简意赅之风格,确实值得借鉴。从内容方面说,当今社会信息发达,社会变化日新月异,城乡建设美轮美奂,交通四通八达,社会保障机制凸显完善,前所未有,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如何将有存史价值的世事风俗入志记载,显得尤为必要。抓住有特点的新生事物载志入鉴,当为必要之举,且莫不可忽略,应当视为课题加以研究借鉴。

韩州旧迹可淹留,古韵遗风赖赓承。这部【民国】《梨树县志》相前部《奉化县志》涵盖内容更显翔实具体,图表多。通过读【民国】《梨树县志》即可概览民国前期梨树的全貌,包括地理状貌,社会概况,财政经济,农耕禽畜,市井旧貌,风土人情,实业兴衰,郎中仁术,教育艺文,宗教寺庙,天灾人祸,物产矿业等等。全志分甲乙丙丁午己六编。编下分卷辟题,卷下设目,条例清晰,目次分明,简约不繁。

【民国】《梨树县志》译注出版,有效扩大了社会影响。县里有关部门专门召开发行研讨会,县档案局还专门开辟语音读志书活动,宣传旧志新用功能。此举既活泼新颖,又娓娓道来,收到了良好的媒体传播效果。对多数人而言,原来只是听说过有这么一部县志,存世极罕,许多人都没见过,何谈读之。今一册在手,既免去了读旧志的语言句读障碍,又能达到随时阅读之目的。有兴趣者可以读古志原文,无能力读原文者,可直接读译注,对照读之亦甚为便捷。这部译注堪称一部实用工具书,想要了解民国前期梨树哪方面情况随手翻阅即可。

周宝文先生厚爱乡梓文化,完成两部古县志的译注,堪称德业之功。周君宝文先生在梨树的名望不谓不高,此举颇受称道,对此,县域上下无不钦佩嘉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