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陈寅恪和傅斯年》
文/春雨夜泊
近期,读了一本厚书——《陈寅恪和傅斯年》传记,长达60余万字。主要讲述了两位大师的生平、经历和与之相关的人和事。两位大师既是同事,又有亲戚关系,几近同龄,其从生活、经历以及工作、事业等都紧密相关,故作者一并来写,想想这样的传记写法也算新颖。
两位大师生活的年代集中在二十世纪初新旧交替,帝制转民国,国共交恶,抗日和解放战争,即现代史的核心时期。两位大师又是很有影响的人物,其跌宕起伏的人生与波澜惊涛的世事缠绕在一起,让我们见证了这一时期的人间百态。撇开有政治因素的东西不说,这本书让我们领略了两位大师在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做出的贡献。
传记的作者岳南,是位颇具影响力的传记大家。曾出版过《南渡北归》等重大影响的书。而这本两位大师传记亦被评为《光明日报》2008年度十大好书。入选理由是:本书作者兼具作家优美的文笔和史家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得该书不仅构思精巧,叙事流畅,而且因其丰富的史料支撑,具备足够的厚重感。文化学者朱大可也评论说,这是一部不同寻常的个人传记,是那一特殊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哀歌”。
关于本书以两位大师为经线、以与两位大师相关联的人与事为维度的宏大叙事,在这里我就不展开说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读原书。我只是将胡乱感觉的几个地方随记一下,作为自己阅读的特殊收获。
先说两位大师的家世渊源。自古有云,帝王将相宁有种乎,说的是英雄不问出处。又有俗语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说的是遗传和传承。而外域有说,英国培养一个贵族需要几代人,等等。这些,都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一定道理。我想说的是,在中国,家教和传承还是很重要的。两位大师的家世似乎就印证了这一点。
陈寅恪祖上的陈氏家族可上溯到唐朝,鼎盛于宋朝,号称“义门陈”,在朝为官者众,及至元明清不绝。到清朝陈寅恪祖父陈宝箴、父亲陈三立,均为清朝重臣。可谓书香门第,官宦之家。虽然清末家庭有所败落,但还是可资陈寅恪到海外游学十余载。陈能成为大师,自己的努力自然了得,而家庭背景不能不说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再说傅斯年,亦是出自儒学世家和破落的贵族家庭。其祖上傅以渐乃大清开国后顺治朝第一位状元,官至宰相,权倾一时。之后,傅门一族家业兴旺,历代显赫,山东聊城故宅门悬“状元及第”金匾,有“相府”之称。至清末傅斯年辈,家庭败落,仍不失儒家传书,傅斯年自幼聪颖好学,熟读儒家经典,号称“黄河流域第一才子”。可谓学渊深厚。
值得一提的是,两位大师的姻缘亲戚亦为名门大家。陈寅恪的夫人黄筼,其祖父为清廷时的台湾巡抚。傅斯年的夫人俞大綵则是清廷重臣曾国藩的曾外孙女。而陈寅恪的母亲俞明诗又是傅斯年夫人的堂姑。这样,陈家、俞家以及曾家和傅家就结成了繁复的亲友圈。更不要说再由此延伸出去的更广的一干达官显贵。总之,名人身后多有不同寻常的身世。
有了这样的身世,自然就有了不一样的平台和起点。这与平民百姓和草根还是不一样的。无论什么年代,都不能不承认这个现实。有人云,某某人是含着金钥匙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在某种程度上说,这是真的。而草根的奋斗,就要艰难得多。当然,平凡的人也不能妄自菲薄,英雄不问出处,这样的雄心还是要有的。而且,也确实成就了不少草根成功者。不用列举。
其次说说大师的成就。他们的成就是大家公认的,也是被历史确认的,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我是说上世纪初的清末民初,正是中国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号称三千年之大变局(李鸿章语),亦是西学东渐、国门大开的时期。就现代科学来说,在中国几乎是一片空白。由此,国人深感落后,才有了洋务运动、戊戌维新等,才有了到海外求学的热潮。就各现代学科来说,在国内几近于无。在这样的情况下,就给这些海外学子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民国初期的一大批学者大师就是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诞生的。由于现代各学科在国内初兴,故这些学成归国的海外学子在国内传授西方科学就具有了开山意义。在某种情况下,立字当头,水平还在其次。当然,我不是否认大师们的学识,我只是说,他们具有开山之功,其中更不乏真才实学者。当然,随着时间的流失,大浪淘沙,有的人被淘汰了,但大师终归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师。
陈寅恪的的卓越贡献不仅是他提出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警言,更是他以不懈的努力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在隋唐史的研究方面。而由此对学术界的重大影响,令人们崇敬和怀念。傅斯年不仅是五四运动学生游行的总指挥,而且有很深的学术造诣和研究成果,并且在创办史语所等学术管理实践中,留下了许多可资借鉴的制度性遗业,在学术界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再次,说说抗日最艰难的岁月。1937年,全民族抗战全面爆发,北平沦陷,清华、北大、南开等高校南迁,开始了中国知识分子颠沛流离的迁徙历程。其艰难经历人所共知。我要讲的是,在1942年前后,是最艰难的时刻。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精英们,同样饱受了令人感慨的磨难。比如史语所在李庄,教授们几乎变卖了所有能买的东西以换取吃的,以保全生命。而陈寅恪由香港转桂林,再到成都,几乎天天为病体所累,为生存所忧。可以说,这些曾经高高在上且富裕的知识精英,与百姓饥民没什么两样了。我知道父亲当年流离武汉,其困苦无以描述。才知道当年大半个中国几乎都是如此。
有感触的地方还有很多,就不一一赘述了。总之,读此书时,可以联想到很多。可以了解到当时的一些真实情形,也可以解读一些历史谜团。既可以当作传记了解两位大师,又可以当作史书了解当时社会,获益匪浅。以上所述,挂一漏万,算是读这部书的一点所想吧。
2022/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