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札记——中国思想之渊源

(2018-03-16 10:22:00)
标签:

中国

思想

渊源

牟复礼

文化

分类: 读书札记

读书札记——中国思想之渊源


中国思想之渊源
——读【美】牟复礼《中国思想之渊源》

文/春雨夜泊

    人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苏轼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庐山中”。这些都是说,有些事情,当事人往往局限于自己身处的环境和既有的思维定势,不能有清醒而深刻的认知。反而是旁观者,身处事外,没有了当事人的那些羁绊,却能够看清事物的特点和脉络,并有深刻的见解。

    最近,读了一本书,就是这样一种情况。书的名字叫《中国思想之渊源》,是一名老外写的。当然,这个老外很不简单,名字叫牟复礼(英文名:Frederick W.Mote,1922-2005)。你看,他还给自己起了一个中国名字(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可见其对中国思想文化有多么痴情。他是美国著名的汉学家、中国史学家,是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的奠基人。也正是他,将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发展成了全美乃至整个西方研究中国历史的中心之一。这本《中国思想之渊源》就是他众多研究中国历史文化著作中的一本。

    其实,这本书被业内誉为大家小书。为什么这样说呢?作为研究大家,牟复礼有《帝制中国900—1800》、主编《剑桥中国史-明代史》、翻译萧公权名作《中国政治思想史》等重要著作。而他这本区区十万言的《中国思想之渊源》,是作为类似科普的著作写就的。但是,这本小书一出版就产生了巨大影响,至今流传甚广。几乎在美国大学,乃至西方,成了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尤其是中国早期思想的必读书目。

    就中国思想渊源而言,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一座宏大的宫殿,那先秦思想就是这座宫殿的基石。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牟复礼以深刻的见解、流畅的笔法、融汇中西文化比较的认知,举重若轻地解读了中国的先秦文化思想。对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的思想和代表人物进行了简明精妙的介绍。同时,又以宏观的话题,如宇宙论、世界观、知识论、政治哲学、人性论等视角进行了比较分析,可谓别开生面。

    我在想,这样一个厚重而深刻的话题,让一个外国人来讲是不是要难为他了,其实不然。从他书中的论述看出,牟复礼先生的中国文化历史功底非常的深厚。或许很多中国学者也未必能及他。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中国学者就更望尘莫及了。牟先生作为西方人,自然有着深刻的西方文化背景,这就具有了中西文化比较的天然优势。尤其是在西方文化一贯地忽视东方文化,忽视中国文化的情形下,还有我们中国的一些学者,崇尚西方文化而漠视祖国文化的情形下,牟先生的观点和论述就更具有冲击力和说服力了。

    书中的内容不想详述。因为书中除了对先秦各家和代表人物有及其精辟的概括和论述外,不乏许多深刻地见解和思想的火花,不好一一表述。我所惊讶和佩服的是,一个外国人,能够把中国的事情,还是2500年前的思想渊源说的如此清楚,说的头头是道,会让我们许多中国学者汗颜的。在我看来,这本书就像一部导论,有纲有目,提纲挈领,梳理清了中国先秦思想的渊源和脉络。很多时候,都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我惊异于牟先生那样鞭辟入里地解读我们的经典,我们许多搞不清的东西,在这里却有了答案。

    我最感兴趣的还是书中有中西文化比较的部分。因为西方人批评西方人的偏见,比我们批评西方人的偏见要有力的多。西方人说我们文化思想的好和价值,比我们自己说我们思想文化的优秀和价值也更有力。牟复礼先生就做了这样的事情,而且比较全面。比如,牟先生指出,欧美人习惯于用自己的文化认知和思维来比附解说中国的典籍,便得出了不伦不类的解释。中国有的学者也是追随这种思维,千方百计地想进入西方史学的系统,往往觉得很不得要领(如,对我国这样一个缺少创世神话文明的认知)。实际上,中国有着自己特殊的文化发展轨迹,是不能这样乱套的。因此,牟先生指出,如果西方人不再固守以己度人的思考方式,就能更好地理解中国。

    如何认识中国的文明,牟先生给了我们很好的比照。他认为,中国文明展示了一种举世无双的连续性。两千多年来,若不算佛教的元素,基本上是一个内部衍化的文明。但自19世纪以来,中国的一元文化遭到了不可避免的打击,中国成了世界思想潮流的容器。今天中国思想和文化上很多因素是外来的, 这使得中国的古今比照更为复杂了。为什么中国没有产生逻辑哲学,没有西方意义上的宗教等等问题,都必须在中国特有的文化发展中寻找答案,而不是按照西方的逻辑妄下结论。由于长期以来,西方史学家对东方历史的漠视,造成了西方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无知和偏见。就像哥伦比亚大学尤金-莱斯所说,“虽然欧洲人对非西方民族的宗教、艺术、文学、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的了解大为长进,但西方史学家书写的世界史仍是一如既往的井底之见”。可见,我们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任务还多么艰巨。

    本书得到了北京大学哲学教授张祥龙、陆扬、杨立华的推荐。认为这是一部难得的绝少偏见的通透之作。是一部以跨文化对比的方式理解中国哲学的好书。还会让一部分人“部分地照见我们对自己文明的偏见”。说的非常好。

2018/1/1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