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感受周庄

(2012-10-13 11:52:55)
标签:

周庄

旅游

分类: 赏心悦目

感受周庄去过同里和木渎,同样是江南小镇,但对周庄还是很向往,原因很简单,周庄最初是被几个文人抬到世人面前的,那一定有它更加耐看的地方。趁着长假,孩子们休息,我们全家自驾,一路向南。在上海度过中秋以后,国庆一早我们就出发前往周庄。

放长假,而且又是第一次实行高速免费,周庄和全国所有景点一样人满为患。剪票进门后,我们一家几乎是被人流裹挟着在缓慢前行,难得几次稍有机会,我们赶快让到路边,才能作少许停留,举目欣赏。

感受周庄 白墙黛瓦,幽巷古道,小桥流水,柳树蔽荫。没有大声吆喝,古老而狭小的街道上,紧挨着的店铺垂挂着各式形状不一的招幡,人们在竞相展示着周庄传统的小吃和铁艺、木制、刺绣等民间工艺,古镇在喧闹中保持着自己的千百年来固有的本色。

不知周庄从哪一天开始,洞开的大门迎来了来自中外络绎不绝的游人,从此彻底打破了这个小镇近千年的宁静。在周庄人的亦忧亦喜中,他们在努力的,甚至顽强的保持着他们传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态,这让人们在欣赏周庄固态的美的同时,更能感受到活态的生动,这也使得今天的周庄依然古朴自然、和谐安祥。这些你都会从那些偶尔出现在小河边浣洗的妇人、那些至今保持完全手工的店铺匠人、那些边唱着传统江南小调边摇着小船的船娘和那些停靠在自家小屋后门码头边的渔船上有所发现。

在眼前的喧闹中,我在刻意寻求心理的宁静。我想象着这古道小街上只有少许游人,我可随意的走走停停,或驻足四顾,或能让我随意的就坐路边茶楼,临窗眺望静静的流水,聆听空中飘然而至的悠扬昆曲,那该多么美妙!我甚至想起那年在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的《小城雨巷》的意境,我不知道那是不是前线歌舞团的应志琪导演就是以周庄为蓝本而创作的。我与应志琪导演夫妇曾经有过面缘,他们在盐城导演市歌舞剧院的一台歌舞剧时,我们曾经聊起这个话题,她说在周庄那样的美丽江南古镇肯定存在小城雨巷那样的意境。可以想见,如果你能在周庄的细雨中,偶遇一个或两个撑着古旧油布花伞的姑娘,以周庄的古朴和绿荫做背景,那该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水墨图画啊!此时你的思绪中一定会飘然而至诗人戴望舒的诗句:“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些意境美有人发现并体验了,那是陈逸飞、余秋雨、三毛、王剑冰等一批文化人。陈逸飞的油画《故乡的回忆》把周庄带向了世界;余秋雨的《江南小镇》和王剑冰的《绝版的周庄》从不同视觉展示了周庄的静美和古朴;三毛的深情一唤,勾起更多文学同人对周庄的神往。今天的周庄人也深情的忆念着他们的朋友:“陈逸飞之家”永驻周庄;来“三毛茶社”的人们品茶之余总是多看几眼当年三毛曾经落座的那个位置。在周庄人心目中,他们依然鲜活!

游客看周庄,也许沈厅张扬的是财气,张厅张扬的是官气。然而周庄人很聪明,他们从张翰身上传承了“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故乡情结;从沈万山身上吸取了济世扶贫,昌盛家乡的仁厚和宽容情怀。即使在沈万山被流放云南,今天的周庄人仍在努力从这个万贯家财的富翁身上寻求发现那些云南边陲的流行的纳西古乐中存在的江南曲调余音是否是沈万山在云南所传。所以周庄尽管有沈万山这样的大富商,但今天周庄的文化意味还是要比商业意味更加久远而弥香。

到周庄不能不乘船,尽管节日周庄的游船在小河中像串成的链子一样,一个靠着一个,但乘船还是可以避开岸上拥挤的人群,让我可以专心的去感受一回周庄的水。水是周庄的床,这话是恰如其分的。周庄利用了太湖水系,使湖水穿巷过廓,缠绕于小镇的生活里。我们一家坐在船上,看着水浸绕着两边剥岸的石头,那些石头像是从水里长出来的一样,石头长高了就变成了上面的房子。一丛丛的房子拥挤的站在水中,并将自己的影子留在水里,在波光潋滟中,倒影水里的房子更显朦胧美。船很快进入了一段垂柳蔽荫的河段,万条柳枝轻拂水面,水都辉映成绿色,小船在其中轻快的穿行,孙女口念着“碧玉状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诗句,和着欢声笑语,我们一家轮番着抢拍眼前的美景,要让它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感受周庄 虽短短几个小时,周庄那淡淡的水气、空气中弥漫着的沈万山蹄膀的香味、船娘哼唱的江南小曲及周庄特有的文化气息久久地萦绕在我们的脑海之中。

                                    2012.10.13紫薇花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