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热门职业的话题
文/春雨夜泊
最近看到一张旧报纸,《中国科学报》2016年6月27日7版上的一篇文章《冷静看待“热门职业榜”》,有些启发和思考。由于自己教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就对有关职业的话题更为敏感和关注,便有了如下文字。
问题的提出是从高考后考生报考志愿引起的。这些未来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应该是从报考大学专业开始的。大学生选择专业的动机有很多,制约因素也很多,但其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对己所利的所谓好专业,而好专业表象的重要指标,往往都被贴上“热门职业”的标签。
如果只从社会需求来看,所谓的好专业以及热门职业是有的。什么是好专业以及热门职业呢?一般认为,即社会需求量大、工资收入高的职业。社会需求量大意味着好就业,工资收入高意味着经济效益好。再加上职业的层次比较高,能体现职业人的尊严和价值,那么,这些专业以及职业就成为人们青睐的对象。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所谓的热门专业和职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着眼于未来发展,很多所谓的热门专业和职业,若干年甚至几年过后,就会变成冷门专业和职业。比如,前几年的法学、心理学、市场营销等专业都曾火热一时,如今却成了“门前冷落车马稀”了。相反,一些长线专业,如农林、油矿等专业,由于社会需求稳定,一直都是有较好就业前途的专业。
近年来,有一些机构热衷于给职业排行,公布所谓的《年度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给出了所谓的“热门职业榜”,我们要正确看待这件事。一是热门和冷门本身就是相对的。没有长久不变的热门,也没有长久不变的冷门。所以我们选择专业和职业不能急功近利,要有发展的眼光。二是这个所谓的职业排行榜的科学性和可信性。为职业排行是一个涉及很多方面因素的非常复杂的工程,如果获得的信息不全面或不准确,那它的可信度就值得怀疑。况且未来发展的变化,再加上地域状况和行业状况的不同,中间会有很大的误差空间,我们有什么理由让这个热门职业排行榜所左右呢。
由此说来,大学生选择专业和职业,绝不能盲从,更不能人云亦云。首先要考虑自己喜欢什么,自己的兴趣点在那里,这应该是一个人从业的源动力。其次要考虑适合干什么,自己的性格特征如何,这应该是一个人从业的制约因素。第三是你愿意为某专业或某职业投入的程度,这应该是一个人从业的价值取向。然后,才是一些外在的因素。比如知识和能力,比如社会需求和职业的冷热现状。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与所属专业相关,更与开设此专业的高校的学术地位和水平有关。这就决定了你选择什么类型的专业,以及选择什么水平的学校。而社会需求和职业的冷热现状,可以调整你选择专业和学校的范围。当然,专业和职业的选择还有其他的因素,这就需要你综合平衡了。
2016/10/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