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札记——读《中国文化要义》

(2019-12-18 11:02:32)
标签:

中国

文化

要义

梁漱溟

分类: 读书札记


读书札记——读《中国文化要义》


读《中国文化要义》

文/春雨夜泊


    近来,卒读了一本书——《中国文化要义》,是著名文化大家梁漱溟写的。写于半个多世纪以前,1949年首次出版,后多次再版。

    为什么要读这样一本书呢?这还要源于先前的一个省社科基金课题,是研究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的。由大学文化延伸至中国文化,便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题结题了,论文也发表了,但对中国文化喜欢的热度不减,故有关中国文化的书籍就多有喜爱。看到这本《中国文化要义》后,更是喜爱有加,就细读了起来。

    说到梁漱溟,大家一定非常熟悉,可以说是大名鼎鼎。他是中国20世纪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改造运动者。生于北京,原籍广西桂林。他24岁以高中毕业的学历被蔡元培聘为北大教授,讲授印度哲学,可谓前难说古人,后不见来者。之后,他投身于乡村建设运动,参与创建民盟和国共谈判,曾为和平建国而努力。解放后,他历任全国政协委员,也是一路风波。

    应该说,他还是一个很有故事的人。他的家世是蒙古族、元朝宗室的后裔。其父梁济是清末的四品官员,后也就职于民国。因不满国情现状而沉潭自尽,留有万言遗书,令梁启超、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人感慨。他年轻的时候,曾醉心于出家而终未果。他没有上过大学,也没有出过国,却能上位于北大教授而学贯东西。他投身乡村建设,以微薄之力却要改造中国。他潜心学术研究和教育,终生探索人生真谛。

    在学术领域,他一生用心于两大问题,一是人生问题;二是中国问题。他著述颇丰,主要著作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印度哲学概论》《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让人感到有意思的是,这样一位学术大师,又被学界尊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却是来自于元朝宗室后裔的一位蒙古族人。

    关于《中国文化要义》我不想多说。因为这样一部博学精深的书,说起来总不免挂一漏万。我只能说,我对这部书有深深的敬意。我是几乎是逐句细读下来的。由于不着急,又断断续续,读了有三年之久,有点研读的意思。这里,我只谈一些感触比较深的地方。

    这本书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宏观而又细微的解读。他在书中列举了中国文化的十三大特征,后逐一释之。他认为中国文化是一个整体,我们身在其中,既被它陶冶和传承,又在它的深刻影响中创新和发展。他认为中国人是理性早熟,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的社会。他认为中国和西方在文化上有着根本的差异。

    他虽然没有出过国,但他对西方的诸多思想理论并不陌生。他也研读了许多西方著作,当然也包括马克思主义。他不赞同简单武断的阶级划分,认为中国不好说阶级。他认为中国是伦理本位基础上的职业分途,统治制度上是以礼俗代法律,有中国社会特殊的结构和特点。

    他不赞成生硬地套取西方理论。他认为,西方以个体或集团为本位,西方的阶级往往是不可逾越的,而中国不同,中国以伦理社会为本位,化阶级为职业,以相安代统治,中国的职业分途却可以上下贯通。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科举制度。“朝为田舍朗,暮登天子堂”,并不是神话。

    他非常欣赏中国文化的韧力和同化力。中国历史上不乏少数民族的统治,但最终都被同化。一般先失败于武力,终制胜于文化。最有力的一个例子就是对犹太人的同化。犹太人的民族个性极强,世界有名。他们亡国后流散四方,竟然保持其遗风故俗,数千年不改。在别国他们总不同化于人,独来中国却被不自觉地同化了。如今开封城内,俗称“青回回”,又名“挑筋教”者,就是他们。

    在国家认同方面,中西也有很大区别。西方国家概念强烈,源自于他们的个体本位和宗教特点。而中国对国家的界限就淡化了许多。中国重伦理,是家国天下的概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从宗教文化视角看,西方之路,以基督教开之。而中国,没有宗教,则是以周孔教化而来。即以道德代宗教,以礼俗代法律,使政治伦理化。故中国重天下而不拘泥国家。

    总之,该书从文化视角对中国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虽为一家之言,但亦很有道理。虽然他着意研究的是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但他对现实社会也提出了很好的见解。即使对我们当今的现代社会,不妨也是是一个很好的参考。尤其是在中国文化传承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刻,亦会给我们很好的启示。
 
2019/12/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