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做人当从孝始

(2022-12-11 15:37:43)

    孝道是中华民族伦理文化传承的最佳基因,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分。人类生存天地之间,生生不息,贵为生灵中最高级的一族。在社会生活中,长幼有序,彬彬有礼,崇尚和谐。贵当以亲情之伦,亲师之尊,天下之大为根本,奉之以孝,思之以源。以此来塑造自我人格品质,这是自亘古而来仁人君子所奉行的道德楷则。

做人当从孝始,倘能把思源行孝这件事做好了,那一定是很不错的人,至少人格是立得住的。不管居于什么层次,拥有何等地位,居庙堂也好,处草野也罢,无孝不可立于人前,乏孝即是大亏。饮水当思源,百善孝为先,乃是做人最起码的共识标准。人们把孝道提升到衡量人格标准的维度,成为至高、至纯、至朴、至善的伦理定位,视为天经地义的行为规范,凝结为丰厚的孝道文化遗产,赓承为美德,崇而尚之。

    思源行孝本于人伦天性,始于报恩反哺。上升到社会伦理层面而言,乃为道德之根本。把思源奉孝行为,视之本能亦不为过,就连动物在繁衍生息过程中,也大都遵循这样的反哺法则,况人类乎。思源念本,奉行孝道是中华民族最优良的传统美德,崇高的大义行为。华夏民族向谓礼仪之邦,亦或称之为孝的国度。孝义深植人心,祖脉传,慎终追远,德懿万邦,蔚然遗风,乃成至宝。 

     孝道不张,文明无从谈起。 毋庸置疑,孝行是人类的亲缘本能决定的。孟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话道出了朴素而极具温度的情味,很好地体现了将心比心的大境界。长期以来,思源行孝敦化为各民族根深蒂固的文化情结,渗入灵魂骨髓。这朴素善良的价值取向,感召代代斯民,把孝道升华到社会文明和伦理层面体认、融合、倡导、遵循,视为公德,善莫大焉。由己及人,由人到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能引起通感共鸣,可谓是对孝道的最好诠释。以孝为人生起点,奉孝道,知礼仪,行感恩,做人之根本也。奉行孝道是天经地义的责任,遵从礼仪是最美好的行为,感恩是最圣洁的加持,无不蕴含着智慧和慈悲的灵光。

     思源三孝是良好品德形成的基础,不思源头来处,没有孝道打底,即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切行为都是苍白和灰暗的。思源三孝是社会文明、家庭文明、自身文明的要义和架构,是构建社会和谐的强力的思想基础,精神食粮,道德标杆。秉持孝道,赓承遗风,是当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的内容。悖逆孝道为人类所不耻,为人群所不容。孝是一种责任,发于本心的自觉意识和行动。不孝子孙,视为缺德,禽兽不如。

    周礼文明被后世儒家奉为经典圭臬。西岐文王家族向有母仪天下的传统,重视伦理和修为教养。《诗经》里面讲“大姒嗣徽音”,是一段动人佳话。无宁深藏着孝道伦理教化意义,恪守着赓传周礼遗风的使命。行不言之教,如春风之化雨,如暖阳之毓物,可以说把孝道推进到家国情怀的高度境界。

    思源三孝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明境界,其维度、高度、温度皆赖于有效践行。古人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报孝于天下的大义担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尊孝师长的极好恰喻;“在家敬父母,何须远烧香”是孝对父母的尊严诠释。这三孝的统一是完美人格的展现。还是孟子说得好:“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思源三孝与传统孝义的“天地君亲师”五伦同出一辙,是一个永恒话题,以致成为中华文化固有的寓意。正所谓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孝亲孝师孝天下,实际上就是五伦“天地君亲师”根本内涵,精微所在。抛开天地不说,乃是一种自然敬畏。君、亲、师三序,最具家国情怀,社会担当,生养教化,敦风崇道之精微。这里的君代指天下,当是还无异议的。这样说来,这三者很好地体现了思源三孝的要义。孝亲、孝师、孝天下的三重境界体现在,报国必当有大义赤心之担当,亲师务必持景仰之情,孝亲当怀跪母报恩之哺。

    思源三孝不弃涓滴,不关地位金钱多少,贵于孝心。秉持报效国家之心,就是孝行天下。秉持亲其师的尊严之道,是对恩师的感念,是对知识的敬畏。为人之师,做园丁而培桃育李,当人梯而使弟子登得更高,不仅传道受业解惑,而且毓化德行。寓教后学,必张其四维。一个国家、民族、社会、家庭,没有了礼义廉耻,人将不仁,国将不国,世上没有比道德沦丧更可怕的了。

孝有多重境界,贵在自身榜样。可以说孝行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释家思想都是融不悖的。做到行为无愧怍于天地,留好样儿与子孙就足够了。孝是伦理范畴,也具有社会属性。孝立天地,大丈夫无孝何以立。无孝不能成仁,无孝不能行义,唯孝举能惊天地泣鬼神。中华文化基因里深植孝道。汉代举孝廉,伦也礼也。真正的美植根于内心的善良。孝植根于伦理的土壤,是真正的敬畏。大孝报效于天下,为至高境界,报效于父母,视为伦理之大德,报效于师长,法承教之序焉,为人身及此三孝,当可立也。奉孝是有境界的,大境界超乎一般情怀,乃至可歌可泣。孝天下即孝国家,古人讲“忠孝不能两全”,实际上就是把孝天下摆在至高无上位置。孝是家庭最好的风水,孝是一种乡愁情结。至关慈悯、道德伦理,仁爱恩情。与人性冥合一往。孝关本性。不符合本性,即悖人性。被人性的行为不可能被人接纳。

孝是以亲缘为基础的,孝与家庭教育,祖风赓承。千秋孝道有遗风,老猫房上睡,一辈留一辈。孝与人生价值观,孝与社会风尚。把行孝落到实际行动那个上,见之于细节上,感人最是由衷曲。自是真情使然。古代孝行故事里有一些行为当是应该摒弃的,迂腐不堪。没有孝道的家庭是享受不到天伦之乐的。家中二老是神仙,必须恭敬奉侍。

境界既是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也是自我修持的能力,即修为,人生感悟,对于境界来说在各个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见解,故境界是一种很微妙的感觉。宋明理学,乃我国儒家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所谓“大孝”是尊敬、关心身边的每一位人。大孝就是最高层次的孝 从孝的程序上说,孝有三个等级,而最高的孝是能使父母受到尊敬。人的行为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孝。孝是民众最根本的教化,行孝就要做到庄、忠、敬、信、勇等方面,人的各种美德包括仁、义、忠、信、礼、行、强也都要从孝开始。要使父母活着安乐,死后受到祭祀,行孝终生。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去启迪一代人的心灵。为学莫重于尊师。
  从人的地位上分,孝行有三种表现,最高的孝是君主的孝,使父母永远受到孝敬;其次是士 大夫的孝,用建功立业孝敬父母;最下等是平民百姓的孝,用尽力气孝敬父母。孝是天下最根本法则,天地之间,四海之内,孝无所不在,因此行孝任何人都不例外,都要各尽其力。在行孝的态度上,要慎行终生。 
  孝为传家之宝。做人当从孝始。孝是民众最根本的教化。感恩父母给了我们的后天生命。感恩师长给了我们文化知识,感恩国家对人民的庇佑。以孝道基石构建的大厦永远不会坍塌。践行思源三孝是每个人家庭、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是最光荣的使命,精神支柱不到,民族魂魄不散,则复兴大梦必成。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 《礼记》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葛洪《勤求》执着杏坛,乐于奉献。师之启蒙,没齿不忘。亲其师,信其道。事师之犹事父也。《吕氏春秋劝学》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李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