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建宁
建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45
  • 关注人气:12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月品格解读——仁爱

(2012-03-13 11:27:02)
标签:

育儿

品格歌曲

仁爱

根基幼儿品格

经典格言

教育

分类: 家园联系

仁爱:按他人乐于接受的方式,用语言和行为表达关切。

            仁爱是一切品格的基础。

    我们是因为爱来到这个世界,当然也应该对这个世界,对身边的人回报以爱。但是人通常是很容易自我中心的,所以,如何能从内心深处真正的发展出爱心,自愿的去爱是我们要思考和学习的;爱和被爱也是一种能力,是一个人幸福所需的基本的技能,如果一个不懂得爱和被爱的人,是很难感觉到幸福,甚至是很难生存下去的。所以,帮助孩子从小感受到被爱,学习如何爱人,是至关重要,关系到其一生的幸福的。

    爱需要有行动,爱不是自我中心,而是把他人放在重要位置。爱不是按自己想要的方式,而是按他人需要的方式。当人慢慢脱离自我中心后,他/她就会更容易去爱,也会被爱包围。

    在让孩子去爱别人之先,父母、老师一定要对孩子表达爱,让他先感受到被爱。通过该品格的学习,帮助孩子从心里去感受爱,也帮助他从行为上去体验爱。

 

第一周

一、父母通读杂志,特别关注“三月温馨提示”,重点阅读导读推荐文章。感悟“卷首语”,解读“买不到的爱”。和爱人孩子共同欣赏“馨香一瓣”。

二、家长带孩子阅读〈品格赞赏台〉(P58),引导孩子学习别人的优点,同时父母就上月孩子的表现给予具体的赞美和鼓励,避免比较孩子,造成孩子受挫。

三、和孩子一起学习《品格定义》《行为识别》(杂志P50),家长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和例子解释给孩子听。

 

参考:

按他人乐于接受的方式,用语言和行为表达关切

讨论:

1、他人是哪些人?(父母、老师、小朋友等身边所有的人。)

2、乐于接受的方式是什么方式?(不是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而是按他人喜欢的方式。)

3、怎样来表达?(语言和行为,例如引导小朋友说赞美的话、关心帮助小朋友、帮助爸爸妈妈做家务等。)

行为识别:

1、我要乐于助人(现在很多社会的现象表现出人的冷漠,所以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的仁爱之心,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帮助他人过程中体会快来。)

2、我要主动发现他人的需要。(真正的仁爱之人不是以自己为中心,按自己的方式去表达,而是发现他人的需求并且主动去做。)

3、我要爱人如己。(爱是不求自己的益处,顾念他人的需求,因此爱别人的同时也在拥有更多的爱。)

4、爱人要从爱身边的人做起。(当明白体会爱时,要付之于行动,从身边的人开始,学会去爱人。)

六、和孩子一起讨论每个人(包括家长)在该品格方面的行动计划(不超过5条),并张贴于明显位置便于检查。

     我的行动计划

例:我要每天帮妈妈饭后收拾桌子。

 

 

例:我要每天对爸爸妈妈说“我爱你”。

例:我要每天拥抱爸爸妈妈。

 

 

 

 

 

 

 

 

 

 

 

 

 

四、和孩子一起布置仁爱赞赏墙,请孩子参与设计,将品格定义、经典格言等写上,将行动计划置于赞赏墙上,督促执行。

五、学唱《品格歌曲》。边唱边握手拥抱。告诉对方,我鼓励你做个有仁爱品格的人。告诉自己,我愿意做一个有仁爱品格的人。

六、爸爸妈妈做出承诺,签章,愿意做仁爱品格的榜样(见教材)

参考:我们要尽力为了孩子的益处而做出最明智的决定,也要在仁爱上做孩子的榜样。

       爸爸签名:______        妈妈签名_______

七、周末优点轰炸会,聚集家人,彼此欣赏和鼓励。可配合使用赞赏卡、品格树(附后)。

赞赏卡可参考:

    亲爱的文文:

        今天妈妈看见你主动帮助有摔倒的小朋友,你真是一个仁爱的好孩子!

                                            爱你的                                                     

                                            日       

八、全家讨论制定下周品格学习计划:邀请孩子一起参与制定计划,帮助孩子培养责任感和计划性

九、家校互动:将孩子本周学习该品格的情况反馈给学校老师,和老师沟通需要老师关注的部分。

第二周

、分享封面儿童的故事(杂志P29),和孩子讨论封面儿童有什么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

二、和孩子一起学习并讨论《树墩子学校的故事》(杂志P51),如果学校安排了学习,则请孩子复述,并继续和孩子就故事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可以参照品格定义和行为识别部分的解释帮助孩子进一步理解品格。

三、学习《经典格言》(见幼儿品格教材,若没有教材则略过),日常生活中经常和孩子做仁爱手势操和唱儿歌(见幼儿品格教材,若没有教材则略过),背诵《经典格言》

四、继续同唱《品格歌曲》,巩固《品格歌曲》,内化品格。边唱边握手拥抱。告诉对方,我鼓励你做个有仁爱品格的人。告诉自己,我愿意做一个有仁爱品格的人。

五、检查品格成长实施计划,全家一起检查各自的品格行动计划实施的情况,可以适当进行奖励或鼓励。

 

 

     我的行动计划

例:我要每天帮妈妈饭后收拾桌子。

 

 

例:我要每天对爸爸妈妈说“我爱你”。

例:我要每天拥抱爸爸妈妈。

 

 

 

 

 

 

 

 

 

 

 

 

 

六、针对孩子态度行为的变化,举行周末优点轰炸,配合赞赏卡、品格树使用。还可以制作品格赞赏卡带到幼儿园。

七、全家讨论制定下周品格学习时间计划。可以把它写下来让全家都知道

八、家校互动:将孩子本周学习该品格的情况反馈给学校老师,和老师沟通需要老师关注的部分。

 

第三周

一、和孩子学习并讨论<智慧选择>(P55)<熊猫一家人>(P48)的故事,可以参照品格定义和行为识别部分帮助孩子进一步理解品格。

二、日常生活中经常和孩子做仁爱<手势操>和唱儿歌,背诵《经典格言》

三、可以和孩子一起做<游戏>(P19),分享、讨论体验带来的感受。

四、继续同唱《品格歌曲》,巩固《品格歌曲》,内化品格。边唱边握手拥抱。告诉对方,我鼓励你做个有仁爱品格的人。告诉自己,我愿意做一个有仁爱品格的人。

检查品格成长实施计划。全家一起检查各自的品格行动计划实施的情况,可以适当进行奖励或鼓励。

 

     我的行动计划

例:我帮助摔倒的小朋友,把他扶起来

 

 

例:当来客人时我帮助妈妈照顾客人

例:小朋友难过时我安慰她不要难过

 

 

 

 

 

 

 

 

 

 

 

 

 

、针对孩子态度行为的变化,举行周末优点轰炸,配合赞赏卡使用,彼此欣赏和鼓励。还可以制作品格赞赏卡带到幼儿园。

七、全家讨论制定下周品格学习计划。可以把它写下来让全家都知道

八、家校互动:将孩子本周学习该品格的情况反馈给学校老师,和老师沟通需要老师关注的部分。

 

第四周

一、回顾品格定义,行为识别,经典格言,分享仁爱品格带来的生活或生命的改变。

二、继续同唱《品格歌曲》,巩固《品格歌曲》,内化品格。边唱边握手拥抱。告诉对方,我鼓励你做个有仁爱品格的人。告诉自己,我愿意做一个有仁爱品格的人。

三、可以和孩子一起做《手工》(P56),分享、讨论体验带来的感受。

、和孩子一起观看《和丽鹤姐姐看卡通》(P63),分享感受,通过电影渗透品格教育。

五、检查品格成长实施计划,全家一起检查各自的品格行动计划实施的情况,可以适当进行奖励或鼓励

     我的行动计划

例:我帮助摔倒的小朋友,把他扶起来

 

 

例:当来客人时我帮助妈妈照顾客人

例:小朋友难过时我安慰她不要难过

 

 

 

 

 

 

 

 

 

 

 

 

 

六、针对孩子态度行为的变化,举行周末优点轰炸,配合赞赏卡使用。还可以制作品格赞赏卡带到幼儿园。

七、对该品格学习做总结,如果目标计划完成,则可以在品格树(可以购买也可以自制)上贴上该品格的果子以表鼓励。孩子做出承诺,签章,愿意继续在生活中做仁爱的好孩子(教材)。例:

我已完成了仁爱品格的学习,但是我知道,品格成长是一生的事情,我愿意继续关注并练习仁爱品格里学到的知识。

爸爸签名:______        妈妈签名_______ 孩子签名_______

一、    家校互动:将孩子本月学习该品格的情况反馈给学校老师,并交换意见。

八、将杂志阅读感受、最喜欢的文章等反馈给幼儿园。

    温馨提示:

    《根基幼儿品格》课程是国内第一套专业的幼儿品格教育体系,围绕更新、顺服、仁爱、接纳、尽责、诚实、坚韧、公正、谦卑、节制、感恩、信心12个核心品格,根据孩子不同认知特点,分大、中、小班,分别适用于3—4岁、4—5岁、5—6岁儿童,设计有7种主要的教育方式,配合教师团队品格成长、家庭品格建造行动,内化“欢乐”“品格”“家庭”到每位老师、父母和孩子的心中,使老师、家长和孩子在品格中共同成长。

 

    父母是孩子品格成长最重要的老师。根基杂志是专为家长提供的品格学习材料,引领家长品格学习和成长,建造中国百万欢乐·品格·家庭,同时更好地配合幼儿园《根基幼儿品格》课程的教学。幼儿园《亲子·根基》杂志教案,不能作为幼儿园专业的品格课程的教学,仅供订阅杂志的幼儿园或家长参考。为了全方位开展品格教育,给孩子一个品格教育环境,建议使用《根基幼儿品格》专用教材。如果您在使用中,有什么好的建议,请与我们分享。谢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