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想辑录(8)——谈经典产生的历史背景及节点
文/春雨夜泊
一直以来,似乎总在纠结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出了那么多的思想家、哲学家,即诸子百家,产生了那么多的经典,诸如《论语》《春秋》《大学》《礼记》《道德经》《庄子》等诸多文化经典,从而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框架和走向,并延续至今。虽然在其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也出现过一些思想大家,但都没有跳出这一文化圈,充其量也不过是对原有文化定则的一些阐述和生发。而到了清末民初,社会出现了大动荡、大变革,帝制被推翻,民国建立,又出现了那么多的文化大师,从而奠定了新文化的基本框架。这是一种什么历史现象呢?
由此我想到这样一种情况,即大家和经典不是随便产生的,而是有其特殊的背景和原因。正所谓时势造英雄,其实历史也在造思想家,只不过必须处在一个特殊的关节点。也就是说,处在某一特殊的历史节点,就必然产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反过来,如果你处在一个行进中的历史时期,你只能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洪流中随大流,最多也就是泛起一朵浪花而已。所谓秦汉之后无子学,就是这样。这样的一种规律,德国人已经发现了。并且,似乎历史也是这样演进的。
这个德国人叫卡尔•雅斯贝尔斯,是一位存在主义哲学家。他提出了著名的轴心时代理论。他认为,经典的生发会在两个因缘和背景中产生。一个是当一个民族产生普遍性的整体文化自觉的时候。即世界各民族从野蛮走向文明、从蒙昧走向自觉的轴心时代。这是经典重要的发生期。如古希腊文化和中国先秦的诸子百家。另一个就是当这个民族的文化处于整体转型、社会结构剧烈动荡的时期。也意味着能够涌现出新的思想典范。如我们的民国文化嬗变。
故此说来,为什么先秦和民国时期出了那么多经典和大师,其根由也就在这里。
有人说,不久的将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和思维框架要发生颠覆性的改变,从而要引发思想观念的大变革,又会迎来经典的创造期。让我们拭目以待。
20221129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