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在中央大街上
标签:
原创散文旅游笔记 |
分类: 岁月有痕 |
http://s1/middle/51f2414dtc9be8c3a5560&690
徜徉在中央大街上
一座大厦,往往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一个故事,往往成为一个城市的永恒记忆。在哈尔滨,一条中央大街,则浓缩了这个城市的历史。
作为一条步行街,如果仅从商业气息和人气情况来看,中央大街与其他城市的步行街没有多大差别:鳞次栉比的商场,摩肩接踵的人流,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争奇斗艳的广告牌,一幅活生生的现代版本“清明上河图”。
然而,喧嚣热闹的氛围掩盖不住那优雅不俗的身姿。沿街矗立的一座座欧陆风格的建筑,昭示着这条大街的不同平凡。
中央大街原名中国大街,位于松花江南岸,这片土地起初是一片草甸子。自1898年开始,随着中东铁路开始铺设和哈尔滨开埠,人们开始在这里大兴土木。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国内战争的影响,俄罗斯、波兰、德国、丹麦、奥地利、日本等十几个国家的侨民汇聚哈尔滨,一时间洋人商贾云集,洋行店铺林立,“中国大街”成为那些冒险家们的乐园。哈尔滨也因此成为当时远东地区最大的国际都市之一。
即使在现在,街头竖立的形如俄罗斯套娃的园艺小品,特色鲜明的俄罗斯商场,“大列巴、大列巴”(列巴是俄语面包的音译)的叫卖声,还有不时闪现的金发碧眼的男男女女,让我们近距离地感受到这条大街浓郁的异域风情。
中央大街被称作建筑艺术博物馆。全街区现有欧式、仿欧式建筑
有哲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按此比喻,中式风格的“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就是一曲丝竹民乐,细腻入微,情韵悠悠;圆顶、尖顶、轮廓丰富、形体多变的欧式建筑则如同一部管弦交响乐,气势恢宏,华彩绽放。我却以为,沿街的建筑更像是城镇的服饰,江南古镇的店铺宛如简约合身、清雅得体的旗袍一族;中央大街的西欧洋房就是造型各异、装饰精致的华丽婚纱。
对于建筑风格,我不懂行。位于中央大街120号的教育书店,门口有块“历史建筑”标牌。据介绍,此楼“原为日本商人水上俊比左开办的松浦洋行。始建于1916年,1918年竣工。设计师为俄国人A·A·米亚科夫斯基。砖混结构,仿巴洛克式建筑风格。”有资料称,这是哈尔滨市最大的巴洛克建筑代表作品,也是中央大街的标致型建筑。半球状穹窿、深红色阁楼、圆弧形阳台以及装饰别致的窗檐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位于中央大街107号的雅戈尔服饰,原为法籍犹太人萨姆索诺维奇兄弟商会,后成为秋林洋行道里分行。砖混结构,各层间以腰线分割,自下而上窗口逐渐缩小,属于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
中央大街89号的马迭尔宾馆原为俄籍犹太人约瑟·加斯普经营的旅馆,始建于1906年,1913年全面竣工。设计师为С·А·文萨恩。“马迭尔”是俄语的音译,听起来与英语音译的“摩登”发音有些相似,二者的意思比较接近,即时尚的,现代的。这家旅馆是当时哈尔滨最豪华的多功能旅馆之一。门前的大幅广告牌上,展示着以该宾馆为背景拍摄的诸多影视剧的剧照。显然,这是一座藏有很多故事的老建筑。
http://s15/middle/51f2414dtc9be92608a6e&690
1933年8月24日,哈尔滨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蒙·加斯普绑架案”,被绑架者是马迭尔旅馆老板的小儿子,后残遭杀害。战乱时期,各路要员和谍报人员也时常入住藏身此处。暗藏杀机,谍影迷雾,马迭尔旅馆一度笼罩在阴沉而神秘的气氛中。
走进该宾馆,走廊里悬挂着曾在此下榻的宋庆龄、郭沫若等历史名人照片,另一面的橱柜里则陈列着不同时期该酒店使用的各类器具。墙上挂着的使用于1906年的老电话也非常醒目。在二楼和三楼客房的房门上,有标牌说明曾经入住的历史名人和入住时间。如茅盾1949年入住过312房间,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1934年入住过314房间,宋庆龄1929年5月16日曾下榻于315房间,还有沈均儒、许广平、田汉、徐悲鸿等入住过的房间,可谓名流汇聚。宾馆里静悄悄的,脚下的楼板依稀有点颤动,不经意间,我们走进了这座老建筑的记忆深处。
岁月的流逝,慢慢淡化了过去的伤痕;时代的变迁,渐渐抹去了过往的印迹。同样是在这条街道上,一块块面包石曾经在敌寇铁蹄的践踏下发出无助的呻吟;同样是在这片土地上,前辈们当时为争取国家独立和民主自由而浴血抗争。一幕幕,一回回,那是不能忘却的历史,那是值得珍藏的永久回忆。温故而知新,幸福来之不易,和平理当珍惜,屈辱的历史决不容重演!
有的时候,前世今生的时空转换,仿佛就在一墙之隔。与马迭尔宾馆内宁静气氛形成强烈反差的是,门外的大街热闹非凡。正赶上举办音乐节和啤酒节,劲爆的音乐、畅饮的人们是此时中央大街的典型特征。我们仿佛是从梦中醒来,一时难以适应。品尝着马迭尔冷饮店颇有名气的两块钱一根的冰棍,我们缓缓融入不夜的街景之中,继续徜徉在中央大街上,感受这座城市脉动的节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