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3年05月11日

(2023-05-11 14:03:42)

“清白泉”处嗅廉风

坐标在浙东绍兴越王殿下面的一眼泉池,古时候的存在感可谓无人知晓。自从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发现,并将其命名为“清白泉”而始入世眼。范公的深邃用意,昭示着一个封建士大夫的志向襟抱与忧乐情怀,以清白定位人格,洁身自好,清高自守,绝不同流合污,或许兼有警省后人的镜鉴寓意。

绍兴这座有着两千五百余年建城史的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厚,早已被冠以“名士之乡”的美誉。这眼小泉,千年来律动着越东地脉中的一股清流。不绝的泉水汩汩流出,历久弥珍,滋润着越东官吏文化的一抹澄澈灵魂。那里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人文风物,历史文化底蕴真的很厚重、很迷人,令人目不暇接,难怪人们称绍兴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曾去过绍兴,逗留的时间不长,感触却是很多。辞别那里,一种难以割舍的滋味从心头泛起,留恋之余,只得期许再来了,以补未尽之兴。归来后,梳理旅行日志,翻阅典籍,回味目之所遇,耳之所闻,心之所感,仿佛有说不完的话题。然而,我确乎忽略了这个不起眼的小泉,现在想来无论如何是不无遗憾的。遗憾归遗憾,然对这眼泉水还是产生了兴趣,稽考一番,从地域文化的遗风中不难嗅出些许况味来,寻觅那里廉吏文化的过往今昔,心路历程,发现这眼小泉别有文化内涵。怎一个“清白”二字了得,泉之清白,本于自然,人格清白,本于修养,于是,便产生了颇想写一写的切望。

  从哪里谈起呢?冥想深思,姑且就从清白泉”为引子吧,那是绍兴官宦文化的一种地域现象,一种自觉意识警示。提起“清白泉”便油然想起先秦的一首《沧浪歌》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首清新而悠扬的短歌,其实反映的是一位渔夫和楚国屈原的一番对白,有人将其谱成古琴曲而传之后世。渔夫们踏着青浪和着天籁而歌唱,反映着人与自然的契合与达观。渔夫的江湖智慧与屈原大夫忧国忧民情怀仿佛在与心灵对接碰撞。屈原以“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的呼号,竭力以濯洗昭示自我清白。渔夫则更近本色,内心的澄澈如沧浪之水一般清纯。这一清一浊的表达,实在高妙,清的蕴含奚必说,浊的意蕴就深了。清可濯,浊亦可濯,智慧境界就藏在这里面。清白圣洁,毋庸玷污,这是“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另一种委婉表达,境界升华。可以说屈原的独白与渔夫的歌唱都是内蕴底色的呈现

“清白泉”为绍兴历史文化注入的精神寄托,也是对水文化的内蕴诠释,引申为官吏人格化。水是滋润万物的,最能从根脉中化毓生命,具有潜移默化的神奇力量。清白是水的底色,泉水是不受污染的清流,是不容玷污的。水之无,可喻清白,于是“清白泉成了人格的象征。掬一捧清泉,濯洗心魂,不亦爽哉!

绍兴的地域文化鲜明而久远,文脉根盘,久负盛名,名人辈出,辐射力极强,当然也包括廉洁文化。古来绍兴多师爷,早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亦或符号,并留有遗风。遗风袭染久之,就形成了地域文化特征。那里清官廉吏也多,匡扶正义,睿智精明者不知凡几,演绎出许多佳话故事,想必也少不了那眼清白泉水滋润吧。然而,将泉水赋予清白二字,并与官吏比附一起,便有了超出自然之外的文化蕴涵。这清白二字之于官身太重要了,成为人格孚誉的最佳褒奖。为官在世做到清白不容易,倘使能像鸟类爱惜羽毛那样诊视名誉,坚守清白,亦可光宗耀祖,光前裕后,必当是后誉有嘉了。

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足可跨越时空。孝廉驰誉,清白蜚声。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亘古以来最朴素的恪守理念,也是一种恳切的忠告。只留清白在人间,一个“”字颇有分量。自古贪官无下场,从来廉吏有芳名,清白是做人的底线,更是做官的基本要求。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乱臣贼子为何而惧,因为他们不清白就要史遗骂名。路上行人口似碑,污了就不清白了,怎么也漂不去。

绍兴是文化亲和力极强的城市,族谱文化传承久负盛名,其积极意义就是留好样与子孙,留好口碑与百姓。祸莫惨于欲利,行莫耻于辱先,清白不仅关乎自身形象之褒贬,更关乎祖宗十八代的人格定位。自身的载誉与家族郡望名声永远联系在一起,没有比被人唾弃更可耻的行为了,没有比辱没祖先更无颜面的事情了。绍兴的名人家教传统是颇负盛名的,成为名人家族兴旺发达的秘诀。家教、家规、家风是谱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名门望族的精神所在。名贤名人族谱看,凡名门望族都有自已的家教、家风、家规,都有本族的鲜明特色。绍兴名人家教的共性是:耕读传家,勤俭持家”;“忠孝节仪,崇德向善”;“修身立志,爱家爱国

绍兴名人之家做官之后,清官廉吏很多。仅《绍兴清官清吏》一书,收录在绍兴当过官和绍兴人在外当过官的史上有名的清官清吏达80人,其中52名为绍兴籍人。这些清官大都来自绍兴名门望族,都秉承自己的家教,以贤守道,保持节气,清俭持家,严以律己。绍兴古时清官清吏多,与绍兴的家风家教相关。名人之家家教严格,家风廉洁,绍兴人内敛、勤奋、仗义执言,但为官谨慎,因此历代都出好官好吏,名垂青史。

读书是育人的根本,绍兴占风气之先,涌现出叶顒、叶顗、林英、陈次升、余立丰、郑照等一批历史名臣廉官。明末大儒刘宗周以慎独标宗,他题御史台联:无欲常教心似水,有言自觉气如霜。意为没有贪欲,心地就像水一样纯洁清澈;直言正谏,自觉有霜洁一般的刚正威肃之气,可视为作者严修官德的生动写照。南宋诗人王十朋:圣人达节犹憎盗,志士清心肯饮贪。试问卧龙山下酌,世间无似此泉甘。

泉水的清澈可以洗去官吏身上的污垢,濯洗心灵上不健康的东西。绍兴以“清白泉”而衍生的景观如“清白堂”、“清白亭”等都体现了纯洁高尚之期许。清白二字实在是太可贵了,清白无价。“清白泉这个名字起得好,如今在反腐倡廉的路上,以清白立身做人尤为至要。塑造清正廉明形象,加强廉洁意识修养,以清白做人,干净做事为底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廉洁铸魂,成为反腐倡廉的主导意志,崇尚清白无疑是敦风教化的极佳倡导。官员们不断濯洗身躯衣冠与灵魂,使之成为自觉意识。染缸里是拽不出白布的,

       绍兴给予“清白泉”以极佳的名分,正如有人描述的那样:就像钤印在绍兴两千五百年建城史上的一枚印章 卧龙山是高高耸立郁郁葱葱的印钮,文辞斐然《清白堂记》是庄重华美的印绶, 广袤的绍兴大地展开成一幅长卷   清白泉,则是一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砚台   清白亭在上面挥毫泼墨出两个力透纸背的大字 ,  清白泉,从如诗似画绍兴的山水中走出,   从文正公两袖清风、陋室书香的笔下走出 , 千年古樟树枝繁叶茂着绍兴人清廉的传承 ,  汩汩清白泉水唱响着绍兴人矢志不渝的追求 ,  每一滴清凉、甘爽,掬起一捧饮下的人   内心有了莲的洁白、梅的傲骨、竹的节气、兰的芬芳。   在清白泉,每一片叶子都摇曳着大写的天地人心,   在清白亭,每一方投下的荫翳里都婆娑着人性的干净在清白堂,阵阵读书声里余音绕梁的一直是德与义、正与善。清白泉,你为绍兴治下一枚风清月白的印玺稽山鉴水,地灵人杰。在古城绍兴历史上,名士辈出,各领风骚,涌现了众多名垂青史、深得民心的清官廉吏。他们有的是绍兴籍人氏在本地或赴各地为官,有的是外地人氏赴绍兴为官。他们的思想和事迹有着鲜明的清廉底色,构成了名士之乡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绍兴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一脉。在新时代,探寻他们的足迹、触碰他们的灵魂、领略他们的风范,以古鉴今,对促进清廉文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正社风、正民风、正政风,就要先正家风、严家教,当从中吸取有益的东西,培养从政者之品德,使从政者抱负远大,一心为官,一心为民。清白泉水就像绍兴黄酒一样温润柔和,陶冶人的性情。

    从绍兴古代清廉人物思想和事迹看,绍兴古代思想家和清吏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具体实践过程中,注重自我涵养、勤勉从政、著书立说,清廉思想脉络清晰、内涵丰富。从王充、王羲之、王叔文、范仲淹、陆游、王阳明、南大吉、刘宗周的著作、家训、诗文和言行中可以看出,他们既重视官能,也重视官德,如东汉哲学家王充认为案古纂畔之臣,希清白廉洁之人。(《论衡》)北宋范仲淹知越州时,疏浚清白泉,筑清白堂,又作《清白堂记》,提出清白而有德义,为官师之规的为官之道。他们认为为官必须处事公正,政者,正也,未有己不正而能正人者。(王阳明《刘氏三子字说》)他们主张明德亲民,王阳明认为明明德必在于亲民,而亲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时任绍兴郡守南大吉题名其政事堂曰亲民堂,誓言吾以亲民为职者也。他们主张道德自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