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经典导读课小感
文/春雨夜泊
近月,在尔雅上学看了《论语》《春秋》《诗经》导读课。收获颇丰。不想详论。只谈一点突出印象。
《论语》精读,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孟琢老师讲的。人很年轻,讲得不错,貌似很受学生欢迎。自说自己有志复兴国学,造诣较深。起先,自己觉得论语似乎耳熟能详,其实只是皮毛而已。听了孟琢老师的讲解,算是入门了,有豁然开朗之感。
对于《论语》,自己也没有想深学,但起码应该正确地了解全貌,这次只能说了解了个大概。关键是一个正确的大概。深感惊讶的是:儒家所主张的那一套礼教核心理论,在《论语》得到了全面而深刻的诠释。而且是以孔子与弟子对话的形式,在一种可感的情境中把一个理论主张凸显出来,很容易让人接受。虽然只是理解了个大概,但深以为貌似平白的话语下,深埋着儒家坚持的深刻道理。如果有兴趣的话,不妨深学。
另一个深刻的感觉是,一直延伸到现在的我们的一些伦理文化坚持,往往都可以在《论语》那里找到源头。或者可以说,我们很多平常坚持的那些人伦公理,大都是从《论语》这里起源的。正是这些原始的文化积淀,已内化成我们民族的文化特质。无论你认可也好,不认可也好,在一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都已深深烙上了儒家的文化印记。我们作为现代人,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
《春秋》导读,是复旦大学的郭晓东教授。讲得也不错。关键是自己之前对《春秋》并不了解。听完课后对《春秋》有了一定认识。比如孔子批阅而作春秋,是把自己的理念主张编篡到春秋历史中去了。增删也好,都是为了传播自己的理念主张。这样,春秋就成了孔子传播自己主张的工具。但是他又不是明着讲的,而是通过对历史进程、历史事件的描述,来体现自己的意愿的。这就有了春秋的微言大义之说。
后人为了这微言大义,百般注疏,便有了左传春秋、谷梁传、公羊传。他们各有侧面,亦有异同,各具特点。但是,不论何由,都想标榜自己的注传导是最正统的。这些暂且不论。好的结果是,人们千方百计把儒家的精髓和主张附着到这些历史事件中,以获得最好的佐证。
《春秋》,尤其是左传春秋,可以读史,并获得儒家教诲。公羊传和谷梁传虽然亦可学习儒学精髓,但我觉得其注疏之繁琐,似乎不是很喜欢。如果是研究人员,当然不能略过。我等,还是读左传,消磨历史故事,顺便学学儒学,不失为好的选择。
《诗经》导读,亦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李山老师,讲得也很好。了解了诗经的形成和产生的背景,尤其是诗经的一些争论和讹传。李山教授对诗经的研究是深刻的,尤其是他善于从诗经的外围和产生的时代背景去分析判断,坚持了历史主义的观点。分析有理有据,令人折服。较好地复原了诗经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可能的情景样式。
有一个突出的感觉,对于一般的读者,由于缺少对诗经历史背景的了解,往往容易望文生义。再加上古文知识的欠缺,往往难以卒读。故此说来,如果不是研究者,最好读一些权威的对照译文的诗经,就不要自己去啃原文了。如果你兴味甚浓,愿意去啃,我们会为你点赞。如果你日常或行文中用到诗经,最好查一查引用诗经的涵义,不要弄错,更不能以讹传讹。
总之,读这些古老的典籍,要有一些思想准备。不会轻而易举,许多人会有些费劲的。如果一定要读,除了要刻苦,还要有正确的方法。
2022年11月26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