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猫马拉色菌性皮炎之二

标签:
犬猫马拉色菌性皮炎症状治疗杂谈 |
分类: 综述 |
临床特征
犬的临床表现主要是:瘙痒(有时可能非常严重)。早期的皮肤病变有:发红、油性渗出、皮屑或结痂;慢性病变为油腻性脱毛、苔藓化和色素沉着。病变分布:局部、全身、散在或边缘清晰。常见身体部位:耳道、嘴唇、嘴周、爪部、腋下、腹部、四肢内侧、会阴部和尾部。患犬经常会散发酸败气味(哈喇味)。
少数犬会表现指间疖病或“指间囊肿”,有的会存在伴有油腻渗出的甲沟炎,以及指甲棕色变化。
许多马拉色菌性皮炎的病例会伴有葡萄球菌性脓皮病。
猫的马拉色菌病比犬少见,而且不会像犬那样瘙痒。常表现为马拉色菌性外耳炎。皮肤症状为顽固性痤疮或面部皮炎时,皮肤会发红、出现粉刺、毛干粘附深棕色毛囊管型。
诊断:
总的来说,马拉色菌引起的皮肤炎症属于瘙痒症。因此与瘙痒有关的皮肤病,都应该列为与马拉色菌性皮炎相鉴别的疾病。即使鉴定出马拉色菌增殖,也应该继续寻找其他潜在或并发的病因。
细胞学检查对于马拉色菌优势很多:快速、简单、便宜、准确,并且没有伤害性。如果病灶很潮湿或油腻,载玻片按压取样是较好的选择,透明胶带沾取指间或甲沟会很方便(除非过于潮湿),对于耳道马拉色菌取样应该选择棉签沾取,再将棉签滚动涂抹于载玻片上。
载玻片压片和耳分泌物涂片均应稍微加热并晾凉,再进行瑞氏或瑞姬氏染色,才能保证着染确实。胶带在染色前无需加热,粘在载玻片上直接染色即可。
由于马拉色菌是共生性微生物,即使显微镜下发现少量马拉色菌,也未必能证明正在发生马拉色菌性皮炎。因此存在的数量很重要。遗憾的是,没有统一的标准数量来确诊。可以参考的标准如下:高倍镜下≤1个马拉色菌——正常皮肤;高倍镜≥5个马拉色菌——有致病意义,而居于中间的数量则要结合临床症状和治疗后的效果综合判断。采样手法、动物的品种和病变部位也会产生不同化验结果,应该综合分析。
马拉色菌在镜下的分布很不均匀,载玻片的某些部位马拉色菌成堆出现,而其他部分则完全缺失,使漏检时有发生。为了避免不全面的观察,可以使用高倍镜搜索,提高命中率,但是这需要足够的显微镜经验。以作者的观点,应该以马拉色菌出现最密集部位的数量做为化验结果。
治疗
治疗目的是消除和控制马拉色菌的过度生长,并且鉴别潜在病因,防止马拉色菌病复发。
外用浴液是宠物临床最实用的选择:2%酮康唑浴液;2-4%氯已定浴液;2%咪康唑和2%氯已定混合浴液等。副作用少见,但是仍要考虑抗真菌浴液带来的干燥、刺激等副反应。
马拉色菌性耳炎:通常使用含有抗真菌成份的复合耳药即可控制耳道症状。耳药常见的抗真菌成份包括:酮康唑、克霉唑、制霉菌素和咪康唑等。
对某些病例则需要全身用药,例如犬的皮肤增厚或有皱褶;主人无法进行外用药治疗时。全身用药可选择酮康唑:2.5-10mg/kg,一天两次,与食物同服;或伊曲康唑:5-10mg/kg,一天一次,口服(与脂肪丰富的食物同服)。可能存在厌食、呕吐、腹泻和肝损伤的副作用。服药期间需要监控血常规和生化指标。灰黄霉素治疗马拉色菌病无效。
单独使用外用药时,临床症状应该于14天内改善。口服药通常可使症状于7-14天改善。外用药和全身用药联合使用可见临床症状7天改善。临床症状消失后,应该继续使用维持量7-14天。维持量为每周连续2天口服药。
全身或外部的抗细菌治疗有时会非常必要。
持续治疗2周后复查,确保马拉色菌数量正在减少或已经消失。此病的平均治疗时间需要4周。对于顽固病例可以长期控制:外用浴液每周1-2次;或口服药每周连用2天。
总之,大多数马拉色菌性皮炎和外耳炎病例,都可以很好地、容易地被外用药或全身用药控制。除非引发本病的潜在病因需要终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