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还开卷有益吗?

(2016-03-09 06:11:23)
标签:

开卷有益

书籍

信息

文化

分类: 断想集录

还开卷有益吗?
(网上图片)


还开卷有益吗?

 文/春雨夜泊

 

    古人云:开卷有益。千百年来,人们视为至理名言。如今,信息浩如烟海,书籍堆积如山,纸质书、电子书不一而足,鱼龙混杂,那么,还是开卷有益吗?

    看来,我们还是应该回归它的本初,从源头上说起。在古代,中国最初的古书可从简册为开端。商周之后,书为竹册,几千字的书要多少竹签,恐怕一篇文章书写的竹简就可以是一束或一卷。它的体积可想而知。因此形容一个人有学问才有了“学富五车”的美誉。后来,人们又把文章书写在锦帛上,便有了帛书的称谓。再后来,造纸术的发明,以及印刷术的出现,才有了纸质书籍的问世。竹简可卷,帛书和纸质书从展开到合拢亦可为卷,故此说来,展开读书,即为开卷。

    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及其载体书籍的演变,我们可以看到,书籍和阅读起初是远离平民的,更多表现为社会中上层精英们的一种专利。尤其是文化初始经济匮乏的阶段,更是如此。比如古代简册书籍时期,书籍的篆刻和保存,一般家庭不可为之,多为官方或官宦之家。由于刻字书写不易,所以,那时候的书简既是简练的,也是珍贵的。要求文章要短,用最少的字句涵盖尽可能多的内容。这也可能就是古文即文言文如此言简意赅的缘由吧。及至锦绣帛书,可以说更是一般人不容易享用的。故书的产出亦是卷卷精品。到了汉代,虽然有了纸张,可抄录一部书不知要费多少工夫。到宋代,沈括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才让纸质书籍批量成为可能。但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影响和传播的范围还是有限的。而书籍的内容多是圣贤之书。因此,古代的书,不能说本本都是精品,但基本上大多为历史沉淀的上乘之作。这就为开卷有益奠定了前提和基础。再加之在人类发展的较长时期,体现为一种文化饥渴的时代,因此,作为人们的文化追求,开卷有益不能不说是一个最简明的捷径。

    但人类进入现代,由于科技的发展和书籍成本的降低,大大促进了文化的繁荣。由于书籍的出版、印刷、销售变得更加容易,致使书籍能够大量的涌现并得以广泛的传播。在这种情形下,便对开卷有益形成了直接冲击。且不说官方开出的认为开卷不宜的书,以及有评说定论的不宜之书,主要是那些成本低廉、东拼西凑、空洞无物的无宜之书开始流入社会。如此,我们还能笼统地说开卷有益吗?尤其是当今,现代计算机技术电子排版印刷,书籍出版极为容易。又因为有的人为追求经济效益,迎合少数人不健康的思想,粗制滥造,充斥书坛。这个时候讲开卷有益,就更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而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书籍异军突起,因为没有门槛,更是良莠不齐。且不说那些思想格调低下的电子书与开卷有益无缘,就是那些内容空洞、平庸的电子书籍,开卷也是浪费时间。

    因此,我们对于开卷有益应该这样解读,作为一种文化导向和对读书的倡导,以促进人们乐于读书好的风尚,开卷有益应该得到提倡。但必须是一种辩证的认识。在提倡开卷有益的同时,要提示大家读书要有所选择。由此可以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营造一个好读书、读好书的理性氛围。近些年来,有关部门、有些名家推荐经典好书是一个好的举措。如果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无法把握的情况下,作为一种自觉的选择,我们要读那些历史沉淀下来的经典名著。而对当今的书,必须有一个鉴别,不可以随便开卷有益。否则不仅浪费了自己的年华,而且还可能对自己的精神世界形成损害和误导。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文学批评、思潮辨析、名著欣赏、经典介绍等各种书评,听从专家为我们剔除一些平庸甚至不健康的书籍。作为个人,择其善者而从之。览历史经典、辩读书方向、涉学问前沿,我认为,这应该是如今我们的开卷有益的方法。

 

201611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