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茹艺术人生六十载畅颂

(2018-04-30 10:10:30)

转韵流香六十载{简述}

        高茹是东北二人转界最富盛名的演唱艺术家。她自1958年考入吉林省戏曲学校地方戏科始,终生致力于二人转艺术表演、教学、理论研究,至今已历整整六十个春秋。在六十春秋里,她全身心投入二人转事业,执着追求,付出了极大辛劳,克服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创造了独具韵味的二人转高派声腔艺术。六十年来,高茹的名字和她的委婉唱腔响彻神州,特别在是东北地区,可谓家喻户晓,她演唱的剧目老百姓耳熟能详。从农民的田间地头,村屯院落,到城市里的街道社区,工厂车间,不同的娱乐场所,都时常回荡着高茹的唱腔。六十年兴盛不衰,成了一种文娱风景和高茹现象。无宁说是百姓的艺术饥渴,不如说是高派艺术深沉的感染力所致。

        六十年来,她的那口唱,太让人痴迷沉醉。高茹不同时期都有其代表唱段,六十年代初期的新戏《银酒壶》《红装奇志》《小老板》到传统戏《红月娥做梦》《王二姐思夫》《西厢》等,人们追星般的争看传唱。七十年代的《春雷击梦》《小护青员》,再到八十年代的《乡长下乡到咱家》《张海迪学医》《锯大缸》《寒江》等,人们如饥似渴的尽情欣赏。在她的演艺生涯中,有六十多块戏,二百首东北民歌,成为她不朽的的艺术声腔艺术结晶,是一笔无可估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艺术价值,足可上升到对民族和民间艺术的巨大贡献。她在声乐研究上,其独特的润腔探微《唱功研究》,不仅丰富了二人转声腔艺术,也为其他姊妹艺术所赞许接纳。

      六十年来,高茹演戏、教戏、编曲、致力于理论研究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高茹深厚的积淀和艺术造诣,使她成为多维度,名副其实的二人转传人。这有她的剧目在,有的理论著作在,有的学生弟子在,嫡传也好,再传也好,绛帐春风桃李秀,满园春色不须夸。她们夫妻携手办戏校,可谓“历尽风霜万苦辛”。但他们无怨无悔,为二人转续薪燃火,谱写了一曲晚蚕抽丝的夕阳乐章。

       高茹一生淡泊名利,待人以礼,交友以诚,守身如莲,德艺双馨。她的家人,她的同事,舞台搭档,她的弟子学生乃至观众都有讲不完的感人故事。格局决定结局,人品决定艺品。高茹的艺术人生,就是二人转的艺术人生,她一生都在学最好的别人,做最好的自己。六十年不过弹指,高茹的七十六年人生,但她的人生底色纯真,境界高尚,是值得我们敬畏的。

 高派声腔艺术之形成{介绍}

    作为二人转高派声腔艺术的创始人,高茹在这一流派形成中所付出的辛勤探索是多元的,其声腔特点有很多独到之处,自有其独特韵味。她以唱功见长,并施之教学,教学相长,是她声腔艺术形成的优势所在。她的专著《唱功研究》,是她声腔艺术形成的最好注脚和科学总结,是一项不菲的研究成果。那么,高派是怎样形成的呢?我认为至少有一下几方面因素:

      其一, 戏校的专业学习和深造,为高派声腔艺术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相对其他前辈艺人而言,高茹是受过戏校规范教育的,不同于一般的以师带徒,或家班传承。无论从唱腔、唱功、剧目、表演等方面都经过专业化系统学习和基本功训练,这对她后来声腔艺术的形成无疑是不可或缺因素。高茹在校就是尖子生,是一颗好苗子,具有很大可塑性,并得到了诸多前辈艺术家的悉心指教和培养,如李青山、程喜发、谷振铎、赵国华等前辈耆宿,底子打的比较扎实。可以说高茹未出校门儿,就初步奠定了出自己的演唱风格。后来,她到艺术学院专修深造,为她艺术进一步精准发力,把二人转声腔艺术上升到学术理论的高度系统总结,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其二, 良好的先天禀赋和后天执着追求,是高派声腔艺术形成的先决条件。任何艺术成就都凝结着先天和后天两方面因素。高茹在唱功方面应该说具有良好的先天资质,嗓音甜美,润腔自如,颇有韵味,领悟能力强,很见功力。用通俗的说法,就是“祖师爷赏饭”。高茹把一生都献给了她挚爱的二人转艺术,她的好学精神,专研劲头,穷经皓首的态度,可谓毕生辛苦不寻常。

      其三,有效汲取前辈艺术营养,滋润唱腔,是高派声腔艺术形成的先决因素。二人转毕竟有着三百年的历史,唱腔曲调极丰富,通常说九腔十八调,无疑蕴涵着曲调的多样性。前辈老艺人大多是唱梁子戏出身,这些腔调的流行和定型化,自然形成成了二人转的乐曲声腔。高茹的几位恩师都是旧社会过来的,他们肚囊很宽,都有自己的拿手好戏,看家本领,亦或绝活,否则的话就没饭碗,就不能成闯江湖,养家糊口。他们把才艺无私的传授于高茹,从前辈老师那里学到了许多真谛,包括戏外的东西。高茹不仅在戏校向前辈学,到洮南她也寻找机会学戏,她之所以选择去洮南,就是要接地气,到民间学更多的传统戏,进而丰富自己。高茹把老师唱功学到手,又结合自己的自身条件,经过悉心探索,舞台打磨,集腋成裘,琢玉成器,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形成了高派声腔艺术。

      其四, 姊妹艺术的借鉴,丰富了高派声腔艺术的韵味。艺术具有相通之处,触类旁通,自可互为借鉴。高茹很注意学习姊妹艺术,来丰富自己唱腔。

      1、评剧的影响:事实上高茹在上戏校时,最想选择的是评剧。她对评剧“新派”艺术情有独钟。新凤霞一度成了她心中偶像,她对新派不断模仿揣度,多有领悟。高茹的疙瘩腔就是从新凤霞那里学来的,又经过自己的艺术打造,揉入自己的声腔特点,形成了高派二人转疙瘩腔。在台风台面,板头、气口、嗖音、滑音、喷口、鼻音等亦多有借鉴。

       2、吉剧的影响,吉剧是在二人转声腔体系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是一道汤儿,有着天然的联系。高茹在戏校学过吉剧,受过规范训练,浸润犹深,参加吉剧演出,教学生学吉剧,得心应手,自然契合,也取得很好成绩。说高茹既能演唱二人转,又能演好吉剧,是不过分的,可以说,吉剧融入了她追求的艺术范畴。

      3、大鼓的影响:大鼓对高派二人转声腔艺术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影响。大鼓在河北、京津地区和东北最为流行,深入人心。事实上高茹对大鼓涉猎很广泛,也很深入,无论是东北大鼓、京东大鼓、西河大鼓、京韵大鼓高茹都唱的很有味道。她的二人转唱腔里面揉进了许多大鼓元素,很受听,耐寻味。她打造了许多大鼓段子,在观众中很受欢迎。假如高茹沿着大鼓的路子走下去,也定能成为响铛铛名角。

      4、民歌影响:高茹声腔艺术成就里面包括民歌一项,她向民歌,特别是东北民歌汲取营养。她整理演唱了许多具有时代气息的好作品,很是流行,如《摇篮曲》《县长下乡到咱家》等,老百姓耳熟能详。她整理演唱的《东北民歌200首》,反映出高派二人转声腔的韵味特点,堪称菁华集萃,透视出东北民歌与二人转的禁带关系,天然情结,不失为瑰宝。这是她的一大贡献,厥功甚巨。

高派声腔之艺术特色{介绍}

    戏曲流派的标志,主要体现在唱腔和表演特色上。被梨园界誉为通天教主的王瑶卿,曾形象地用四个字概括京剧四大名旦艺术特色:即梅兰芳的“象”、尚小云的“棒”、程砚秋的“唱”、荀慧生的“浪”。如果将高派二人转的声腔特色用一个字概括,就我个人的理解,那就是唱出一个“味”儿,活化一个“度”。其具体体现在:格调清新圆润,行腔婉转自如,细腻真切,吐字清晰,喷口利索,回旋缥缈,旖旎瑰丽,疙瘩腔曼妙,悦耳。她唱、念、做、舞不温不火,疾徐有致,声情并茂,含蓄自然、俏皮伶俐、细节考究。简而言之,行腔有味儿,淡然入味,足堪回味。韵味是声腔艺术根本所在,高茹在唱腔上把韵味吃透了,穷其秘要,虽付探骊觅珠之苦,终归调声协律,浑然一体,发之金声,弃之瓦缶,可谓“无一语一字可废声音者也”{语出李渔《闲情偶寄》}。戏曲声腔最讲究韵味,唱得有滋有味,才受听,观众才爱听,用声腔打动人是戏曲的魅力所在。高茹的甩腔和哭腔亦具特色,感人至深,台上一人哭,台下千人泪。高茹对于度拿捏可谓圆融到家了,总是恰到好处,她的唱腔没有一句不磁实,无一字交代不清,没有丝毫的荒率拘谨。任可降调唱,也决不跑调,勉强拔高。

 创出高腔咽后波{培桃育李篇}

曼吐青丝效晚蚕{晚晴篇}
人去后艺德贲馨
怀念花絮{诗词联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