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收获季节

(2012-06-04 17:47:24)
标签:

夏收

农民

喜悦

杂谈

分类: 社会随笔

收获季节
    周末去老家,乘火车往返。注目窗外的遍地金黄,一页页庄稼丰收和农民收获的美景快速翻过,噢,又是一年的收获季节。此时我心里也禁不住在分享着农民收获的喜悦。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这不仅仅是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农民,而且华夏民族的文明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农耕文明史。我们当代人的祖祖辈辈都是从土地上走出来的,人们对土地的依赖犹如自己的爹娘。所以朋友聚会谈起自己在农村的老家,大家总是满怀着深情地讲着那一份对故土的依恋。每逢这样的麦收季节,那些城里做儿女的无论官多大,钱多少,都想方设法回去看一看,即便是只到田头送上一碗水,捆上一把麦,那既有慰藉父母辛劳的情意,也在默默分享爹娘那一份收获的喜悦和意思。此时孩子们不去阻止老人适当的田间劳作,更不会说:“不等你那点钱用,享享清福吧”,他们知道老人享受的是那个过程,那份快乐。

前几天到我表弟家去,我问起他家的农事,得知他种了六十亩地庄稼,一块水塘养殖,还养了两百多只鸡和几只鸭子和鹅,另外三条狗。我戏说,你是个标准的大地主了。我这表弟是我大舅家的,在二三十年前,他们家是这一带出了名的贫困户,那时大舅夫妇有三个孩子,家里除了一个破旧的房子,室内的全部固定资产估价不会超过三百元。就因为度日的艰难,女儿自小去了姑姑(我母亲)家抚养,小儿子刚到成年就只身去了广州舅舅那里打工。如今时过境迁,那当初的小儿子在广州稳打稳扎,成就了一份价值过亿的事业,那女儿也随弟弟去了广州。只有做老大的还留在故土,保持着那一份对故土的恋想,也算是“绿叶对根的依恋”吧。这老大现在虽每年都能从已“发”了的小弟那里获得丰厚的支持,小日子完全可以在家不劳而获了,但他还是拢起这六十亩土地,当起了“地主”。现在种地虽说可以坐在家里找工代劳了,但到了这收获季节,主人还是要每天起早带黑为那些做工的送饭端水,张罗照应。据表弟说就这样下来一年两季也就二、三万纯收入,比起他得到的来自弟弟那里的施舍,那就是毛毛雨,但他还是很乐意这“寻开心”的过程。

当然现在的农民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那样只知道守着眼前这块土地了,他们脚也许还站在自己的土地上,目光却早就向远处看去。农闲时他们打起背包走向城市,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行业都能看到我们农民伯伯和农民大嫂的身影,攒足了口袋,他们宁可还是回到自己的宅基地去添砖加瓦、嫁女娶亲。他们满意自己的选择,高水平收益,低水平的消费,比城里人活得滋润。有时还很是得意:我们要做城里人,在那里大小买个房就行了,你们城里人要到乡下来,现在可不那么容易了。看我们这福气,要吃啥,地里刨刨,水里捞捞就行了,不需要你们那样走老远的到菜市场去斤斤计较的劳神费心。

如今的农民真的是趾高气扬了,记得去年我们全家去兴化看万亩油菜花。那确实是个很好的去处,每天吸引了省内外数以万计的人去观光,也让那里的农民着实大赚了一把。中午吃饭,一盘分量很少的韭菜炒鸡蛋20元,炒螺丝30元一盘,要想吃个鸡鸭什么的,不论大小碗,没有50元不行。价格咂舌不算,你爱吃不吃,那等着的人多着呢!他还没功夫跟你讨价还价。看他那口袋里被沾满油渍的钞票撑得鼓鼓的,耳朵上架着香烟,吆喝着让人排队缴费的情景,也让你欣慰,如今的电视网络早让那些农民伯伯们走向世界了,他们在市场竞争和发家致富上并不乏智慧,今天的农民早已是翻身阶层了,农民致富,也是民之本、国之幸也。想赚,就让他们赚去吧。

俗话说夏收是“龙口夺食”,“蚕老一时,麦熟一晌”,看着此时农民在田间忙碌着的身影,谁都不忍去打搅他们,我们只能静静的等待,等待从广袤的原野里传来的丰收的喜讯,到那时我们的农民伯伯们怀里攒得鼓鼓的钞票,脸上绽出的灿烂的笑容。

唯愿如此,没有别的!

                                          2012.6.4紫薇花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自我检讨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