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里村镇话范蠡
(2023-04-29 08:57:06)河南省卢氏县有一个范里村和范里镇,村、镇地名的由来与春秋时期的一位历史名人有关。这位名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姓范名蠡字少伯的人。穿越时空的隧道,掀开尘封的岁月,酿晒这个古村镇的今昔,走笔两千余年的沧桑史蕴,且听我说说范里村、镇与范蠡的故事。
卢氏县的范里村,原叫“莘川村”。当地为了纪念范蠡,遂将“莘川村”改为“范蠡村”,而后又把村、镇皆改作范里。因谐音称里更符合地名用字,加之范蠡的蠡字生涩,笔画繁多,难写难认,又不常用,于是就改叫“范里”了。这一改,演绎出地名巧藉人名的一段佳话。我想,这在地名史志上当是可载一笔的佳话。如今,这片宝地借着范蠡的偌大名声,使地理标签愈加显赫,饶有兴味,也令人颇感兴趣。一提到范里,人们自然就会联系到范蠡,兼或连西施,越王勾践,吴王夫差,文种大夫等一串历史名人也就自然联系起来了。钩沉史蕴,记起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成了人们饭后谈资的引子。谈笑间的津津之味,仿佛成了千古不厌的话题,生发着无限感慨和遐想。机智者还会借鉴古贤智慧为己所用,悟得心机,规避锋芒,处世深藏老道而更显城府。
那么,范里这个千年古镇得名于“范蠡”,又有什么来由呢?据清光绪版《重修卢氏县志》记载,范蠡经商,曾沿洛河扁舟而行途经于此,看好这里的风水人情厚重,地望之资甚佳,便做了一段落脚停留,并留下来了一段地因人显的千秋佳话。后世“范蠡村,范蠡镇”便因此而得名。
相传范蠡晚年,把陶地生意交给长子,自己带着家小,来到熊山脚下,洛水之畔这个风光旖旎、水运发达的地方继续经商为业。在这里,商圣文化进一步得到丰富和传播。后来,范蠡离开这里时,把积累的家产中的大部分济于当地百姓,留下了许多美好传说。时至今日,范蠡的大贾神韵,商圣遗风,一直绵延两千多年,浸润着这片古老的中原厚土。
据说以前范里邮政所的邮戳,一直使用“范蠡”字样,可能是习惯了吧。随着地名用字标准化的推广要求,改作范里乃是顺理成章的机缘,亦或是约定俗成的。其实乡镇设置邮政,时间并不久远,大概也是解放后的事吧。古时候设没设驿站,民国时怎样通邮,我没做考查,不得而知。有闻一位当代史志爱好者,曾写过《过范里》的诗作,在此照录如下:“功成即退陶朱公,归隐改名文乘风。洛水依然飘带绕,清流一路寒山中”。“洛河一路随山行,溪曲绵绵尽向东。孤叶飘流为范蠡,看山听水雾难穷。”这诗无疑是以范蠡来过范里的背景构思而成,以此佐证范蠡确实徙此就居。至于范蠡在范里之所为,史料不多,犹在不断探寻挖掘之。不过,留下的传说却早成脍炙人口的名人美谈,人们津津乐道之余,也显出了几分自豪。大凡名人故里都有这样的效应,近些年来尤甚。我想作为传奇也好,传说也罢,野史有一些附会反倒令人感兴趣,显得愈加丰满,这与正史考证,学术研究自当区别而论。
沧桑千秋史,悠悠古今情。作为历史名人,范蠡迷离的身世,传奇的经历,是充满着诸多戏剧色彩的,也是很吸引人的。范蠡大夫一生可谓功成名就,十分显达,载史载誉,贵为春秋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深谙道家思想智慧者,史上孚誉甚高的隐士,民间还奉为财神。其实隐而未隐,只是不再为官罢了,换一种身份和谋生方式而已,扬名亦甚。范蠡人生的前半场在朝为官,官爵为越国大夫、上将军。他人生的下半场,勘破君臣之道,不肯以妾妇之道事君。后来的行为说明他早生隐遁初衷,待时机而辞之。他在野为民,辞官离越就商,浪迹江湖而至终老,做到了“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境界,把人生活得很是精彩通透,令后世贤达折服不已。
传说范蠡归隐后,携西施泛五湖,来到齐地,先在陶朱落脚,后迁徙多处营商。司马迁称“范蠡三迁皆有荣名”,三迁当包括今卢氏县的范里吧。范蠡辞官后以营商谋生,事业做得风生水起,生财有道,三聚三散,每到一处与当地百姓相融和睦,本末兼顾,繁荣经济,促兴市场,扶贫济困,深得口碑嘉誉。
范蠡的一生荣享大誉上寿,据说他高享米寿,齐家有方,家财巨万,富甲一方,且人丁兴旺,后辈承其基业,营生做的也不错。商圣之誉堪与王亥、计然、子贡、白圭史上齐名,或有过之,而无不及。他慕学于计然,奉之为师,生意经念的极好,后世尊奉为商圣,成为中国儒商鼻祖,孚此大誉,焉浪得乎!
范蠡做官,智谋超群,尤擅兵甲之事,辅佐越王勾践灭吴,颇有识人之智慧。史载他素与同僚文种交好,相知甚深,共同辅佐勾践雪会稽之耻,报囚羑之恨,打败吴王夫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欲使范蠡治国政,蠡对曰:“兵甲之事,种不如蠡;填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于是,举国政属大夫种。这说明他自知之明,识人且知己。
范蠡一生,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经济思想如“劝农桑,务积谷”、“农末兼营”、“务完物、无息币”、“平粜各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等精辟之论,洞悉市场规律,晓未雨绸缪之道,待时以用,贵出贱取,深谙营销策略。开贸易理论端倪,以致对后世商家的营销策略精微,都产生了积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世人多爱发古之幽情,吴王越王演绎的吴越春秋的血泪史,怨毒仇恨的一幕幕,不忍猝读。施计祸害蒸黎,蒸熟种子给吴国,致使吴国黎民遭难,饿殍遍野。这种无所不用其极的做法,真是缺了大德,受苦受难的终究是老百姓,实在是可恨至极。
范蠡筹谋退路,决定离开越国,并劝说文种也离开勾践。临走时给文种留下一封书简,简中警告文种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文种没有听从范蠡忠告,最后果然被勾践杀掉了。悲乎哉文种大夫,酿成了商臣比干之下场。勾践还杀了曾经帮助过他的吴国太宰伯丕,可见其心机可诛。
范蠡离开勾践,可谓颇为识相,君臣一场,见好就收了。这说明他有大智慧,洞悉深,看得远,了然君臣相处之下场结局,火候掌握的好,很是决绝,丝毫不恋旧窠。我还觉得,晚于范蠡几百年的大汉帝师张子房,是受到了他的影响和启发。谋事既成,隐身而退,封而不受,退隐留侯,有礼有节,高明之处真乃一隐了之,保全的不止是性命,还有名声智慧。同僚们各自的下场,可谓立见高下。留侯退隐,功德自满;萧何下狱,难得糊涂;淮阴获罪,未央宫惨遭诛杀。范蠡的高明,难道不足警醒吗!
说道范蠡的迷离行踪,西施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小女子乃范大夫知己红颜,范大夫改变了她后来的人生轨迹。春妞变成了天鹅,飞到了越宫、吴宫。西施因范蠡而名,应该说咸赖范蠡的良苦用心。后世将她列为四大美女之首,不是没有缘由的。可以说在她身上发生的故事,既有几分凄美、哀伤、痛苦,却又让人唏嘘不已。其结局究竟若何,后世史家也莫衷一是,亦或悲惨,亦或圆满,今天说来只关风月,无关得失荣辱,因为帮助范蠡西施是无怨无悔的。最初的情节大概如是:范蠡入乡间遍寻美女,在苎萝村偶遇浣纱女子西施。西施貌若天仙,纯真无邪,令范蠡十分看好,并以家国仇雠晓以大义。物色成功,引西施入越宫。施以多方调教,后用美人计将西施与郑旦,献与吴王夫差。这二位佳人,同为浙江诸暨苎萝村人氏。据说,郑旦不适吴宫生活,抑郁而死。西施却玩得很溜,擅风情,秉月貌,陷夫差上了钩,入了套。夫差为女色所惑,花天酒地,沉迷不醒,不理朝政,放松了对勾践的警惕。麻痹药喝多了,误杀伍子胥,未识勾践本性,于是放虎归山,自己酿成了惨败下场。
美人计大功告成,范蠡这个设计师确实是够格的,与演员配合默契,可谓最佳导演。汉末三国时,王司徒利用家奴貂蝉巧使美人计,大概是从范大夫那里取的经。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收同工之效,那简直是一定的。西施在吴十有七载,与夫差还产生了真情,正可谓大凡男女之情,谁也说不清楚。其情其景,俱为传说,并无确实佐证。唐代王维有首诗写道:“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时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西施不同于息夫人被楚王强而据之。她是为完成使命,愿而从之,照计行事,不负范大夫的所托所愿,用现在的话说,双簧唱的好。范蠡带西施泛湖而走,就像他看勾践、夫差一样透彻,看西施也没有丝毫走眼。西施虽失身献宠,不得已为之,但忠贞不负范蠡,也是人格立得住的一面。侬,小女子辱身事小,成全范大夫是大,这仿佛成为一对不朽的灵魂契合,也为传奇文学平添了几许色彩。
关于这段故事情节,戏曲里面演绎的尤为真切,让人始信如实,仿佛把人们带到两千多年前吴越春秋的宫闱内幕。有关西施,传奇甚多,东施效颦,沉鱼之美,在人们心中俨然成为一种象征,美的极致,但这种与西施无干。她只向范大夫一人负责,她是带着使命赴吴宫的。可见,她身上存有本色的东西,践诺的成分,亦为难得也。早年苎萝村时的浣纱女西施,是天真无邪的出水芙蓉,纵有天仙般的美貌,但留下来的仅仅美而已。入宫后的西施就复杂了,成了政治御用的工具。特别是与范蠡泛五湖之事,被后世演绎的出多种版本。正史之外,稗官野史的成分就多了。西施史上并无骂名,她充当惑人工具,未获其咎,与杨玉环曼陀罗样的美人乱伦祸国,贪图享受,犹有不同。
戏曲里面演绎范蠡与西施的故事,昆乱各有一出。昆曲《浣纱记》,原名《吴越春秋》。故事曲折、结构完整,人物形象刻画得饱满婉约,情致深沉,人物性格鲜明。该剧共45出,堪称连台本戏大作,戏曲史上颇有一笔。借春秋时期吴、越两个诸侯国争霸的故事,把国家兴盛和衰亡历史规律,诠释得活灵活现,引人深沉思考,堪为史鉴。舞台上载歌载舞,唱词优美抒情,舞之歌之,声情并茂,把水磨腔调打造到了美韵极致。剧中借助生旦爱情,抒发兴亡之感、之叹,把昆曲音乐与剧情结合得曼妙无比,许多富于创造性的音乐段落,很好地渲染了演出效果,出神入化,令人赏心悦目,让人如醉如痴,回味无穷。昆山腔真不愧百戏之祖,仅这出戏就得到了充分体现,迷人数百年,也迷倒了我。
我每每听看京剧《西施》,艺术享受溢于言表。且不说梅派青衣的声腔韵味,婀娜的舞姿,温婉娇羞的体态,魅力真的好袭人,不管是谁来演,西施的美韵确实令人动容。尤喜那段南梆子,不仅是唱腔和扮相演技之佳,仅就唱词就足够吸引人了。一个美韵的西施,仿佛生发些许历史的回响。
想当年苎萝村春风吹遍
每日里浣纱去何等清闲
偶遇那范大夫溪边相见
他劝我家国事以报仇为先
因此上到吴宫承欢侍宴
非是我图宠爱列屋争妍
思想起我家乡何时回转
不由人心内痛珠泪涟涟
这八句唱词的文学艺术含量暂且不提,仅就其所蕴藏的史蕴,仿佛与史实似有契合。艺术形象一旦深植人心,就不容易抹掉,西施永远是美的象征。将她赋予忧国的佳人,仿佛也不未过。“散发棹舟五湖客,
那么,作为商圣的范蠡又是怎样经商的呢?可以说这营生与他在越当大夫一样,可谓平分秋色,甚至影响更大。一顶商圣桂冠,有幸的戴在了他的头上,令后世商家顶礼膜拜。范蠡原本是楚国宛地三户人氏,博学多才,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投奔越国,被拜为上大夫、相国,辅佐越国勾践。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定居于宋国陶丘。据《史记》载,范蠡辅助越王勾践灭吴国后,弃官经商,先来到齐国,后来定居于陶,自称陶朱公,曾三致千金,死后葬于此地。范蠡究竟死在何处,葬在哪里,史家说法不一,颇有争议。不过,范蠡的声誉确实很高。较为认同的说法,他为春秋时政治家、军事家,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他三聚财三散财还是有些根据的,《史记·货殖列传》:“﹝
范蠡 ﹞十九年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言范蠡经商,一再家累巨万。后世多用发财致富之典美誉范蠡,出处在此。宋梅尧臣《依韵和诚之淮上相遇》诗中有句:“几年三致千金富,今日重追二谢风”也是引用此典来肯定范蠡的
陶朱公一说颇为后世传颂,似乎很显达,称“公”之尊,非凡人可得。商家常用“陶朱事业,端木生涯”,标榜自己从事的职业。《史记》还有记载: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止于陶,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於是自谓陶朱公。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居,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居无何,则致赀累巨万,天下称陶朱公。”在齐有人请他出山为相,他丝毫不为所动。在居家和居官,致千金与至卿相中做出了明确的选择。甘为布衣之极,可视其素愿,真真一个不祥二字了得,看透了,便释然为怀。
《史记》中记载,范蠡与朋友庄生救子的故事,演化得很是玄乎,把范蠡识人之能,说得很神奇,仿佛看透身边的所有人。俗话说知子莫如父,他看透了老婆孩子,也看透的朋友庄生其人,了然于事情的结局。但最终结局并不完好,只能证明范蠡有眼力,晓以利害,未能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与初衷愿违,没能挽救子之性命,终归抱憾不已。庄生的做法亦不足取,范蠡长子虽有不义,惜财行为不足取,方法有辱父之好友品节。然庄生陷人于不复之劫,也不是光彩之事。范蠡也好,庄生也好,范子也好,总归是心机操弄。我总觉得似有偏颇,意义不大。
两千余年来,范蠡的迷离故事警示世人:“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地之常也。知进而不知退,久乘富贵,祸及文崇。故范蠡之去越,辞不受官位,名传后世,万岁不忘,岂可及哉!”难怪宋人黄震慨叹:“春秋战国五百年,以功名始终者惟范蠡一人”。
范蠡其人及故事对后世影响很大,行迹所至,都在民间留下了不同凡响。今天浙江诸暨、德清、湖南沅江、山东肥城仍保留着范蠡祠。湖北设立有范蠡研究院,范蠡故乡今淅川县建有范蠡公园,丹江大观苑内建有范蠡祠。各地望风捕影的争相打造范蠡,说明范蠡的名人效应的发酵,实在是诱人。
如今的范里人,赓承范蠡营商遗风,发展经济,从不同角度打造范蠡文化,是责无旁贷的,无可厚非的。回望乡愁,奋进新时代,把家乡建设得愈发美好,无论如何都是值得肯定和称道的。倘有机缘,我一定到范里采风,体验一下那里的风土人情,讲好范蠡与范里的故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