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话一则(删转)

(2022-10-26 10:58:02)

      毛主席是浪漫主义诗人,一生热爱诗词创作,留下了许多传世名篇。毛主席对于发表作品要求很严格,为了让作品至臻完美,经常向身边的文坛朋友们请教,并酌情采纳专家、学者意见进行修改,留下许多诗坛佳话。

     1959年,毛主席创作两首七律,完稿之后自觉“主题虽好,诗意无多”,写信给胡乔木,托他找郭沫若“看一看”,“加以笔削”。信中用词恳切地对郭老坦承创作上困难,郭沫若收信后深为感动,回信提出修改意见。

一首是《七律·到韶山》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这首创作于1959年6月,成诗后,毛主席已经向梅白等人征求过意见。同时,毛主席把诗中的“别梦依稀哭逝川”中的“哭”字,改成“咒”字,又把末句“始使人民百万年”改成了“遍地英雄下夕烟”。因此,郭老看后,并没有提出过多建议。

另一首是《七律·登庐山》,初稿如下:

一山飞峙大江边,欲上逶迤回百盘。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南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潜不受元嘉禄,只为当年不向前。

       郭老收到信后,把诗中第二、第四两句作了修改。第二句改为“坦道蜿蜒回百盘”,第四句改为“热情挥雨洒山川”。主席拿到回信后非常高兴,但他并没有完全接受这样的修改,而是在受到启发后,把第二、四两句和最末两句做出了修改,定稿如下: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这首创作于庐山会议期间,1959年6月29日,主席一行乘车登上庐山。登上庐山后,心情非常舒畅,诗兴油然而生。其实,这首诗最初稿子里,是有一则小序的,内容是: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九日登庐山,望鄱阳湖、扬子江,千峦竞秀,万壑争流,红日方升,成诗八句。后来,时任湖南省委第一书记的周小舟,看了毛主席这首诗以后,建议删除这段小序。主席采纳了周小舟建议,后来发表时就没有了这一段小序。

       1959年9月7日,主席在给胡乔木的信中说:诗两首请你送郭沫若同志一阅,看有什么毛病没有?加以笔削,是为至要。……主题虽好,诗意无多,只有几句较好一些的,例如“云横九派浮黄鹤”之类。诗难,不易写,经历者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不足为外人道也。

      郭老收到信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了修改。这首诗的第二句“跃上葱茏四百旋”,在初稿中本来写作“欲上逶迤回百盘”。郭沫若指出:“欲上逶迤”,显得态度有些犹豫不决。毛主席在参考郭沫若的意见后,将其修改为了“跃上葱茏回百盘”。一个“跃上”,顿时将整句诗的情感升华。山顶风光苍翠葱笼,但是上山的过程是要经过“四百旋”的,可见路途十分曲折。“冷眼向洋看世界”一句,是郭老修改的重点,原稿里为“热风吹雨洒南天”,郭老从律诗要求出发,认为“热风”一句与上文的“冷眼”一句不对仗,所以把它改成了“热情挥雨洒山川”。主席收到信后,经过权衡,最终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还是保留了“热风”,只是把“南天”改成了“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这两句,用诗意的画笔,勾勒出一幅山水画卷。意境甚好。 尾联“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是耐人寻味的点睛之笔。陶令指的就是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当初陶渊明是因为看不惯晋王朝的黑暗才避世隐居的。如今,再也不会有陶渊明那样的隐士了。“桃花源”里没有了陶渊明,那一片良田岂不是荒废了?那么它应该可以拿出来,给我们的人民耕田种地了吧。

   主席创作诗词的时候,喜欢向旁人取经。但是别人给他的建议,他也并不是照单全收。对于个别字词的改动,毛主席会先做一个全局情况的考察,合适的就改,不合适的就不会去改。有时宁可不遵守“格律”,也要保证用语的流畅完整。但是在涉及较大范围的修订时,毛主席绝不会直接把别人改过的句子拿来用,而是利用别人的句子激发自己的想象,写出更加优秀的诗句,比如《七律·登庐山》就是一个典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