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德养生达于境界

(2023-02-11 14:48:38)

      朋友遇培新先生修文《以德话养生》,馈我拜读,属我点评。拜读使我获益良多,评点实不敢当,因为我对养生实在没有什么研究。虽年逾半百,但身体尚健,并未把养生课题纳入日程,更谈不上经验与体会。先生馈美文,我认真读了两遍,以自己的切身体会,现身说法,颇为独道,尤令我感兴趣的是一个“德”字,说到点子上了。兹借他山之石攻玉益我,斯为乐哉!顺着老兄的话题,随意侃侃修德与养生,算是点滴收获。诚望先生执斧削柯,以期共识。

先生此文以德切养生,深寓道焉,令人耳目为之一新。树老根弥壮,德盛宠不惊。国之四维,德之载也;人之立身,德之本也。《易经》上讲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君子担当,早已成为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石,是人类文明的灵魂凝聚。孔孟之道把人分成君子与小人就是用德和不德作为评价标准的。有德即君子,无德即小人,几千年来为人们认可。人居德誉就会受到别人的尊敬和仰慕,立在人前就能从容而泰然。心气平和,就能远离烦恼,自然有益身心健康。反之,缺德之人必然苟且,不能心安理得,睡觉就要做恶梦,身心不能放松,何谈养生有道。谈到德,其实就是做人。行为端懿,远痴恶好,肯定有益健康。德是人的一种修养,是高尚情操的昭示,是健康向善、向上的力量所在。历数古圣今贤,长寿者多以德居之,咸有高尚之情怀,大都是以德养生的典范。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彭祖、孙思邈、颜真卿、柳公权、陆游、文征明等等都是寿星。近当代如:蔡元培、于右任、齐白石、沈尹默、马寅初、朱德、董必武、薄一波、刘伯承、吕正操、沙孟海、林散之、赵朴初、启功、季羡林、贝时璋、巴金、钱伟长、钱学森、张中行等等。还有宋氏三姊妹、何香凝、蔡畅、邓颖超、陈琮英、谢冰心、林巧稚、雷洁琼等众多女性。他们不仅是文化名人,学界泰斗,军界行伍,政界精英,更是德高望重,修身道,节守操行的典范。心有大爱,德而能寿,不仅是个人的幸福,也是家庭、家族、国家、民族的幸运,是人生追求的目标和境界。

 先生文中谈到因与果的辩正关系,我想这也是很重要的。头上有青天,做事须循天理。因果报应,不是宿命,是必然,是常理,是自食其果,咎由自取。正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一样的道理。古人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一个人灵魂不健康,其行为必然悖道,行为悖道,必为人之所不耻,为人所唾弃。人不能泰然立身处事,必然心意惶惶,寝食不安,久而久之,身心必损,最终心劳日拙,便应了《尚书》那句“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的告诫。先生对于良心的阐述,我很赞成。良心就是天理昭彰,良心就是为人处事的最起码的道德底线。人做事循天理而不昧良心,就是道德的显现,就是人性迸发出的火花和光焰。我尤其认同先生的“品德平衡心态,行为决定养生”的观点。人与其它动物不同,人是有意识地活着,体现人生价值,还要改造自然和社会,动物是本能地活着。人要有精神享受,人的行为有高尚和卑鄙之分。一个人能够恪守道德律就是有了公德标准,人人都能自觉遵循道德律的约束,就是社会文明。

“德”是外延很广泛的课题,官有官德,当好官就要有德,没有德的官,不可能是好官。师有师德,医有医德,商家都要讲道德,各行各业皆然,否则就不能立业安身。养生也一样,没有德固本,养生也难免陷于误区。德是养生的支撑点和平衡杠杆。文怀沙先生讲“正清和”,即儒家尚正气;道家尚清气;释家尚和气。概括了儒道释三家的根本精髓。德虽是无形的,但作用极大,人的“精、气、神”若能得到德的滋养和荫补,那就是最好的养生。

一个健康的人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而且要有良好的道德情愫。人生价值的体现不仅是寿命延长,而且要推进社会的文明进步。一个有道德的人,必有所为,有所不为。道德缺蚀的人则无所不为,必有妄为。一个妄为的人,是谈不到养生的。

养生是时下最时髦的话题,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我想人的个体有差异,饮食起居习惯不同,地域不同,性别年龄不同,个人修养、知识结够、爱好不同,人生价值观不同,给养生提出了众多课题。我想不管其它方面有多大差异,在德的层面上理当趋同,千古不移。在恪德的前提下慎行止,则通与道焉,养生自不例外。

随笔:以德话养生

树老根弥壮,德盛宠不惊。国之四维,德之载也;人之立身,德之本也。以德养生,深寓道焉,人人当可效法

《易经》上讲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君子担当,早已成为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石,是人类文明的灵魂凝聚。把人分成君子与小人就是用德和不德作为评价标准的。有德即君子,无德即小人,几千年来为人们的通俗认知。人德誉就会受到别人的尊敬和仰慕,立在人前就能从容而泰然。心气平和,就能远离烦恼,自然坦荡就有益身心健康。反之,缺德之人必然苟且猥琐,不能心安理得,睡觉就要做恶梦,身心不能放松,何谈养生有道。 

谈到德,其实就是做人。行为端懿,远恶好,肯定有益健康。德是人的一种修养,是高尚情操的昭示,是健康向善、向上的力量所在。历数古圣今贤,长寿者多以德居之,有高尚之情怀,他们大都是以德养生的典范。古之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彭祖、孙思邈、颜真卿、柳公权、陆游、文征明等都是寿星,并且大德孚誉。近当代蔡元培、于右任、齐白石、沈尹默、马寅初、朱德、董必武、薄一波、刘伯承、吕正操、沙孟海、林散之、赵朴初、启功、季羡林、贝时璋、巴金、钱伟长、钱学森、张中行等等,亦如然也。还有宋庆龄、何香凝、蔡畅、邓颖超、陈琮英、谢冰心、林巧稚、雷洁琼等众多女性,皆以德而孚雅望。他们不仅是文化名人,学界泰斗,军界行伍,政界精英,更是德高望重,修身道,节守操行的典范。心有大爱,德而能寿,不仅是个人的幸福,也是家庭、家族、国家、民族的幸,是人生追求的目标和境界。

 世间万事皆存因与果的辩正关系,这是不争的道理,是辩证法的定律。头上有青天,做事须循天理。因果报应,不是宿命,是必然,是常理,是自食其果,咎由自取。正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一样的道理。古人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一个人灵魂不健康,其行为必然悖道,行为悖道,必为人所不耻,为人所唾弃。人不能泰然立身处事,必然心意惶惶,寝食不安,久而久之,身心必损,最终心劳日拙,便应了《尚书》那句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的告诫。尚德乃良心的昭示,就是天理昭彰,就是为人处事的最起码道德底线。人做事循天理而不昧良心良知,就是道德的显现,就是人性迸发出的火花和光焰。

品德平衡心态,行为素养决定养生。人与其它动物不同,人是有意识地活着,体现人生价值,追求高尚情操,还要改造自然和社会,不能像动物那样本能地活着。人要有精神享受与寄托,人的行为有高尚和卑鄙之分,高尚者有德,卑鄙者缺德。一个人能够恪守道德律就是有了公德标准,就不会妄为。人人都能自觉遵循道德律的约束,就是社会文明的体现

德是内涵外延很广泛的课题,大德造福人类,小德安身立命。官有官德,当好官就要有德,没有德的官,不可能是好官。师有师德,医有医德,商有商德,业皆然,否则就不能立业安身,传之永续。养生也一样,没有德固本,难免陷于误区,而未能善始善终,得到果报。德是养生的支撑点和平衡杠杆。文怀沙先生讲,即儒家尚正气;道家尚清气;释家尚和气。概括了儒道释三家的根本精髓。德虽是无形的,但作用极大,人的精、气、神若能得到德的滋养和荫补,那就是最好的养生。

一个健康的人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而且要有良好的道德情愫。人生价值的体现不仅是寿命延长,而且要推进社会的文明进步,体现人生价值和意义。一个有道德的人,必有所为,有所不为。道德缺蚀的人则无所不为,必有妄为。一个妄为的人,是谈不到养生境界

养生是时下最时髦的话题,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我想人的个体有差异,饮食起居习惯不同,地域不同,四时各异,性别年龄不同,个人修养、知识结够、爱好不同,人生价值观不同,给养生提出了众多课题。我想不管其它方面有多大差异,在德的层面上理当趋同,千古不移不易。在恪德的前提下慎行止,施仁爱,至乐境,则通与道焉,养生自不例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