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远方的家》读感

(2023-11-07 06:44:10)

《远方的家》读感

来,拜读老同学孙立生女士的长篇纪实文学《远方的家》,颇有些感触。基于对她的了解,对这篇连载作品尤感亲切,倍加欣赏。自我的真实与真实的自我写照,昭然于字里行间,楮笺心头,虽带着几分矫情和苦涩,亦或快慰享受,却俨无半点虚无。真实的感人与感人的真实凝聚于笔端。卒读之余,足令人感佩起敬。感佩其文笔的自然朴实流畅,生活的蕴蓄丰厚,走笔人生,苦辣酸甜,深情叙述,平中见奇,堪称上好的文学传记作品。

她的人生充满着些许传奇色彩,困苦经历锻造的精彩,平凡中但见不平凡,拜读之余,令人心头荡起涟漪,闪烁火花,仿佛呈现出几分浪漫和诗性。特别是熟知她的人,皆会如是说,太真实了。如此的丰富人生,真的令人感慨。

文如其人,作品中娓娓道来一幕幕,都是她的故事,仿佛一幅幅质朴而又逼真的素描,亦如主人脸上的皱纹和两鬓的霜花,刻着年轮的斑痕和岁月的沧桑,就像她坚毅的双脚踏出的行行履迹,折射着时代的过往与人生的况味这部作品将她人生的履历囊括其中,仿佛日志般的精准,容不得半点怀疑。不!这是一个坚强女汉子的人生独白,亦或是自我传记。她以真情细腻的笔触叙述自己的切身经历和心路历程,生发时代变迁的浪迹心声,见证筚路蓝缕的坎壈生活,憧憬未来可期的愿景,昭示一个执著奋斗者的艰苦和心酸,既有苦涩的味,当然也有成功的惬意和自豪感。

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的人,饱尝时代的风雨剥蚀,可谓时也!命也!运也!在右派父亲的阴影下苟活,其磨难可想而知。我们是同时代人,这一点勿需他人见证,万万千千的那一代人皆然也。我也有过与她相似的经历,只是比起她来,还是幸运一些。更多的是生活的艰苦相似乃尔,勤于劳作的感受自不待言,阶级的烙印无比深刻。我参加工作后的经历不像她那样丰富艰难,较为顺风顺水,平淡无奇,端体制内的官粥,倒也舒坦她为生计奔波,为家庭付出应该说是超出常人的。她一直执着着,做事心无旁骛,仿佛从未动摇过,灰心丧气这几个字总是与她无缘。执着是成功的先导她的执着是我赞叹的。她那沉重的笔触中处处透出非同寻常的坚毅,也有性格使然的一面。当然,这是别人所体会不到的,寒鸦涉水,冷暖自知呀

   她自幼生长在吉林省梨树县一个叫做石岭子的山沟里,受二龙湖畔农家的俚俗影响,她对那里的山水还是多有留恋的,对自然的拥抱总是会带着几分天性的,美不美家乡水,是融入骨子里一抹乡愁,有谁能搁浅得了呢?她的祖上可能在辽宁昌图,大概是下放到哪里的吧,这一点我仿佛有些模糊总之她的家乡石岭子,是她人生的起步,那里有她的一片天地。我们是同时代同一个县域人,但地理上有着山区与平原的区分,生活方式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就是都比较穷,比较能吃苦。那时,画地为牢式地围绕生产队转,围绕太阳月亮星辰转。我们那一代人早年却很艰苦,儿时的记忆虽有些模糊和迷离,但也会留下些许相似的经历和烙印。襁褓孩提时代饥饿我们虽无记忆,但祖父辈的心酸诉说,便永远刻在心灵里,忘掉那简直是不可能的。童年时代的贫穷与快乐我们大同小异。步入少年和青年时代经历恰逢文革时期,学业虽未完全荒废,但没能系统学习文化知识,终归是囫囵半片,留下了不会忘怀的记忆和遗憾。我们后来从农村走出,确实一种幸运,倘若文革在持续下去,我们的命运就不好说了,极有可能要扔在山沟或农村了。

那时,她渴望走出山沟,实现自我价值的夙愿从未泯灭。但因时代的处境使然,一切由不得个人,更何况她的乃父是被化为右派的改造对象,她家是着标签的黑五类分子的子弟,在人群中属于不许乱说乱动的一族。她是吃过诸多苦头的人,虽说是那代人的共同点,但由于阶级色彩的笼罩、涂抹,每个人的感受是不同的。繁重的农村劳动奚必说,这一点我也是有着深刻体验的,对庄家活一点都不陌生,书中叙述的场景颇有感同身受的一面。难能可贵的是她对时代的记忆的真切,并将之叙述出来。她的回忆回味代入感很强,足令我咂摸出些许滋味来的,引人共鸣,我想无论如何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时代在不断变迁,个人的命运是时代的缩影,时代的转折为个人命运的改变创造了机遇和条件。好在峰回路转,国家恢复高考制度,我们总算考出来了,由农村到了城市,完成了身份转变。右派摘掉了帽子,子女从此不再受牵连,人权变得愈加平等了,无名的压抑感烟消云散。1979年她考上了四平地区财贸学校商管专业,后更名为吉林省辽源商业学校。从此,我们开始了两年的同窗生活。我对她的认知和了解,就是从那时开始的。应该说,由于时代的原因,我们的年纪也较大,文化基础都不算好。在校时,是一位非常刻苦用功的一位,但我感到她对专业课并不十分用心,考财贸学校似乎不是她的初衷,但客观的现实不容有太多的选择了,能考上走出农村就弥陀佛了,就足够让一些农家人羡慕了。入校后她始终不丢弃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在文学美术方面用功甚勤。时间挤得非常紧,总是睡得迟,起得早,教室、宿舍自不必说,走廊里,树阴下常能见到她刻苦用功的身影。课堂上偷着画画,拿着本夹子去写生的事是发生过的。据说她在梨树杏山高中补习时,亦如此。有一段时间她专攻英语,就像着迷一样,可以说用功程度比之于一般同学在十倍以上。她语文写作基础比较好,得到任课老师的认可,在这一点上我们是有些共同点的,我至今也没有舍弃对文学的爱好。

俗话说:没有耕耘就没有收获,她一生都在不停地耕耘。早年,耕耘在二龙湖畔的小山沟里,参加工作后在四平市供销系统的土产公司工作。每天为生计奔波耕耘,中年而后,耕耘在大西北的贫瘠土地上。她成了走南闯北的强人,她始终在商海摸爬滚打,创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个中的心酸苦衷无以言表。在宁夏人生地不熟,她能打拼出一片天地,确也不易。时来运转,买卖做得风生水起,儿女学业兼优,成家立业,这是她又一份骄傲资本。人能把儿女培养成人,就是最大的成功。

她的婚姻并不幸福,这是她自我叙述的,她的老公颇有些不务正业而又有些玩世不恭态度,虽然离婚了,却也瓜葛甚多咳!婚姻的这档子事,清官难断那,要怪就得怪自己,再不就怪月下老。这一点恐怕连她自己也断不清,说不明,无需再赘言。她值得骄傲的是一双很气的儿女和自己的事业。为儿为女的天职使然,儿女争气,她信心更足了,奔头更大了,她为圆梦而奋斗。苍天不负有心人,宁夏让她宁下了,她已经把宁夏俨然当成了又一个故乡了。

步入曼度夕阳之龄的重拾自己的爱好,钟情于美术。操起画笔,圆梦于对美术的渴望与追求,以惊人的耐力和禀赋书写艺术人生。我想,一个人的人生如能结缘于艺术,无论如何也是充实的,有艺术相伴佐滋润,其人生必丰富多彩。特别是当起了小学生,从基础素描开始,也涉猎一些油画。

来到宁夏闯荡,是她人生的又一精彩而又不能或缺的片段。在这片土地上她不仅收获了事业,也收获了人生的多重境界。携儿带女,沐雨栉风,风风火火的闯荡一把。她成功了,她居然成功了。她的经商历程可以说在艰难跋涉中勇毅前行,她是认准的目标一定义无反顾走下去的人,从不气馁。她的打拼精神鲜有可及的。

她是一个闲不住的人,看她笔下的日常生活该有多么丰富啊!买卖之外,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荒种菜,养鸡,置办丰盛的农家菜肴,乐而不疲,一种全新的半城市化,半农村化的生态家庭生活,惬意之感油然而生。凡事皆自己动手亲力亲为,享受劳动带来的快慰,在忙碌中生活不知老之将至,精神头不减,憧憬依然,仿佛从不失家庭之主的诹筹与责任。

这篇纪实文学作品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她把自我展现给读者,毫无掩饰。在崎岖的人生路上,她写出了精彩,写出了心酸,也写出了瑰丽。

她在西北宁夏的这段经历,使我想到了作家张贤亮的宁夏人生,足可类比,宁夏是孕育张贤亮文学作品的奶娘,宁夏的土地有着张贤亮的脚印和体温,然而更多的是收获,收获了成绩,也收获人生意义。我想,孙立生的宁夏经历也是一本本书啊!我愿她写下去,画下去,她的笔触间绝对是艺术化的人生,文学意味很浓,电视剧版的人生一定要复制出来。文学的产儿需要生活孕育、分娩、鞠养,相信她一生的执着禀性,晚年会更成功。

看《远方的家》系列传记,我的脑海里不断映现出一部电视剧《上海一家人》某些镜头,特别是那首主题歌------“相信那一天 的词曲,挥之不去,将之移花接木似很恰切。兹录下,献给孙立生同学。

要生存先把泪擦干
走过去前面是个天
从来女子做大事
九苦一分甜
唱上一曲行路难
难在上海滩
千择百转机会一闪
细思量没有过不去的关

要生存先把泪擦干
走过去前面是个天
埋我痴情终非我所愿
只等到那一天
要把全部奉献
夜深路远有苦自承担
晨风起太阳升看到你双肩
总相信那一天那一天会为我来临
就与你再一次再一次的欢笑同行
总相信那一天那一天会为我来临
就与你再一次再一次的欢笑同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