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自己带孩子好,还是老人带孩子好?

标签:
育儿老人奶奶爷爷婆婆哈姆雷特开间老人带孩子 |
分类: 妈妈心得 |
哈姆雷特说:自己带孩子,或是老人带孩子?这是个永恒的问题……
哈姆雷特当然没说过这样的话。但对于每一个新手妈妈来说,这个难题恐怕比哈姆雷特发愁的生或死更迫在眉睫。
怀孕前想过生孩子的事,但是都非常罗曼蒂克。可爱的胖宝贝,和苗条如孕前的我等等……等到怀上熊宝后,不等我去想,婆婆已经提出“会帮忙看孩子”。那时候为了我这个笨重的孕妇有人照顾,一直住在婆婆家,并且大有住下去的趋势。
我公公不爱说话,婆婆是个好脾气。尽管如此,住在一起并不方便。首先婆婆家房子小。我们自己的家两个人住80平的大开间,回到婆婆这里只能住十几二十平的小套间。另外,住惯楼房的我,突然住到一层,也觉得阴冷。最重要的是,作为外来者的我,在另外一个环境中生活了20年,自己生活了8年,突然和另一家人住在一起,实在不太适应,毕竟相处的是几个有几十年默契的人,总觉得自己是个外人。相信每个跟公婆住在一起的儿媳妇都会有我这样的感觉。
但朋友们都讲自己带孩子基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少不得要在这里住到宝宝上幼儿园了吧?想到这里,我摸着肚子里的熊犯起嘀咕来。我是想即使累也自己带孩子,但如果累死也搞不定怎么办?
等到熊快出生,我回老家待产。作为妇产科大夫的姑姑也很肯定的告诉我,我自己一定做不到。但我觉得婆婆那里环境对于新生儿似乎不够优越,便跟老公商量,生完宝宝可不可以回自己家住。老公当然满口答应。我又提出,是不是可以请婆婆常常过来帮忙,老公回答:“当然了,我妈到时候得天天过来!”我倒不好意思了,赶紧说,隔三差五来帮帮忙就好……
我做了十分的思想准备接担子,现实却只放了个小点心盒子在我肩膀上。实际操作起来,并没有想象那么麻烦。果然如专家所言:头5个月,是妈妈和宝宝的蜜月期!只有25%的宝宝会不知原因的哭闹。熊显然是另外那75%!
等回到自己家,按照事先约定,公婆每周都来我这里两次。我的房间装修时并没想到这一天,所以大开间给我喂奶造成了麻烦,每次公婆在,我就得躲着喂奶。于是跟老公商量,改成每周回去看他们好了。
小区里一位资深妈妈说:宝宝只有跟妈妈在一起才是最高兴的!放眼望去,小区里的宝宝们,性格开朗的一定是妈妈带的宝宝;走路早的一定是妈妈带的宝宝!不是危言耸听,老人通常都会过度保护孩子,总怕前怕后,宝宝总是被领在手里,很早就立起来,但总是放不开老人的手。几个年轻妈妈带的孩子,一切顺其自然,站起来的晚,但自己摸爬滚打,很快就可以自己溜达了!
当然不是说妈妈自己带就万岁万岁,老人带就不行。根据每家的实际情况,有的妈妈休完产假就要上班,必须请外援。熊妈自己总结出老人带孩子的利弊,只是一家之言,有帮助就看看,没帮助就笑笑好了。
老人带孩子之利:
1、老人有耐心,熊的奶奶为了教熊谢谢(两手抱拳摇晃)很下了一番功夫,每次回去就不停拉着熊小手晃着说谢谢。熊妈自问没耐心把时间都用在教这些上。
2、老人有经验,成功带大自己或老公的老人,碰到孩子如摔交、感冒什么的,不会紧张。年轻妈妈第一次遇到这样的事情通常紧张的要死。
老人带孩子之弊:
1、老人太经验主义,当然不排除有能接受新鲜事物的老人。但大多数老人爱用自己那套老黄历来教育孙孙。熊的奶奶爷爷总觉得宝宝食品含防腐剂,我几次解释,他们虽然不说什么,但仍然不信。小区里一个宝宝的姥姥在晒太阳时说,她闺女不让6个月的宝宝吃盐,但她偷偷的给孙女吃。
2、老人容易溺爱孩子,熊的奶奶爷爷一来看熊,就抱着不放。爷爷奶奶走后,熊妈得扳几天才能把毛病扳过来。
3、老人容易过度保护孩子,小区里每次看到小猫小狗,我会注意不要让熊惹到它们,但如果性格温和的小动物,在征求主人允许后,我会把着熊的小手去抚摩它们,让熊学会爱其他生命(当然摸完我会立刻用口手湿巾擦他的小手)。而其他小朋友,被允许靠近的多是妈妈带的孩子,老人带的孩子通常被吓唬“咬你!”
4、老人带孩子,父母必定也在。两种教育模式的反复穿插容易让孩子不知所措,两种养育方式的变化,也更容易让孩子生病。比如妈妈觉得暖和,刚给宝宝脱掉外套后离开,奶奶又偷偷穿上。一冷一热,反而更容易生病。
5、老人带孩子,三代同堂,家庭关系变的更为复杂,容易滋生矛盾。距离才能产生美嘛!
偶尔当然也有在一起带孩子的时候,跟妈妈一起就比较简单,因为妈妈是比我还严重的本本主义+专家崇拜。只要找出资料来源并确保其可信度,妈妈通常就会接受。婆婆毕竟不是妈妈,不好直接说“你这样不对”,多数时候只要不是原则问题,我就当没看见。私下里会同老公沟通,需要去同他们说的事情由老公出面,儿子同父母讲话毕竟容易的多了。
最后我想说,作为妈妈,我会很尊重老人的意见,对待孩子的方式上大家可以讨论,毕竟老人也是爱孩子。也想提醒各位老人们,同样尊重父母对自己孩子教育的权利,不要固守几十年的老经验,相处就会容易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