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阳山碑材随想

(2009-08-10 18:57:25)
标签:

阳山碑材

袁机

碑额

三从四德

朱棣

文化

分类: 社会随笔

省厅的会议安排在南京东郊的汤山镇举行,会议期间举办方安排参观离集镇不远的阳山碑材参观。我孤陋寡闻从未听说过这个景观,就带着好奇心随着队伍去看了。

阳山碑材所在的阳山距汤山镇也就大约10里多路,车行20来分钟很快就到了。看阳山碑材必经山下的明文化村,看样子那是后建的几排明清风格的徽式建筑,已显得破旧萧条,不仅游人稀少,而且也内容空空,倒是有个供游人骝圈的马和一个为游人表演魔术的民间艺人,看得出来,生意也很闲淡。从明文化村的前门进后门出,就步入了通往阳山碑材的上山路。

雨后的阳山虽道路湿滑,但空气清新宜人,林中曲径通幽、情景淡雅。因这儿谈不上著名景点,所以行人稀少,此时游山更可以充分享受鸟鸣谷翠,溪流淙淙。因阳山碑材所在的山峰并不甚高,我们步行大约半个小时也就到了。

据说阳山的石材材质好,所以金陵的历代帝王多用这里的石材作为陵墓、石刻及其它建筑之用。明孝陵的石材多采自这里,而阳山碑材就是朱棣派人凿制用来为其父树碑用的。

阳山碑材随想(碑座)

阳山碑材随想(碑额)阳山碑材随想(人行在碑身上)

据说,朱元璋称帝后,社会逐渐安定,到朱元璋死时,人民已安居乐业。况且,皇太子朱标早死,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朱元璋死后将帝位传给朱允炆也是理所当然。作为皇叔的朱棣从北京起兵,发动了历时四年多的史称“靖难之役”的战争,用现在的话说其实是一次军事政变夺得了皇位,按历代封建的传统世袭制度,老百姓认为他这个皇位得之不义,因为朱棣的篡位违背了朱元璋的遗愿,是大逆不道。其实这是中国特有的愚民意识,应该说封建世袭制度是历史上最反动的制度,无论有才无才,有德无德,上到83、下到手里搀,都能做皇帝,十岁、八岁就可以朱批皇旨,只要是皇帝,放个屁,都是对的,还要三呼万岁。所以历史上大部分皇帝都是庸才,相比较而言朱棣上台还算幸事。

由于有人反对,朱棣为了显示自己是个孝子,就命人凿石为父亲歌功颂德,建造一个巨大的功德碑。朱棣选中了现江宁汤山镇的阳山为采石基地,以整座山为石料做石碑,这碑材重逾数万吨,朱棣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只是做给天下人看的,有人说是“作秀”。就像我们今天眼前看到的碑座,它高16米,厚30米,宽12.2米,再往上面不远就是碑身和碑额,碑额高6.5米,厚8.4米,宽10米;碑身高52.5米,厚4.1,宽13米;若此碑立起总高为75米(相当于30层楼房高),重2.6万吨,可谓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碑,让人叹为观止,难怪吉尼斯世界之最评选机构给它颁发了证书。

其实这“作秀”之说。也是学术观点而已。要说“作秀”,自周封建王朝以来,历代封建帝王为了维护他们的封建王权,用孔孟思想奴役百姓,口称三从四德,哪个不是把祖上王陵修得无比奢华,以显示皇威,而所谓天子,为了自己的王位,更是不惜残害至亲骨肉,而对百姓则自视为天子,必须遵从,任其鱼肉。所以说这封建王权、封建政治本身就是虚伪的,卑鄙的。朱棣如此,更多的历代帝王都是如此,他们在百姓面前惯常“作秀”,但朱棣此举是否“作秀”,真的还说不准,朱棣在历史上应该说是个具有雄才伟略帝王,他并不是个庸才,明长城的修建,《永乐大典》的编撰、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创举、迁都北京紫禁城都是他任内所为。就他的性格而言,他想做的事说不定就能做成,就能有办法将这块巨石运出去,就因为你难以想像他用什么方法,就说是“作秀”,这也不对,那长城的建造,都江堰的建造,更有埃及金字塔的建造,不是都有很多令人难以想象技术难题吗。这个碑后来半途而废,我想不一定就是技术原因,这是一个永远难解的谜团。问题在于朱棣做的这个造碑工程是不能和他所做的《永乐大典》的编撰、郑和下西洋等伟大壮举相提并论的,他这个造碑工程实际是个人肉工程,是以成千上万劳动人民的生命代价来换取他的虚名,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工程。可以想像动用十万能工巧匠,历时十三个月。每人每天以凿石三斗要求,否则面临重罚,直至处死。所以在阳山碑材不远处有个死人村,相传就是建造石碑时,无数死人填满了山坳使那里形成了一块平地。

站在那个碑材巨石下面,仰望上面的一线光亮,再听那穿巷而过的山风发出的声音,似鬼魂呜咽,让你不寒而栗。我恨,恨数千年封建王朝把百姓生命视为粪土;我悲,悲古人百姓被儒家思想禁锢几千年,自甘被王权鱼肉,且以为幸事,因为他们在为皇祖造碑。

在下山的路上,我们途经清代才女袁机的墓,这又是一个“三从四德”的殉道悲剧。袁机是清乾隆、嘉庆时期著名的代表诗人之一袁枚的妹妹,自幼习文,才貌双全,只可惜明知指腹为婚的丈夫是个奇丑无比而且又不学无术的无赖,她不顾婆家主动退婚和娘家苦劝,偏要遵从“三从四德”嫁过去,导致屈辱一生,芳龄早逝。难怪袁枚哀叹说是袁机自幼跟随自己听课,“爱听古人节义事”,长大了,自身去实践,倘若她不读书识字,“或未必艰贞若是”。袁枚基于这种考虑,责备自己读书,带累了妹妹。袁枚为什么选择将妹妹葬于此,是否是因为这里的风水好,抑或是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好,甚至是借这块巨大的碑材以怀念自己钟爱的妹妹,这就不得而知了。

 

                                2009.8.10紫薇花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