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养生达于境界
(2023-02-11 14:48:38)
先生此文以德切养生,深寓道焉,令人耳目为之一新。树老根弥壮,德盛宠不惊。国之四维,德之载也;人之立身,德之本也。《易经》上讲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君子担当,早已成为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石,是人类文明的灵魂凝聚。孔孟之道把人分成君子与小人就是用德和不德作为评价标准的。有德即君子,无德即小人,几千年来为人们认可。人居德誉就会受到别人的尊敬和仰慕,立在人前就能从容而泰然。心气平和,就能远离烦恼,自然有益身心健康。反之,缺德之人必然苟且,不能心安理得,睡觉就要做恶梦,身心不能放松,何谈养生有道。谈到德,其实就是做人。行为端懿,远痴恶好,肯定有益健康。德是人的一种修养,是高尚情操的昭示,是健康向善、向上的力量所在。历数古圣今贤,长寿者多以德居之,咸有高尚之情怀,大都是以德养生的典范。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彭祖、孙思邈、颜真卿、柳公权、陆游、文征明等等都是寿星。近当代如:蔡元培、于右任、齐白石、沈尹默、马寅初、朱德、董必武、薄一波、刘伯承、吕正操、沙孟海、林散之、赵朴初、启功、季羡林、贝时璋、巴金、钱伟长、钱学森、张中行等等。还有宋氏三姊妹、何香凝、蔡畅、邓颖超、陈琮英、谢冰心、林巧稚、雷洁琼等众多女性。他们不仅是文化名人,学界泰斗,军界行伍,政界精英,更是德高望重,修身遹道,节守操行的典范。心有大爱,德而能寿,不仅是个人的幸福,也是家庭、家族、国家、民族的幸运,是人生追求的目标和境界。
“德”是外延很广泛的课题,官有官德,当好官就要有德,没有德的官,不可能是好官。师有师德,医有医德,商家都要讲道德,各行各业皆然,否则就不能立业安身。养生也一样,没有德固本,养生也难免陷于误区。德是养生的支撑点和平衡杠杆。文怀沙先生讲“正清和”,即儒家尚正气;道家尚清气;释家尚和气。概括了儒道释三家的根本精髓。德虽是无形的,但作用极大,人的“精、气、神”若能得到德的滋养和荫补,那就是最好的养生。
一个健康的人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而且要有良好的道德情愫。人生价值的体现不仅是寿命延长,而且要推进社会的文明进步。一个有道德的人,必有所为,有所不为。道德缺蚀的人则无所不为,必有妄为。一个妄为的人,是谈不到养生的。
养生是时下最时髦的话题,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我想人的个体有差异,饮食起居习惯不同,地域不同,性别年龄不同,个人修养、知识结够、爱好不同,人生价值观不同,给养生提出了众多课题。我想不管其它方面有多大差异,在德的层面上理当趋同,千古不移。在恪德的前提下慎行止,则通与道焉,养生自不例外。
随笔:以德话养生
树老根弥壮,德盛宠不惊。国之四维,德之载也;人之立身,德之本也。以德养生,深寓道焉,人人当可效法。
《易经》上讲厚德载物与自强不息的君子担当,早已成为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石,是人类文明的灵魂凝聚。把人分成君子与小人,就是用德和不德作为评价标准的。有德即君子,无德即小人,几千年来成为人们的通俗认知。人孚德誉就会受到别人的尊敬和仰慕,立在人前就能从容而泰然。心气平和,就能远离烦恼,自然坦荡就有益于身心健康。反之,缺德之人必然苟且猥琐,不能心安理得,睡觉就要做恶梦,身心不能放松,何谈养生有道。
谈到德,其实就是做人。行为端懿,远离恶好,肯定有益健康。德是人的一种修养,是高尚情操的昭示,是健康向善、向上的力量所在。历数古圣今贤,长寿者多以德居之,皆有高尚之情怀,他们大都是以德养生的典范。古之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彭祖、孙思邈、颜真卿、柳公权、陆游、文征明等都是寿星,并且大德孚誉。近当代蔡元培、于右任、齐白石、沈尹默、马寅初、朱德、董必武、薄一波、刘伯承、吕正操、沙孟海、林散之、赵朴初、启功、季羡林、贝时璋、巴金、钱伟长、钱学森、张中行等等,亦如然也。还有宋庆龄、何香凝、蔡畅、邓颖超、陈琮英、谢冰心、林巧稚、雷洁琼等众多女性,皆以德而孚雅望。他们不仅是文化名人,学界泰斗,军界行伍,政界精英,更是德高望重,修身遹道,节守操行的典范。心有大爱,德而能寿,不仅是个人的幸福,也是家庭、家族、国家、民族的所幸,是人生追求的目标和境界。
品德平衡心态,行为素养决定养生。人与其它动物不同,人是有意识地活着,体现人生价值,追求高尚情操,还要改造自然和社会,不能像动物那样本能地活着。人要有精神享受与寄托,人的行为有高尚和卑鄙之分,高尚者有德,卑鄙者缺德。一个人能够恪守道德律,就是有了公德标准,就不会妄为。人人都能自觉遵循道德律的约束,就是社会文明的体现。
德是内涵外延很广泛的课题,大德造福人类,小德安身立命。官有官德,当好官就要有德,没有德的官,不可能是好官。师有师德,医有医德,商有商德,诸业皆然,否则就不能立业安身,传之永续。养生也一样,没有德固其本,难免陷于误区,而未能善始善终,得到果报。德是养生的支撑点和平衡杠杆。文怀沙先生讲“正、清、和”,即儒家尚正气;道家尚清气;释家尚和气。概括了儒道释三家的根本精髓。德虽是无形的,但作用极大,人的“精、气、神”若能得到德的滋养和荫补,那就是最好的养生。
一个健康的人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而且要有良好的道德情愫。人生价值的体现不仅是寿命延长,而且要推进社会的文明进步,体现人生价值和意义。一个有道德的人,必有所为,有所不为。道德缺蚀的人则无所不为,必有妄为。一个妄为的人,是谈不到养生境界。
养生是时下最时髦的话题,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我想人的个体有差异,饮食起居习惯不同,地域不同,四时各异,性别年龄不同,个人修养、知识结够、爱好不同,人生价值观不同,给养生提出了众多课题。我想不管其它方面有多大差异,在德的层面上理当趋同,千古不移不易。在恪德的前提下慎行止,施仁爱,至乐境,则通与道焉,养生自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