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夜随想
(2011-09-12 16:56:01)
标签:
中秋亲情随想 |
分类: 心灵絮语 |
中秋来临,节日气氛渐浓之时,心头不免几多欢欣、几多惆怅。
父母和岳父母都走了,留下我们兄弟姐妹一大趟,每到中秋、春节,那心里的失落,就像一群无娘的孩子,满大街的到处跑,不知到哪儿去,哪里才是我的家。
曾记得老人们都在的时候,每到中秋前早几天,东台的父母和盐城的岳父母就抢着来电话让我们回去团聚,弟妹们也是左一个电话,右一个电话的追着我们回去。待到团圆之日,兄弟姐妹们放开喝酒叙话,尽情玩笑,孩子们则满屋子的欢闹,老人们总是站在桌傍喜滋滋的看着一大家子,像是盘根错节的老树根在看着他们的枝枝枒枒,又像艺术家在专注地欣赏他们的作品。如今老人们都不在了,那种大家庭的温暖也都成了旧忆。
其实我们缺失的不仅仅是这份团聚的幸福,更是每时每刻来自亲人的那份牵挂,那牵挂是对玩皮儿女的叮咛、呵斥,是给出门读书孩子捎带的几瓶熬好的猪油、豆酱,是给工作了的孩子们的几句警语、一声嘱咐。父母在,做儿女的无论你走到哪儿,就有了那份被牵挂的幸福感,出门再远,你也会感到离家并不远,好像父母亲就在你身后的咫尺之间。
我早在十八岁不到的时候就下放插队,二十岁刚出头就只身出差远赴兰州、西安,一去就是二十多天,上大学、工作后从此远离父母,这一分开就是四十多年,我心理上从不感孤独,因为父母在,我的家就在,我心里就踏实。我适应了享受过年过节时亲人团聚的兴奋和满足,即使这样的团聚多则三、二天,少则一顿饭,我们一大家子依然开心。今天父母一旦离开,我们就少了那种大树蔽荫的舒适和苍鹰护刍的踏实。
如今我们夫妻两头的兄弟姐妹足足十个小家庭,虽也时时相聚,但已是聚少离多,这都是因为孩子们长大了,有些都有了第三代,他们或学习,或工作都已,或将离开他们出生的城市远去了北京、南京、上海、南通等城市,有的去了新加坡,我们已很少聚齐。孩子们的远去也为老一辈退休以后准备了新的安生之地,以后我们相聚的机会也就更少了,就因为如此我们更加珍惜每一次相聚,常常是宁可推掉可去可不去的公务应酬,也去参加自己家难得一次的家宴。
没有了父母在场的家宴,话题就更加散漫一些,更缺少了约束,对那些一时信口溜边的话语,没有了父母的嗔怪。免不了每次总有人提起“要是爸妈在世,看到我们今天这几桌人该多高兴啊”,当然更多的会谈起相互并不全知道的亲戚琐事。谈到自己孩子的出息时,无论小姨还是妹妹自然眉飞色舞,表情、用语甚至夸张,表现出难抑的自豪。
父母们不在了,我们兄弟姐妹的亲情犹在。大哥大姐总是担当起家族性需要集体行动的召集人。二姐在南京有了孙子,大家包个车去庆贺一下,弟妹们嘻嘻哈哈在盐宁公路上丢下一路笑声;姑老太九十岁了,老大发起不仅在九十大寿这一天大做了一下,而且九十以后每年小生日也把大家召集起来聚会一次;谁家有个急事,其它兄弟姐妹自然倾力相助,即或买个房子,也是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大家做这些时,没有让人生分的客套,总是感觉还是一家子。兄弟姐妹多了,有时也有话语不爽的时候,此时只要有人想起远走了的父母,总会退出一步,随之一切烟消云散。这就是亲情,打断了骨头还连着筋的亲情。是的,亲情是简单的,不需要任何修饰,她往往就是你生病时的一次探望与呵护;是你顿挫时的一句鼓励与支持;是你得意忘形时的一声棒喝。
亲情简单得像由几根树枝搭起的小巢,她尽管缺少了根的支撑,但同根所生的血脉还在,他们相扶相持,成就了一次重新的搭建。我很小,但都可以一下子轻快地钻进去,享受里面的一碗水,凉凉的,甜甜的,可以滋润我干渴的灵魂;一袋食物,鼓鼓的,香香的,填饱我无止尽的欲望;一张床,软软的,暖暖的,抚慰我莫名的忧伤;一盆花,一幅画,一首诗,缀着些叮咛,嵌着些嘱托……这就是亲情,这小小的巢,让我倍感温暖。
中秋夜,满月高悬;苍穹下,烟花璀璨;人世间,亲情弥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